虚阁网 > 名人传记 > 弗洛伊德传 | 上页 下页
五六


  关于双性理论,本书第九章曾提到弗莱斯对双性理论的贡献及弗洛伊德对弗莱斯双性理论观点的否定态度。在讨论性变态时,弗洛伊德很重视双性理论,但他再一次避而不谈弗莱斯观点,而只把双性理论同弗兰克·李滋顿、吉尔南及薛瓦利等人联系在一起,这当然是对弗莱斯的一种不公正的态度。

  弗洛伊德认为双性理论所以带有较多的合理因素,恰恰是因为这一理论较全面地反映了人类性欲的发展过程的某些特点。从人类的性机能和性心理历史和发展过程来看,人类的性分化原本是从同性中逐渐演变而来的。弗洛伊德说:“从知之已久的解剖学知识里,我们得到一种印象,相信人类初始的发展原本倾向于双性化(或雌雄同体),但在发展过程中渐渐地变为单性,受阻的一性只留下微少残迹。我们自然会把这个观念引申到心理学范畴里,设想性倒错原是心理上的阴阳人的一种表现。”

  弗洛伊德认为,在人性的发展过程中,不论从个体发育系列还是从种族发展系列来看,都存在着从双性逐渐到单性的演变过程。从个体发育来看,胎儿在完成了母体内的孕育以后,便基本上完成了这个演变过程,即是说,到胎儿出生时,单性的性别基本上已成定型。此后的发展,不过是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巩固和发展已有的单性性质。在种族发展系列中,到了现代人,则可以说已经确定了单性的,即男女异体的倾向。

  弗洛伊德认为,由于早期的、幼年的心理特质可以以潜意识的形式积压在心理深层,而且它们又具有极大的主动活动能力,所以,在个人或种族的发展中(特别是个体发育中),上一代的或上数代的或早年的心理特质(包括双性时期的心理特质)都可能重现出来,都可以沿着旧有的、“干涸了的河床”重新宣泄出来;何况在现阶段的人体结构和人类心理中本来就还存在双性的某些痕迹。

  就个人而言,双性的痕迹有大有小,有强有弱。因此,一旦存在着有利于恢复双性的客观条件,存在着主观意识的控制力的减弱这个内在条件,双性就会重复,而其主要表现形式乃是性倒错,即同性恋。

  弗洛伊德指出:“这些反常现象的重要性在于它们无意之中助长了我们对于正常发展过程的了解。原来,形态上某一程度的双性倾向竞是正常的。没有一个正常的男人或女人不具备异性器官的残迹。其中,有些经过转化,供他种目的之用;有些则成为一无用处的残存器官,继续存在。”

  所以,性倒错和其他精神病症一样,其发作是有一定的物质基础、历史基础的,是有主观和客观的条件的。

  性倒错现象的性目的并不是千篇一律的。在男性的同性恋者那里,肛门性交其实并不常见,较多的是相互手淫。在女性方面,同样的,同性恋者的性目的也是多样的,其中以通过口腔粘膜的互相接触达到性快感为最多。

  在性目的方面的变态,弗洛伊德又称之为性错乱。在他看来,性虐待狂等性错乱症乃是潜意识中的性动力因素的宣泄,而这种性动力又是人类种族和个人发展过程中的早期性征的痕迹。在他看来,在正常人那里,追求性目的而达到性冲动是受着意识界的各种观念(如道德观念、害羞感、嫌恶感等等)的限制的。弗洛伊德称,“性冲动必须不时地受到某些精神能力或阻抗作用的压制,其中最明显的是害羞及嫌恶感。我们可以设想,这些力量本来是用来囿限性冲动,使之不至于溢出正常范围之外。如果在人的性冲动尚未充分发展之时,这些力量得到充分的发展,它们就能驾轻就熟,好好地引导性的发展,使之正常。”

  在了解性变态的根源之后,弗洛伊德再次得出这样的结论:“各种心理症的推动力量,无一不以性本能为根基。我的意思绝不是说,性冲动的能源仅仅贡献于病态的症状形成。我所坚决认定的是,它根本就供应了心理症最重要、独一无二的能源,故而这些患者的性生活或全部、或大半、或部分地表现在这些症状里。如我在别的地方所曾说过的,症状也就等于病人的性活动。这二十五年来逐日累积的歇斯底里症和其他心理症的行医经验,便是我的最佳佐证。”

  从性变态、心理症的各种异常现象中,已经发现了性本能、性冲动在人的心性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和影响。

  人们不禁要问,人的性欲何以会在心理发展中起着如此重要的作用?换句话说,这些重要作用究竟怎样产生的?怎样发展的?

  我们大致地介绍一下弗洛伊德在《性学三论》一书中的第二篇和第三篇文章——《幼儿性欲》和《青春期的改变》的内容:

  在研究歇斯底里和梦的时候,弗洛伊德已经发现了性欲一在人心发展中的基本行程。他在《少女杜拉的故事》一书中说:

  性并不是象“天降之神”那样突然出现于某一场合中,并介入于歇斯底里症的发作过程中……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