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二战风云人物 > 如钢似铁-铁托 | 上页 下页
四二


  这时,兰科维奇出现了。他已先期到达。

  哨兵们向铁托表示歉意,铁托则表扬了他们认真负责的精神。

  这样,巴比奇工程师这一角色的扮演从此结束。

  到达解放区,铁托如鱼得水。他的主要战略思想是要在这广阔的天地里生成、丰富、发展。

  我们看到,在到达解放区之前,铁托的战略轮廓已经形成。这个轮廓可以分解为以下几点:

  一、建立一支党领导下的武装部队,作为进行解放斗争和社会主义革命的支柱。

  这一决定是在贝尔格菜德作出的。当时,在南斯拉夫领土上驻有外国入侵者的十几个师,另有克罗地亚独立国的地方武装5个师。可铁托这边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军队。没有军队的铁托,却成立了总参谋部。这并无荒唐可言。建立总参谋部,正是为了建立一支军队。事实证明,此后不到半年,铁托的总参谋部已经统领80000之众。而到抗战结束时,铁托的人民武装力量已达80万之多!

  没有这样一支军队,铁托的事业是不可想象的。

  二、开辟解放区,一则作为游击队的战略基地,二则作为人民政权的基础。这一战略思想也是在尚无解放区的情况下形成的,而且作为党的行动方向,于1941年7月以政治局的决定的形式被确认了下来。尔后,铁托把它置于建立军队同等重要的地位,不遗余力地落实这一决定。

  三、建立抗击入侵者的统一战线。铁托的出发点是贯彻共产国际的指示,在抗战中,主要依靠党所遵循并大加宣扬的共产主义,而且要借助于爱国主义,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还借助于南斯拉夫各族人民的民族主义。

  为了贯彻这些战略思想,铁托把集中到了身边的得力干将又派往各地。

  行动最迅速的是黑山地区。黑山地区是意大利占领区。这里的起义,从7月13日开始,很快形成燎原之势。几个月的功夫,黑山全境被解放,解放区的面积达10000多平方公里。意大利军队遭到重大损失,仅梅西纳师伤亡人员即达5000人。

  这期间,波斯尼亚一黑塞哥维亚、马其顿、斯洛文尼亚、塞尔维亚、克罗地亚各地都掀起了武装抗击入侵者的浪潮。

  在起义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偏差。如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起义很快得到响应,而且在全境迅速发展,但在起义队伍中很快出现了头脑冲动、忘乎所以的无政府主义现象,最后发展到烧杀抢掠的地步,凡对起义不予支持者,都受到了打击。甚至派到此地指导起义的密洛凡·吉拉斯也对形势无法控制了。

  起义发展最稳健的是斯洛文尼亚。

  在这里,德国占领者妄图推行德意志化。占领者不承认此地斯拉夫人的民族特性,而对于敢于对此表示反抗的斯洛文尼亚人实行镇压政策。

  1941年底,德国占领者把斯洛文尼亚全境内608名斯洛文尼亚族的罗马天主教神父中的478名抛进了集中营。

  这一条件促成了人民阵线的迅速建立。对占领者不满、对占领者屠杀政策不满的各界人士,都集中在以共产党领导的游击队为核心的“解放阵线”周围。

  这样,在斯洛文尼亚全境,很快出现了400多个“解放阵线”地方委员会,这些委员会领导斯洛文尼亚人采取各种方式,与占领者展开了斗争。有些斗争形式别出心裁,而且颇有实效。如“解放阵线”在卢布尔雅那组织了全民性的大规模抗议行动,使人们在规定时间离开街头和公共场所。这样,卢布尔雅那在1941年被占领后曾两度出现全市性“万籁俱寂”的景象:一次在1941年10月29日,即斯洛文尼亚人、塞尔维亚人和克罗地亚人共同摆脱奥匈桎梏23周年纪念日,另一次是1941年12月1日,即南斯拉夫国庆日。

