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二战将帅系列 > 曼施坦因 | 上页 下页
四七


  不仅如此,曼施坦因还把第11军团中所能动用的炮兵、工兵和高射炮兵,都完全拨给担任主攻任务的第54军。此外,又命令第50步兵师从后方位置上前进,用在第二阶段攻克依雄地峡的战斗。把第39山地军用在第三波,攻克这两个地峡之后,扫荡整个克里米亚。克里米亚南部的山地,正好合这个山地军的口味。

  突入这两道防线之后,就迅速投入摩托化单位奇袭塞瓦斯托波尔要塞,为此,第54军突前攻击时,党卫军“希特勒生活标准师”就应该随后跟进。

  第11军团的东面防御,将由第22师和罗马尼亚第3军团担当,为此,曼施坦因特地把罗马尼亚第3军团的杜米特里斯库将军找来,向他交待了任务。

  由于补给上的困难,第54军对皮里柯普地峡的攻击一直拖到9月24日才完成。东面的压力减轻之后,正在溃退的苏军果然停止了撤退,沿聂泊河湾一线构筑了阵地。从东面抽回德军第39山地军之后,曼施坦因命令留下的德军部队与罗马尼亚第3军团混合编组,以求使冒险程度减少到最低限度。南部的罗马尼亚骑兵军被并入了德军第30军中,而在北部的德军第170步兵师,皆并入罗马尼亚军中,以加强罗马尼亚的山地部队。。

  9月24日上午,曼施坦因命令第54军开始进攻皮里克普地峡,虽然动用了军团的全部火炮轰击苏军防线,但主攻的德军第45步兵师和第73步兵师还是颇为艰苦,他们要在骄阳的照耀下越过盐质的草原,上面无水也无掩蔽。苏军已经把地峡变成了一个纵深达10英里的坚强防御体系,每一条堑壕每一个堡垒都寸土必争。

  经过巨大的伤亡,第54军于两天之后占领了皮里柯普地峡,又经过了三天的苦战,肃清了这一地区内的其他苏军,冲入了比较开阔的地区。苏军退到了依雄地峡。德军俘虏了约1万名苏军、112辆坦克和135门火炮,德军也蒙受了相当大的损失。而前面依雄地峡依然阻塞在那里。

  曼施坦因的原定计划,是准备在这个时候把德军山地军和党卫军投入战斗。但9月26日,苏军用两个新的军团——第18和第9军团,共辖12个师,向德军第11军团的东侧防御正面发起了反攻。德军的第30军还能抵挡一阵,但罗马尼亚第3军团的防御地区却被突破,苏军在这里撕开了一个宽10英里的缺口,该部兵力损失大半。曼施坦因只好让本已经调走的德军第39山地军再调转头来,以稳定罗马尼亚第3军团的防线。不久,曼施坦因又失去了唯一可用的快速部队,统帅部命令将党卫军的那个摩托化师调给第1装甲兵团,以便参加攻击罗斯托夫。因此曼施坦因无法扩张在地峡上的战果。

  为了指挥两个方面的战斗,第11军团司令部于9月21日在罗格斯克大草原中的阿斯卡尼亚设立了一个战术性指挥所,那里原来是一个德国人的农庄,现在已经变成了一个集体农场,所有的建筑物都已经残破不堪,苏军在撤退时把石油倒在堆积如山的小麦上面,纵火焚烧,大火烧了几个星期之久。

  德军前线的情况日趋严重,曼施坦因不得不于9月29日把他的指挥部前移,这样可以预防下级部队指挥部过早地向后移动,影响前线部队的士气。在那时,他阻止了罗马尼亚指挥官的后退。第39山地军也向突入罗马尼亚阵地的苏军发动了反击,稳住了这里的阵地。

  由于苏军把主要兵力用在了牵制第11军团进攻克里米亚上,10月1日,克莱斯特将军的第1装甲兵团在聂泊罗彼托夫斯克的渡口,突破了苏军聂3AM防线的北翼。现在曼施坦因正面的压力开始减轻。10月1日,德军第30军和罗马尼亚第3军团也开始转入攻势,他们与第1装甲兵团的合作,用了几天的时间包围和歼灭了苏军的大部,俘虏苏军6.5万人,坦克125辆,火炮500多门。

  这次会战之后,第11军团的第49山地军和党卫军摩托化师正式调到了德军第1装甲兵团。曼施坦因只好使用剩下的两个军实施对克里米亚的进攻。其中,第30军下辖第22、第72和第170等3个步兵师;第54军下辖第46、第73和第53等3个步兵师。

  罗马尼亚第3军团也回归其元首安东尼斯库元帅指挥,负责黑海和艾左夫海的防御。通过曼施坦因与安东尼斯库的交涉,他同意把一个罗马尼亚山地军(下辖1个骑兵旅和1个山地旅)交给曼施坦因指挥,随队进入克里米亚。

  元首已经等得不耐烦了,一再来电催促第11军团把两个军其中的一个军越过刻赤海峡进攻库班半岛。曼施坦因回复元首,说元首可能对苏军目前的实力和守卫克里米亚半岛的决心认识不够。他告诉元首,苏军甚至会放弃敖德萨而为这一半岛苦战到底。只要苏军在克里米亚还有一个支撑点,那么第11军团就不能安然地将其中的一个军按照统帅部的意图,通过刻赤运到库班去。于是,曼施坦因趁机要求元首希特勒再给第11军团增加一个军。希特勒答应了这一要求,几个星期之内,德军第42军、第132和第24步兵师调来归第11军团指挥。

  摆在曼施坦因眼前的问题还是如何打开依雄地峡。双方军队的数量上,防守的苏军享有优势。第11军团只有6个师,而苏军则有8个步兵师和4个骑兵师。自从10月16日起,苏军又撤出了敖德萨——直到目前为止,罗马尼亚第4军团还在那里久攻不克——并把守军从海上送往克里米亚增援。虽然德国空军宣称已经炸沉了3·2万吨的苏军运输船只,可从敖德萨撤出的苏军运输船队,依然源源不断地把援军送过来。

  曼施坦因手中所握的唯一优势是德军炮兵,其素质要明显高于苏军,能够对于攻击中的步兵给予有效的支援。但苏军的海岸防御炮,却可以从克里米亚西北岸和“懒海”南岸轰击德军,德军的炮火无法摧毁他们。此外,苏军有充足的装甲兵力可供反攻之用,而德军却一辆坦克也没有。只有装甲突击炮来支援步兵。

  尤其是曼施坦因还不能使用奇袭,这是他惯用的战术,来减轻德军士兵的伤亡。苏军等在德军的必经之路上,凭借构筑良好的野战防御工事,没有侧击的可能,只能沿着中间为狭窄的湖沼隔开的地带作纯粹的正面攻击。

  由于攻击地域狭窄,第11军团开始只投入了第53军的三个师,第30军只好等取得了进展之后,有了空间,方能插入。

  依雄地峡中的盐质草原,平坦得像锅底一样,上面几乎没有一株植物可供德军士兵作掩护之用。制空权也在苏军的控制之下,红军的战斗机和战斗轰炸机对地面上任何看得见的德军目标,都不断地加以俯冲攻击。不仅是前线步兵和野战炮兵必须挖掘工事,战斗地区后方的车辆和马匹都要挖掘工事以避免攻击。德军的高射炮都不敢还击,否则就有立即被炸毁的可能。直到攻势的最后阶段,德军调来了战斗机群来协助陆军作战之后,苏联空军才算是有所顾忌——那也只是在白天,在夜间德国战斗机是爱莫能助,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