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社会纪实 > 黑色的五月 | 上页 下页
一五


  §郭鹤年油棕园被焚,富商何处讨公道

  郭鹤年生长在马来西亚,企业注册在新加坡,业务范围在印尼、新加坡、马来西亚、中国大陆、香港、泰国、菲律宾,拥有资产60亿美元。

  1924年10月6日,在马来西亚柔佛州南端新山市一个殷实人家,又生一子,祖上定下字辈为“鹤”,家人给取名为“年”。他就是现在闻名于世的企业家、“亚洲糖王”郭鹤年。

  郭鹤年祖籍福建省福州市盖山郭宅村,他的父亲郭钦鉴有兄弟6人,长幼顺序为:郭钦铮、郭钦暧、郭钦瑞、郭钦仁、郭钦宝和郭钦鉴。时逢19世纪末20年代初,大批广东、福建人漂洋过海到南洋谋生,郭氏兄弟也不例外,除长兄钦铮在福州家乡开设了一家万安堂中药铺外,其余兄弟都先后到马来亚(即马来半岛南部的西马来亚,后与婆罗洲北部的东马来西亚组成马来西亚)经商,郭鹤年的父亲于1909年来到马来亚。起初在咖啡店当店员,工作十分勤快;后来与二哥之子郭鹤青一起接管四哥钦仁创办的东升有限公司,经营大米、大豆和粮等农副产品,逐渐建立了颇具规模的商号。这是郭鹤年领导的郭氏兄弟公司的前身。

  1920年,郭鹤年的母亲郑格如从国内家乡赴马来西亚与郭钦鉴结婚,先后生了三子:长子鹤举、次子鹤麟、三子便是鹤年。

  由于他父亲经营得法,生意日渐兴隆,生活日益富裕起来。郭鹤年便与两位兄长就读于当地最好的贵族学校新山英文书院,毕业后考入马来亚最高学府新加坡莱佛士学院,继续攻读。这一系列的教育,为郭鹤年后来的创业发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莱佛士学院是个培养政界人物的著名学校,马来西亚前总理拉扎克、总理侯赛因·奥恩、新加坡内阁资政李光耀都是该校的校友。郭鹤年在这所学校认识了这些同学。

  1942年,日寇占领了马来亚和新加坡。由于日本占领军事管制和禁止经营大米,郭鹤青被日军宪兵拘押了数月,东升有限公司被迫停业,郭鹤年也只得辍学。

  随后,郭鹤年在一家日本三菱商事的米粮部门工作。二战结束后,东升公司重新开业,生意得到恢复与发展。她在父亲的公司里工作了一段时间。

  1947年,年仅23岁的郭鹤年在新加坡自立门户,创办了第一家公司——利克船务公司,这个公司向政府注册经营轮船航运和一般商务。但郭家此时又祸不单行:先是郭鹤年的二哥鹤麟因参加马来亚共产党游击队而被捕牺牲,接着郭钦鉴又因长期操劳而于1948年病逝。天翻地覆的变化似乎发生在一夜之间。

  郭钦鉴病故后,根据当地政府的有关法律,其遗产有一半被征税,余下的分为7份给家属,郑格如与两个儿子共得3份,其它4份由郭钦鉴第二个妻子及其3个子女获得。

  为了郭氏家族事业的发展,郭鹤年的母亲郑格如提出集中各人所得遗产,组建一个新公司,并邀请一些郭氏家族成员入股。于是经过协商,郭鹤年母子就与郭鹤年的堂弟郭鹤青、郭鹤尧、郭鹤瑞等,于1949年在马来亚新山合办了郭氏兄弟有限公司。郭鹤年以其广博的学识、出众的才华与胆魄,被推举为公司董事长,时年25岁。