  塞尔维亚一直是游击队活动的主要基地。在西塞尔维亚,10支游击队很快组成,半年不到,发展成有8000名武装战士的大军。解放区也日益扩大。

  1941年秋,从贝尔格莱德市郊一直到乌日策,解放区连成了一片,往西一直可以通向西海岸,只要避开德国人占领的大城市,人们从西海岸到贝尔格菜德市郊,完全不必离开解放区。游击队打击的目标,首先是地方伪政权和宪兵队,同时也不放过易于打击德意入侵者的机会。这期间,德国驻军伤亡达6000余人,约有400名官兵成为游击队的俘虏。

  事实证明,德国的战术极不适宜对付游击队。他们在向游击队据点发起进攻时,总是排好阵式,像在阅兵场上一样,整齐地向前推进。一个士兵倒下去,后面的一个士兵立刻上前补缺,这一切也非常镇静,从容不迫。这当然吃了大亏。在游击队日益猛烈的打击下,德军撤离了恰恰克和乌日策。

  德军撤离乌日策后,游击队的总部即从克鲁帕尼迁到了乌日策。这样,乌日策成了南斯拉夫第一块被解放的土地的象征,它周围的解放区,被人称之为“乌日策共和国”。解放区内有一百多英里长的铁路,而且普遍建立了邮政系统。学校也办了起来。出版了报纸,《战斗报》每周出版三次。

  在解放区,人民委员会代替了各级旧政府。

  德国占领军对抵抗运动的迅速发展毫无精神准备。到1941年9月,在塞尔维亚农村,德军对2/3的地区失去了控制。事情发展到这一程度,才引起了占领者与纳粹大本营的重视。

  这时,各种调查报告开始涌到占领军的指挥机构。

  在塞尔维亚任军政府首脑的前党卫军旅长特纳博士有一份报告。报告中提到:

  游击队在森林里的那种阵地干脆无法正面进攻。目前虽然加紧宣传,说俄国的布尔什维克作战不利,但这种宣传对这里的游击队不起什么作用。我们获得的印象是:甚至传说苏联投降也不能使这帮匪徒屈服,他们善于像魔鬼似的恢复元气。此外,他们的组织是出色的,一个秘密组织应该是什么样子,他们足以作为楷模。

  有一名德国上尉对问题看得更深刻。他在一份报告里指出,对游击队,“不只是一个如何对付共产党的问题,而实际上是如何对付一场全西的民族运动”。

  总而言之,德国占领军也好,希特勒纳粹大本营也好,对于南斯拉夫境内迅速兴起的抵抗运动,是再也无法等闲视之了。

  调兵遣将,加紧对解放区的进攻和围剿,也成为希特勒为巩固对南斯拉夫占领的当务之急。为此,希特勒制定了行动计划,并决定改变进攻的战术。

  “巩固后方”的另一个措施,是选择更加忠心的傀儡,免得让伪政权的权势人物在风吹草动之时干出不利于长久占领的举动,甚至倒戈转向伦敦,反对德国。

  在此背景下,塞尔维亚陆军将领米兰·奈迪奇替代原政府首脑米兰·阿契莫维奇,组成“民族拯救政府”。奈迪奇认为,实现塞尔维亚资产阶级的联合,共同对付共产党的威胁是十分必要的。为此,他上任伊始,便来了一个大规模的心理宣传战。这样做,当然也是对主子效忠的一种表示。

  他首先动员了10000人,身着旧南斯拉夫军队的制服,到各地去“展示”,好让老百姓知道,“旧政权回来了”。接着,他配合德国占领当局,动员并胁迫社会名流在德国人发起的“反共”倡议书上签名。

  教会的主教们首先在“倡议书”上签了名。随后,8月17日,有几百名头面人物也签了名。

  文化界中也有硬骨头。当场拒绝在“倡议书”上签名的,就有雕刻家斯雷膝·斯托亚诺维奇、作家伊沃·安德里奇、贝尔格菜德大学教授米洛什·文里奇等。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