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历史纪录 > 开国大典6小时 | 上页 下页
一五


  3.为新中国门面整容

  当确定以天安门城楼为开国大典主席台的那一刻起,这座中华民族建筑史上的经典之作,就升华为即将诞生的新中国的门面了。

  天安门始建于1417年,建成于1420年。由于完全仿建于南京的承天门,因而也就袭用承天门之名,意寓“承天启运”、“受命于天”,被视为明成祖之后的明皇朝承天命和敬天的首要之地。

  明英宗天顺元年(1457年)7月,承天门被火焚毁。宪宗成化元年(l465年)3月,在工部尚书白圭的主持下,重新修复了承天门,并由原来的东西5间扩大为9间,将牌坊式改建为宫殿式,基本具备了今天天安门的规模。1644年,占据白山黑水的“大清”军队攻入北京,人主中原,承天门两次焚于战火。顺治皇帝进京时,承天门就像牙齿脱落的骷髅头,只剩下5个黑乎乎的门洞,上半部已荡然无存。清顺治8年(1651年),顺治帝下诏重修承天门。修复后,正式命名为天安门。岁月沧桑,但这个名称一直保留下来。

  天安门城楼雕粱画栋,金碧辉煌,整个建筑面积有两千多平方米,成行排列的柱子多达六十多根。《大清会典》说其“雕扉三十六”,是指每间都有四扇油饰红色的凌花窗门下都是雕花裙板,四周有汉白玉栏杆,望柱上有莲瓣瓜头,柱身柱间的栏板为荷瓶雕刻。同时,还有整齐犹如龙爪菊的斗拱,梁柱上有华丽的缠枝莲和宝珠吉祥的草形绘。暗檐处则用青、蓝、绿等冷色与鲜艳的红柱、红墙相映衬,显得十分美观。

  天安门城楼上,东西两边各有三间黄瓦红墙、红窗子的小房间,它原是守护天安门城楼的护军的住舍。城楼上的守军将士,负有瞪望和守护天安门城楼的任务。天安门的城台由汉白玉的须弥座和砖台组成。须弥座高1.59米,砖台高13米,用一色42公斤的大砖砌成,砖间灌注糯米石灰汁,建成后异常坚固。

  天安门城楼高达35米,“横空出世”,气势非凡。

  城楼上共有5个券形门洞,大小不一,中间那个最高最宽,高8.82米,宽5.25米,为封建皇帝通行的专用门洞。券门洞装有2扇朱红大门,门上饰有金钉99个和金包龙头铺首。

  气势雄伟、金碧辉煌的天安门,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然而,北平解放时,天安门却是一派破败、凄凉景象。朱红的墙皮一片片脱落,斑斑驳驳,犹如溃烂的皮肤,令人目不忍睹。城楼砖残瓦缺,琉璃瓦顶上杂草丛生,雕花门窗破烂不堪,东倒西歪。金水河成了臭水沟,满是淤泥黑水。

  春风得意,天安门城楼面目一新的日子就要到来了。

  为了迎接开国大典,1948年8月9日至14日召开的第一届北平市各界代表会议,作出了整修天安门的决定。

  市人民政府责成市建设局研究提出整修天安门的工程计划,并要求广泛征求有关部门的意见。

  受领任务后,市建设局的同志们风风火火地干了起来。他们深知时间紧迫,深知此项任务责任重大。

  整修工程任务艰巨:要在天安门前东西三座门之间,包括中华路全段在内,清除所有路面障碍物,开辟至少能容纳16万人的广场;修缮天安门城楼,使它能够成为开国大典的主席台,安装一座电力控制的高大旗杆;修补沥青石渣路面1626平方米。还要进行植树、栽种花草等绿化美化工作。

  任务重,工期短。

  从领袖到普通百姓,对这项工程都很关注。

  整个工程必须于9月底前完工。

  在市建设局工人和成千上万群众挥洒汗水之后,工程迅速向前推进。

  路障被清除了。

  城楼上的杂草被拔掉了。

  残砖缺瓦被镶补好了。

  皮癣般的城墙被油漆一新。

  天安门换上了新装。

  开国大典是普天同庆,根据大典筹委会的决定,还要在城楼东西两侧、金水桥的北面搭起观礼台,让中央各部门的负责同志、在中国长期工作的外国专家以及外宾,届时可以登临观礼。由于时间太紧,搞永久性建筑显然来不及了,建设者们土法上马,用杉蒿、木板搭起临时性观礼台。但他们心里不托底,专门调来部队,在台上站满密密匝匝的指战员,看看是不是足够牢固,还让他们在上面蹦呀跳呀,以确保万无一失。

  修建国旗旗杆是这次整修工程的重点项目,也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政治任务。开国大典那天,要保证毛泽东主席一摁电钮就能使新中国的第一面国旗冉冉升起,关键在于要把旗杆修建好。

  然而,旗杆修建工作不怎么顺利,还险些出了纰漏。

  身为市建设局副局长的赵鹏飞,是整修天安门工程的总指挥。他对修建旗杆之事,一开始就很重视,经过认真研究,作了周密的布置。

  钟汉,这位市建设局的建筑师,担起了修建旗杆底座和汉白玉栏板等建筑设计任务。

  担任天安门广场整修工程设计和施工的负责人林治远,挑起了旗杆结构设计的重任。

  他们俩人受领任务之后,既兴奋又有点紧张。

  根据整体设计要求,国旗旗杆应该建在天安门城楼与正阳门之间的中轴线上,旗杆高度应与天安门城楼最高点等高。经过测量,这个高度应为35米。

  北平城刚获得解放,要找旗杆材料很不容易。但必须迎难而上,解决这个问题,保证开国大典那天鲜艳的五星红旗飘扬在天安门广场上空。

  林治远的脑筋骨碌碌转动着。他灵机一动,想到了自来水管。

  他马上赶到自来水公司,选了4根口径不一的自来水钢管,很快一节一节地套起来,精心将它们焊接好。

  但是,4根焊接起来的自来水管子,总长度没有达到设计要求,只有22.5米。

  是不是再焊上去几根管子,凑足35米的长度?遗憾的是自来水管只有四种型号,再没有大一点或小一点的型号了。而两根口径等同的管子,按当时的技术水平根本无法焊接起来。

  怎么办?林治远无计可施,只好把这个情况报告了天安门国庆工程指挥部。

  指挥部经认真研究之后,又向上级请示,最后同意旗杆按22.5米高度修建。

  第一个难关总算闯过去了。

  林治远开始向第二个难关进发:设计自动升降设施并安装旗杆。

  这时,他觉得自己需要一个助手。他找来了建设局从事机电工作的技术员梁昌寿,俩人并肩研究自动升降开关设施。

  自动升降开关的设计要求还是具有一定难度的:国旗能够自动升降;升旗速度与国歌演奏时间相一致;国歌奏毕,国旗正好升到旗杆顶端并自动停止。

  在重要任务面前,粱昌寿的聪明才智火花一样迸发出来。他先设计了一个简易的机械装置用以控制升降速度,接着在升降旗用的钢丝绳两端各焊了一个钢球来控制升降开关。一旦升降速度装置碰到两端的钢球,就可以自动停止升降并自动切断电源。

  设计方案很快通过审查,得到批准。林治远和梁昌寿马上动手进行安装调试。

  一试获得成功,试验升旗运行正常,升旗所需时间正好与要求相符。

  一个月的辛勤劳动化作了成功的喜悦:国旗杆在天安门广场竖了起来。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