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名人传记 > 戴高乐 | 上页 下页


  1921年10月1日起,戴高乐接到调令,到圣西尔军事学院担任战争史教员。不过,戴高乐不满足于只在军事院校里当教员,他的心愿是进入高等军事学院深造,将来成为一名在战争中运筹帷幄的高级将领。果然,第二年11月,他考进了高等军事学院。

  在两年的进修期间,戴高乐根据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实战经验,愈来愈明了一种战术思想,他认为未来的战争必定是机械化的战争,特点将是倚靠高度机动的地面部队主动进攻,而不是消极防御,所以应该发展坦克部队,提高部队的机械化程度和素质。

  戴高乐在1924年6月作为结业考核的实地演习中实践了他的以主动进攻为基点的战术理论。戴高乐的战术思想与院长穆瓦朗和副院长迪菲厄传统的消极防御理论是针锋相对的,所以虽然迪菲厄主持下的考试委员会的委员们对戴高乐的评价不低,但是毕业考试的评定却是“良好”,由院长签署的成绩单所附的评语中,虽然肯定了戴高乐的成绩和长处,但也指出他过于自信,好作犯上之举,俨然是个“国王”。

  戴高乐从高等军事学院毕业后在总参谋部所属的运输供给局工作了几个月,随后被调任美因兹的莱因区法军司令部。这一年,戴高乐出版了他的第一部著作《敌人内部的倾轧》,这是根据他被俘期间在狱中的笔记整理而成的。戴高乐在书中提出了一个他一生奉为宗旨的信条——历史研究的对象是民族和国家,每一个民族和国家都有其自身的特点。此时,戴高乐已经34岁了,作为一名职业军人,他在事业上不算顺利。然而他的大法兰西民族主义思想却根深蒂固地确立起来了。尤其是法德之间的纠纷、对立、冲突、战争在戴高乐的意识中铭刻得那样地深,那样地牢,以致在处理同德国的关系问题时,法兰西前途和命运占据着头等重要的位置。戴高乐心有余悸地谈论德意志民族具有扎拉图斯拉心目中的“超人性格”。

  他确信,法兰西民族意识从古到今都注定要迎接德意志民族意识的挑战。

  1925年10月,法军总监和最高军事会议副主席的贝当元帅委任戴高乐为他的幕僚。戴高乐时来运转的时机到了。他的才干和主张得到了贝当的赞许和赏识。1927年,当了12年上尉的戴高乐被提升为少校,受令统率第十九轻步兵营,在摩泽尔河畔的特里尔驻防。这一年的4月,戴高乐在贝当的亲自陪同下在高等军事学院作了三次演讲,已届中年的戴高乐第一次享受到这种殊荣。三次讲座的题目分别是《战争行动与领袖人物》,《领袖人物的性格》和《威望》。后来他在巴黎大学也宣讲过这三个演讲。

  这三次的讲演稿以及后来他加写的《主义论》和《政治与军人》,合编为《剑刃》。

  戴高乐正在按照领袖人物的标准塑造自己。看来,戴高乐并不满足于单单是个军官。

  两年后,戴高乐离开莱因区,奉调到贝鲁特,在驻在这个地区的法国部队里供职。从1929年年底到1931年回国前,他到过开罗、巴格达、大巴士革和耶路撒冷。

  1931年底戴高乐从中东回国后,到贝当主持的最高国防委员会秘书处工作。两年后提升为中校。

  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十多年中,戴高乐调动过好几次驻防地点,此后六七年内他相对稳定在军界首脑部门进行军事战略方面的研究工作,直到1937年底他晋升为上校的同时,被任命为驻麦茨的第五〇七坦克团团长,才又回到军事指挥的职能岗位。

  戴高乐来到最高国防委员会秘书处接受的第一个任务,是根据战时的需要对建立防务体系的有关问题进行研究。他的研究成果之一是发表在1934年1月1日的《法兰西军事评论》上的论文《海外的经济动员》。更重要的要数四个月后发表的专著《关于职业军》,这是戴高乐的第三本著作,是一本阐述军事思想的著作。早在圣西尔军事学院的时候,戴高乐就孕育着一种想法,即未来的战争将是快速的机械化战争。经过战争实践,他愈来愈相信这将是战争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或许可以说,《关于职业军》就是沿着这条思路写成的。

  戴高乐认为,在战争条件下,法国的地形是很不利的,尤其是与比利时接壤的法国边界更加脆弱。英国和美国可以依靠海洋,西班牙和意大利各自有比利牛斯山和阿尔卑斯山作为屏障。法国首都巴黎周围却是一马平川的开阔地带,无险可守。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构筑再坚固的防御工事也无济于事,唯一的办法是建立一支可以立即调遣的机动力量,也就是说,“一批常备的、团结的和能够熟练地使用武器的队伍”。而且必须在陆地、海上和空中都有一批“精选的人员”。他认为,全部现役人员应当在10万人左右,由常备军组成,他们应在精锐部队中服役六年,掌握专门技术,培养进取精神和集体精神,并且在指挥艺术方面也要有相应的变化,以适应机械化战争的瞬息万变的局势,所以必须发展无线电通讯系统。

  这些主张在当时是积极主动的进攻战略思想。在当时法国的军界、政界中认识并不一致。马奇诺的神话还有市场。戴高乐军衔不算高,人微言轻,支持者不多,执政者当中支持他的就更少了。

  戴高乐关于机械化战争的思想虽然没有得到广泛支持,但这个时期却是他趋于成熟的时期,对于他在1958年以后提出的独立核防务政策,都是有影响的。

  戴高乐在进行军事理论的探讨和争论的时候,欧洲局势正酝酿着危机。

  1930年9月14日,纳粹党在国会选举中一跃成为德国第一大党,从过去的12席增为107席,1932年增为230席,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出任总理。德国法西斯势力迅速摆脱了《凡尔赛和约》、《洛迦诺公约》和《凯洛洛—白里安公约》等种种条约的束缚,积极扩充军备。同年10月,德国宣布退出裁军大会,随后宣布退出国际联盟。

  1935年3月16日,德国正式废除《凡尔赛和约》中关于德国军备的条款,重新实行“征兵制”,宣布德国陆军将增至36个师。一年后,德国废除了《洛迦诺公约》,重新占领莱因区。希特勒密锣紧鼓地在战争的道路上疾驰。

  这几年,戴高乐为建立机械化常备军大声疾呼。

  他认为事情是那样明白如昼:德国从希特勒上台以来一步紧似一步地扩军备战,一旦羽翼丰满,就会首先扑向法国。但是,当德国正在迅速建立起自己的装甲部队和强大的空军时,法国的军政要人们却迷恋着马奇诺防线固若金汤的神话。“举国上下都陷入了一种让人难以置信的麻痹状态,当局竟然从不号召采取必要行动。”戴高乐的主张虽然得到了新闻界某些人的支持,《巴黎日报》、《时代报》等发表过不少文章,宣传建立机械化特种兵团的迫切性和必要性,提醒人们:德国的主要军备力量是为了进攻。但是,这类纸上谈兵,不足以影响当局的决策。戴高乐深知自己不过是一个中级军官,成不了气候,他决心设法影响担负国防责任的政府。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