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名人传记 > 弗洛伊德传 | 上页 下页
四二


  ※第九章 对常态心理的分析

  反对弗洛伊德的人的主要论据,往往是说这个学说是从分析变态心理得出的结论。实际上,这种指责在理论上是很不充分的,也不符合事实。从理论上讲,弗洛伊德在研究变态心理时,其结论也不停留在变态心理的范围,而是试图从中找寻一般心理的规律;弗洛伊德只是把研究变态心理当作研究一般心理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他所研究的是人类心理在变态心理活动中的表现。从事实上讲,弗洛伊德并不局限于研究变态心理,他始终都象重视变态心理那样重视常态心理。

  一九零零年,在完成了《梦的解析》的写作之后,弗洛伊德开始集中精力研究常态心理。从这时候起,他研究了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心理现象,发现在人的日常生活中也如同在梦中一样经常发生潜意识的干扰性活动。这就有力地证明了潜意识的原始心理活动是作梦心理和精神病发作的基础,也是常态心理的基础。换句话说,通过对日常生活的心理现象的分析,进一步证明了潜意识是包括常态心理和变态心理在内的一切人类心理活动的基础。弗洛伊德在这一时期的研究成果,总结在一九零四年发表的《日常生活的心理分析》一书中。

  事实证明,就连作梦时的心理活动也表现了常态心理活动规律的一部分。把作梦心理完全看作变态心理是错误的。就在《梦的解析》一书中,弗洛伊德已经作出结论:作梦的心理活动规律和常态的心理活动规律基本上是相似的。这就是说,不管是作梦的时候,还是在日常生活中,人的心理都是以潜意识活动为基础;而且,潜意识始终受到意识的压抑,所以,它们要以曲折的途径表现自己。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作梦心理也可以算作是常态心理的一部分。作梦心理的特点,仅仅在于在睡梦中,人的意识处于松懈状态,所以,潜意识才可以比常规生活以更大的比例表现出来。

  弗洛伊德所著的这本《日常生活的心理分析》,主要是对日常生活中出现的专有名词遗忘、外国字遗忘、一般名词与字序的遗忘、童年回忆与遮蔽性记忆、语误、读误和笔误、“印象”及“决心”的遗忘、“误引行为”、“症状性行为”及“偶发行为”、“双重错失行为”和其他各种错误行为等等现象进行分析,探讨产生这些现象的心理根源,从中发掘潜意识的存在,了解“潜抑”作用的基本功能。在这本书中,弗洛伊德不仅引用一般人在日常生活中所发生的材料,也引用了自己的实际经验,然后经由自我分析的方法,进行透彻的研究。过去有人把精神分析学理论神秘化,以为它深不可测。恰恰就在《日常生活的心理分析》中,弗洛伊德密切地联系实际,深入浅出,使人觉得津津有味、一目了然。因此,这本书也可以算作是学习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特别是潜意识理论的最好入门书。

  《日常生活的心理分析》的德文原版本来题为《日常生活的精神病理学》。弗洛伊德在这本书中所采用的素材,是为大家所熟悉的。任何一个人,在看这本书的时候,自始至终都会感到其中所举的例子都是自己经历过的。因此,这本书的材料更具客观性,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所以,在弗洛伊德为一般读者所写的介绍性文章里,他有时把这本书中重点分析的错失行为看得比梦的解析还重要。在他看来,梦境的追索虽然人人都可以作,但往往牵涉许多复杂的心理机制和程序,也带有更多的虚幻性,有时难免陷于晦涩。

  此外,在这本书中,弗洛伊德还展示了在他的思想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决定论思想。弗洛伊德肯定万事万物,包括人的心理活动在内,都遵循着不依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但是,他和当时许多自然科学家一样(特别是和他的老师赫尔姆霍兹一样)受到严重的机械唯物论思想的影响。因此,当他肯定事物的客观规律性的时候,就把必然性绝对化,完全否定偶然性的存在。这就使他犯了决定论的错误,并最终导致命定论、宿命论。

  这本书的写作和发表,并非偶然。是《梦的解析》的自然延续。其实,就在弗洛伊德撰写《梦的解析》一书的时候,他已经同时地注意到日常心理的活动规律。在《梦的解析》的最后一章《梦的程序心理》中,弗洛伊德已经较为深入地触及到“遗忘”的问题以及潜抑的问题。一八九八年,弗洛伊德还发表了《论遗忘的心理机制》,进一步深入地研究日常生活中的“遗忘”问题。《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分析》这本书从一开始就继续论述《论遗忘的心理机制》一文中的论点,继续探索“遗忘”问题。

  和一切有成就的科学家一样,弗洛伊德始终很重视实践中提出的问题。他往往从现实生活现象中得到启示,深入思索问题。他说:“我曾经对一般常见的熟名遗忘进一步作心理学上的分析,并且从我所注意到的许多例子中得出一个结论,即记忆方面的这种在一般人看来是最常见又不很重要的心理功能上的错失,实际上存在着远比普通见解更深刻得多的心理学上的根源。”

  弗洛伊德同一般人不一样的地方,恰恰就是能抓住这些最常见、最普通的现象,然后进行追根究底的研究,正如他自己所说,“经由对某些特别的情形的观察,我进而对暂时性的遗忘现象作了一次绞尽脑汁的检视”。“在这些努力中,我发现不只是‘遗忘’,而且还有假的‘忆起’(即某人在努力要想起被遗忘的名字时,却想起了别的名字来),也是包含着极其深刻的心理学上的根源……我以为,这种现象的出现,并不是由于心理机制方面的反复无常,实则是遵循着一条合理合法的途径得出的结果。”

  在一次从杜布罗夫尼克市往南的旅途中,弗洛伊德同一位陌生人同坐在一辆车上。他们谈起了意大利的风光,谈起一八九六年夏弗洛伊德在意大利作的一次愉快的旅行。当弗洛伊德谈到他的意大利旅行生活时,他想起奥尔维多大教堂顶端的那幅美丽动人的壁画《最后的审判》,但就是想不起那幅名画的作者辛诺雷里的真实名字。当他绞尽脑汁要想起辛诺雷里的名字时,他偏偏想起意大利另外两名著名画家:波提切里与波查菲奥。当时,弗洛伊德的意识是很清醒的。他马上知道,波提切里和波查菲奥都不是《最后的审判》的作者。他的旅伴提醒他说,那是辛诺雷里的作品,弗洛伊德立即地和毫无迟疑地认定了这个名字是正确的。

  这个遗忘现象,马上引起了弗洛伊德的注意。弗洛伊德说:“辛诺雷里这个名字之所以被遗忘,既不是由于它在字面结构方面有什么奇特之处,也不是因为这个字所出现的地方有什么特殊的心理学上的特征。对我来说,这个被遗忘的名字(即辛诺雷里)是和波提切里一样熟悉,而且,它甚至比第二个代之而起的名字波查菲奥更熟悉。对于波查菲奥,我顶多只知道他是一个属于米兰学派的艺术家。”

  由此可见,弗洛伊德在此时此地所发生的遗忘现象,似乎是很不合乎情理的。为什么一个很熟悉的名字会突然忘记呢?为什么在绞尽脑汁回想被突然遗忘的熟悉名字时,反而冒出另一个不太熟悉的名字呢?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