  “郭氏兄弟有限公司”继承了他们父辈的传统业务,主要从事大米、面粉、豆类及食糖等的进出口生意,在郭鹤年的领导下,公司生机勃勃,业务上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郭鹤年出任公司董事长之后,深感有继续学习的必要,为了开阔视野和提高经营才干,50年代初,他前往英国伦敦,在伦敦一住就是5年,期间,他学习了国际贸易商业知识,研究了当地商品交易所的工作及经营管理方法。尤其是对英国的食糖贸易进行了深入调查、细心分析,从而也进一步激发了他经营国际食糖买卖的兴趣,决心从这方面入手,闯出一条路子来。

  1955年,郭鹤年返回马来亚,除继续经营利克船务公司及郭氏兄弟公司外,他就着手施行两个计划:一是在新山市创办了明田私人有限公司,经营各种商品及进出口贸易;二是开始向糖业经营进军。郭鹤年注意到当时马来亚的制糖业较为落后、食用糖大多从国外进口的现实状况,认为抓住这一点将大有作为。

  50年代末,郭鹤年征得马来亚联邦土地发展局的支持,在槟城的北赖创建了马来亚有史以来第一家糖厂——马来亚制糖厂。从泰国购入粗糖,在糖厂加工提炼后运销各地,并通过香港的马通有限公司销往中国;同时又从古巴购进蔗糖转卖给印尼等东南亚国家。经过短短几年的经营,各方面都有了很大发展,不仅糖厂规模大为扩大,获利甚丰,郭鹤年也更熟悉了食糖市场的需求规律,把生意做得越来越旺,1962年他就被誉为“马来亚糖王”。从此,郭氏的“甜蜜事业”更加蒸蒸日上,生意兴隆。

  为了进一步发展马来西亚的制糖业,1968年,郭鹤年组建了玻璃市种植机构。该机构向马来西亚联邦土地发展局租到位于该国北部的玻璃市州1.45万英亩土地的丛林土地,全部开垦为甘蔗种植园;同时在该种植园附近与联邦土地发展局合作建立了玻璃市综合糖厂有限公司,炼制种植园所产的甘蔗。

  玻璃市州是全国最小的州,面积只有795平方公里,10万多人口。可是玻璃市河及支流亚劳河由北而南纵贯全境,因而风调雨顺,土地肥沃,盛产稻米、橡胶和椰子。郭鹤年利用这里的土地种植甘蔗,经过几年的努力,到1973年,该园终于获得了好收成,糖厂的产量也随之迅速增加,使马来西亚走出了砂糖自给的第一步。

  在郭鹤年之前,尽管马来西亚的气候、土地适宜甘蔗生产,但该国的农民却不爱种植,稻米、胡椒、可可、烟草、腰果,才是主要种植的农作物。郭鹤年大面积种植甘蔗,可以说是在马来西亚农业史上写下了新的一页。自郭鹤年开创了制糖业之后,马来西亚的甘蔗种植业日益兴旺。1970年,甘蔗种植面积达到0.71万公顷,1980年,增至1.79万顷。

  在制糖业取得长足发展的同时,郭鹤年进一步扩大了糖业贸易,1970年,他觉察到世界糖价有上升的趋势,便果断地打进国际糖市,他以东南亚为主要基地,把经营战线延伸向欧美,如从古巴购糖转手销给印尼,从泰国进口原糖提炼后通过香港经纪人之手转卖给中国,他赶在世界糖价上涨之前收购了大批原糖,并积极投资糖的期货交易。后来随着糖价的上涨,他当年就赢得了600万元(马元)的巨额利润。

  70年代中叶,郭鹤年每年从泰国购入近30吨糖,通过贱买贵卖、抽取佣金等方式,在纽约、伦敦等地进行期货交易,取得了巨额利润。在此基础上,郭氏家族企业逐步在巴黎特腊糖厂、玻璃市——联邦土地发展局综合糖厂和中央糖厂拥有了巨大的股权。据报道,郭氏企业集团在国际市场70年代中叶就控制了150万吨的贸易与经营,几乎占国际糖业市场的10%,占马来西亚糖业经营的80%。至此,郭鹤年已由“马来亚糖王”发展成为“亚洲糖王”,成为国际糖市叱咤风云的人物,被世界同行公认为是世界六大糖王之一。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