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二战风云人物 > 身残志坚-罗斯福 | 上页 下页
六二


  第二十二章 在“和谈”掩护下

  和谈掩护调兵忙,远途奔袭珍珠港;
  处心积虑施诡计,美国海军要遭殃。

  1941年7月,日本开始向南亚发动攻势,占领了印度支那,其中包括在金兰湾的重要港口,它距新加坡只有750英里。华盛顿认为,日本的挺进是最终向菲律宾、马来亚和荷属东印度群岛发动进攻的序幕。

  7月24日,日本大使野村吉三郎海军上将被召到白宫,罗斯福总统向日本发出严厉警告。当时在他身旁一边是在赫尔生病期间代理国务卿的韦尔斯,一边是海军作战部长斯塔克上将。罗斯福断言,如果日本试图夺取东印度群岛的石油,荷兰人就会抵抗,英国人就会对他们进行援助;“鉴于我们自己援助英国的政策,结果立即会出现一种极为严重的局势。”如果日本从印度支那撤军,那个地区将实现中立,并可以保证日本人自由地购买该地区的大米和原料。罗斯福对日本人接受这项建议不抱什么希望,但认为这是“为避免日本向南太平洋扩张再次作出的一种努力。”

  过了两天,由于没有得到东京的任何答复,罗斯福总统对日本的经济进行了致命的打击。他下达命令冻结日本在美国的大约1.31亿美元的财产,从而结束了两国之间的贸易———其中包括日本所需石油80%依赖进口的石油贸易。然而,罗斯福并不想勒死日本。事过不久,华盛顿表示,对不适合提炼航空汽油的低辛烷石油产品,将颁发出口许可证。内政部长伊克斯说,总统担心彻底实行禁运会促使日本入侵东印度群岛,“因此仍然不愿意把绞索勒紧。他认为,最好是不时地猛拉一下绞索”。在美国实行禁运之后,英国人和荷兰人也紧接着拒绝向日本出售石油。日本军国主义者认为,这一行动是西方国家包围日本帝国的最后一步。

  东条英机10月23日召开军政要员联络会议,集中讨论了有关日本与美国谈判的问题和同美国开战的前景问题。为了缓和同美国的关系,东乡外相主张最好从中国部分撤兵,但却遭到军方的强烈反对。会议争持不下,东条随即提出三种方案让大家裁决。一是即使蒙受巨大的困苦,或者用木户的话就是“卧薪尝胆”,也要避战;二是立即决定开战;三是在继续谈判的同时,作好必要时开战的准备。

  日本陆军总参谋部坚持认为,与美国谈判已进入死胡同。杉山回答说:“只要美国仍顽固不化,那就没有必要继续会谈下去,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战争!”

  “立刻开战!”海军代表永野加重语气说,“日后再不会有开战的良机!”

  陆军总参谋长衫山主张应在12月初开战,不过仍要继续同美国谈判,玩弄外交骗局,以便给日本带来军事上的好处。在东乡外相看来,完成这一任务是困难的。他说:“我实在无法接受阻碍成功希望的限期或条件。”东条为了协调各方面的关系,决定再作一次退步,把谈判期限定在12月1日。会议从上午9时一直开到午夜,最后双方都作了妥协才算了事。

  限期初步商定之后,说服美国人达成协议的重担就落在东乡外相的身上了。他说,他已草拟了两个递交美国的方案。方案甲的措词比较婉转些,洋称陆军同意在1946年前从中国撤出包括防御共产主义部队在内的全部驻军。方案乙是留作万一美国拒绝方案甲时准备提出的。它包括一项在最后达成协议之前,作为最后一着的暂定协议。它的目的是要打消赫尔对日本侵入印度支那的怀疑,并向他说明,日本将放弃武力征服东南亚的计划。与此同时,日本即将其在印度支那西部的驻军撤向北部,而美国则要售给日本100万吨航空汽油作为报答。

  在以后长达几个小时的讨论中,陆军不但一直反对从印度支那撤军的建议,而且坚持要向美国政府提出解除对日本资产的冻结.停止“破坏中国事件的和平解决”。陆军副总参谋长家田说:“战争不可避免,假如现在不打,明年、后年也得打。打,现在正是时候:神圣的日本精神将照耀我们的事业。”他认为,日本向南挺进,可能有助于德、意法西斯击败苏联,并迫使中国投降。占领东南亚对美国资源也是个巨大的打击。“我们将建起一座铜墙铁壁,凭借它,我们能将亚洲的敌人一一击败,同时也能打败美国和英国!”

  冢田副总参谋长的紧急战争呼吁,意外地镇服了以外相为首的反对派。他们认为,如果坚持反对南进,会迫使东条解散整个内阁,而新内阁必然会更进一步军国主义化。其实以东乡等人为代表的所谓“稳健派”反对南进,而不是出于道义上的考虑,更不是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而是担心树敌太多会遭灭顶之灾。最后他们终于被迫同意了军方的意见。

  意见“统一”后,现在轮到东乡外相去执行几乎绝望的在限期前取得“和平”的任务了。他选派富有谈判经验的前驻德大使来栖三郎前去辅佐野村大使执行这一“艰巨”的任务。东乡认为,“外交方面几乎没有回旋余地了,成功的希望是渺茫的。”

  事实上,美日关系在整个30年代都处在紧张状态中。对造成这种局面应负主要责任的是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政策。1931年日本对中国东北的侵略,对维持太平洋不稳定均势的条约体系提出了第一回合的挑战,开始了日本用其独占政策来取代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的武力征服过程。日本选择的时机是经过仔细考虑的:苏联正致力于国内事务,无力东顾;西方世界正陷于经济危机中,无力进行干预。当时唯一可能作出反应的是美国,但是担任总统的胡佛,被国内的经济危机弄得焦头烂额,他对主张对日本持较强硬态度的国务卿史汀生所提出的经济制裁建议,一概加以拒绝,只同意发表一个表明美国立场的声明。这就是美国政府在1932年1月7日以致中日两国政府照会的形式发表的政策言明:不承认有损于美国在华权利——门内开放政策的任何条约。史汀生在内阁会议上继续力主采取除使用武力之外的一切手段来对付日本破坏条约义务的行为。胡怫表示:“这只能是战争之路”。他认为“条约义务是道义性质的,因此只能对日本采取道义压力”。

  1933年3月4日,罗斯福继胡佛任美国总统。他接受史汀生的“不承认主义”原则,支持国际条约的“神圣义务”。3月27日,日本示威性地退出了国际联盟,声称日本“在建立远东持久和平所应遵循的原则上与国际联盟不合”。

  日本退出国际联盟后,一方面加强对伪满的全面控制,准备对苏联的战争和扩大对中国的侵略,另一方面向西方摇晃橄榄枝。外交大臣广田一再向美国保证,日美之间没有不能和平解决的问题。但与此同时。1934年4月17日,日本外务省发言人天羽英发表了一个使赫尔“大吃一惊”的声明。这个声明进一步宣布了日本牌号的“亚洲门罗主义”。赫尔在14年后斥责说:“在短时间假装抱有和平意图之后,日本在事实上——一直到珍珠港事件时——只不过是回到它的既定的加强军备、破坏条约和进行侵略的臭名昭著的方针上去。”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