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二战风云人物 > 坚韧不拔-戴高乐 | 上页 下页
三七


  为了表示自己的权威,戴高乐将军还在10月27日这一天,颁布了两项法令。第一项法令宣布成立国防委员会,行使政府职权。第二项法令,任命卡特鲁将军、米塞利埃海军中将、德拉米纳将军。埃布埃总督、索托总督、军医西塞将军、卡森教授、达尔让利厄神父和勒克莱尔少校为国防委员会委员。由戴高乐本人担任国防委员会主席。为了让全体法国人认识到布拉柴维尔宣言和同时发表的两项法令的重要意义,戴高乐在离开布拉柴维尔之前,于11月16日又郑重地发表了一个“组织宣言”,宣布他掌权的目的是为了解放整个法国,同时根据1884年的法律谴责维希炮制的所谓“法兰西国家”是违反宪法的。就这样经过一番艰苦的努力,戴高乐有了自己的“土地”,再也不是寄人篱下的流浪汉了。在非洲他建立了一个辽阔的作战基地和一个精干的行政机构,这是些实实在在的成就,而达喀尔惨败的耻辱此时已渐渐为人们忘记了。而且,一个以戴高乐为当然领袖的自由法国人的国家业已建立起来了。

  戴高乐一回到伦敦,就在考虑和英国一同进军中东的问题,想乘胜扩大战果。他在回忆录中说,“我是怀着简单的想法飞向复杂的东方的。”在他看来,心中想着两点就够了:一点是,那里将发生重大事件;另一点是,法国应该参加这些事件。苏伊士运河是中东门户,又是地中海的门户,因此是控制非洲的关键。所以,戴高乐的头两个目标是争取法属索马里的卫戍部队和亚历山大港的海军部队。他首先在喀土穆着陆,那里是苏丹和厄立特里亚的作战基地。不久,蒙克拉尔上校指挥的自由法国新建旅和一个印度师协同作战,在克仑击溃了意大利军队。但这支自由法国部队随后不久就改编为自由法国第一师、派往埃及了。

  中东的地位十分重要,关键在于苏伊士运河。这个地方一失,小亚细亚和埃及就对轴心国家打开了大门。相反地,如果能保持住这儿,总会有一天能从东方进至突尼斯、意大利和法国南部,这就意味着一切都要求他们必须坚持作战,而运河则是战略要冲。戴高乐知道,从的黎波里到巴格达,中间包括开罗、耶路撒冷、大马士革等地,再从亚历山大港到内罗毕,中间包括吉达,喀土穆和吉布提等地,其中的政治、种族和宗教上的情绪与野心,由于战争的刺激而尖锐化了。法国在这方面的地位已经削弱,而且“为各方面所垂涎”。戴高乐认为,当一切都在沸腾的时候,如果法国在历史上第一次处于被动,那么它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可能保住其中的任何一块土地。因此,他在这儿的任务也和其他地方一样,那就是行动起来,以代替那些不采取行动的人。

  戴高乐在回忆录中写道:“尼罗河流域的角逐使得英、法、意三国近60年来一直互相冲突,结果英国胜利了。现在意大利人如果最后被打垮,而法国人又显然一直处于被动和无力的地位,今后的局势对英国在埃塞俄比亚、厄立特里亚、索马里兰和苏丹等地区来说,将是一个多么难得的机会啊!”在这一段时期,戴高乐在非洲的部队,捷报频传,连续取得战果。在他的指挥官中战绩辉煌的那位勒克莱尔上校正成为一位传奇式的人物。勒克莱尔骁勇善战,而且是一位天生的将才,但由于装备极差而无法充分施展他的才能。

  1941年1月,勒克莱尔派出一支部队佯攻木祖克,他的真正目标却是远离拉密堡的库弗腊绿洲,西地之间几乎没有什么公路。勒克莱尔很明智地征集好了大约100辆卡车,运了几百名士兵,带了仅有的一门75毫米加农炮,几门口径较小的37毫米炮以及几挺不好使的机枪。3月1日,勒克莱尔迫使库佛腊的意大利守军投降,意大利人只是在投降以后才发现,打败他们的那支部队人数少得可怜。

  在厄立特里亚和苏丹作战基地,由普拉特将军指挥的部队,不久前占领了意大利在基朗高地的防线。蒙克拉尔上校的那一旅和阿斯蒂埃?德?维拉特队长的空军在这一战役中建立了奇迹。至于吉布提的维希军队,勒让蒂约姆将军虽然和他们接了头,但他们还没有下决心反正过来。领地长官诺勒塔则用尽一切办法来镇压倾向于归附的人,甚至连死刑也用上了。戴高乐决心解放这一地区。3月29日,他乘机前往厄立特里亚视察,那里的部队正进行着紧张的战斗,他到达的第二天,普拉特的部队就一举攻克多角堡。4月7日,由蒙克拉尔上校指挥的旅,首先攻入城区,并在碉堡里抓住了敌军上将,使蒙克拉尔上校得到了接受敌军红海舰队司令投降的光荣,法国分遣队在战斗中总共俘虏了4000人,到马萨瓦又接受了10000多人的投降。

  4月4日,戴高乐将军回到开罗,高兴地读到丘吉尔发来的一份电报。电报就自由法国在非洲最近取得的胜利中所做出的贡献表示祝贺。一周之后,戴高乐写信给韦维尔将军,正式提出把勒让蒂约姆将军指挥的自由法国第一师调往昔兰尼加一埃及战场,协助他作战。但戴高乐明确指出,他认为必须保持该师建制的完整性,并仍由其师长指挥。就在戴高乐的部队在非洲取得进展的时候,自由法国和英国在这一地区的利害矛盾也加深了。欲知详情如何,且看下文分解。

  第十四章 克服内外危机

  错综复杂矛盾多,内外危机敲警锣;
  独立自主斩荆棘,敌人盟友无奈何。

  当戴高乐在他那些幅员辽阔的非洲领地之间来往奔走时,他考虑得越来越多的是地中海东部地区的问题。那里的问题十分复杂,至少涉及到德国人、维希法国人、自由法国人,英国人和阿拉伯人这五个方面截然不同的利益。也许还得加上美国人,因为美国虽然尚未参战,但它与维希政权的来往对这一时期事态发展的影响不可谓不重要。

  然而,在这一地区,德国人仍掌握着主动权。虽说英国中东地区总司令韦维尔在同意大利人作战中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但由于德国人的干预,形势又发生了急剧的变化。

  1941年4月20日,德国人包围了托卜鲁克。在此之前,即4月6日,希特勒用炸弹夷平了贝尔格莱德之后,出兵侵占南斯拉夫和希腊。与此同时,希特勒在伊拉克的代理人一直在加紧进行策划,拉希德·阿里在得到德国的黄金和许诺之后,态度变得强硬起来,于5月2日宣布成立一个亲轴心的政府,并请求德国给予援助。

  维希法国和自由法国以互相敌对的态度卷入了这些事件。5月6日,希特勒在巴黎的代表与维希法国代表经过三天的会谈,达成了如下的协议:维希政府将为人侵中东地区的德军提供武器并给予登陆权。作为交换条件,德国人答应放宽对占领线两侧贸易的限制,为维希法国重新装备六艘驱逐舰和七艘鱼雷艇,把付给德军的占领费从每天四亿法郎减少到三亿法郎,并释放83000名战俘。三天之后,第一批德国飞机抵达阿勒颇。5月11日和12日,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