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现代文学 > 黄河东流去 | 上页 下页
一七六


  【第五十一章 月是故乡明】

  月亮光再亮,晒不干谷子。

  一一民谚

  一

  过了两天,春义看李麦来了。

  李麦正在拆洗梁晴的棉袄,忽然有一个三十来岁的男人走进屋里来。

  “婶子,你来了?”

  李麦抬头看时,只见他头发老长,满脸胡子,衣服上全是煤灰油污,李麦几乎认不出他来了,春义脸上堆着笑说:“婶子,我是春义。”

  李麦没有想到,七八年没有见面,春义变成这个样子。在老家时,春义在赤杨岗是数一数二的漂亮小伙子:高高的个儿,长胳膊,白皙的脸,眉清目秀。说起话来,温文腼腆,活像一个大姑娘。现在却是满脸皱纹,就像一根放蔫了的黄瓜。

  李麦说:“哎呀,是你啊,春义!赶快坐。”她顺手拿过来一个小凳子,春义却倚着门蹲了下来,从腰里掏出一杆小烟袋,先吸起烟来。

  李麦说:“听说你也在西安,就是不知道你住在哪里。你来了多久了?”

  春义说:“一年多了。先在徐大爷这里混了些日子,后来徐大爷托人,进了北关黄金庙街一家翻砂工厂里作工。”

  李麦问:“能顾住嘴不能?”

  春义叹了口气说:“有什么顾住顾不住,一人一口,凭卖力气吃饭,比要饭强多了。”

  李麦听徐秋斋说过,春义和凤英原来在咸阳开了一座饭铺,因为两个人经常闹气,春义就一个人来了西安。一年多来,他一直没有回咸阳。

  春义和凤英结婚时,当时正发大水。他们在沙岗上草草上了头、拜了天地,还是李麦给他们张罗办理的。在李麦的印象中,凤英是个大方、开通的姑娘,说起话来,“豇豆一行,绿豆一行”,有条有理。不知道什么原因,两个人竟然闹翻了。李麦关心着这一对青年夫妻。她试探着问:“凤英呢?她还在咸阳?”

  “可能吧!”春义露出怅惘的表情说:“一年多了,我也不知道。兴许人家又嫁人了!”

  两个人沉默了一阵。李麦笑着说:“我说你们年轻人哪,心里没有主意。逃荒在外,乡邻朋友还要‘水帮鱼,鱼帮水’的,夫妻更要相依为命。有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值得你东我西,一年多不见面?”

  春义眼圈红了。他又叹了口气说:“可能怨我。可是我真受不了。我知道我这个人脾气太拗,我怎么也看不惯她那……唉!

  我宁愿打一辈子光棍,我宁愿拄棍要饭,我宁愿饿死在荒郊野外,我也不想去吃她那一碗饭!”春义说着眼泪涟涟滴在衣服上,他又喃喃地说:“我是个男子汉……我没有本事我自己受,我不会去笑脸求人,我也不想叫自己的妻子凭卖笑赚钱!”

  “是不是她又结识什么人了?”

  “……”春义摇了摇头。

  “是不是你发现她有了外心?”

  “……”春义还是摇了摇头。

  “那,那你打算咋办?”

  春义低着头没有吭声。过了好一阵子,春义忽然口吃起来:“婶子,黄河口子快打住了……我想着,月亮光再亮,也晒不干谷子,外乡再好,也比不了咱家乡,千行百行,种庄稼才是正行,我是想回乡……”

  李麦说:“那凤英怎么办?”

  春义叹了口气,“桥归桥,路归路,她走她的桥,我走我的路……”

  二

  春义为什么要离开凤英,这中间还有一段复杂的原因呢!

  自从他们在咸阳开了饭铺,生意很是不错。几个月的工夫。

  他们钱包里的钱就鼓了起来。凤英每天晚上要盘点钱数,春义却觉得这钱太“那个”了。他觉得对不起陈柱子。他不敢去陈柱子的饭铺。

  市场是个魔鬼。它可以使一个头脑愚笨的人,一夜之间变得聪明起来。凤英是个农村姑娘,可是她具备着参加市场经济的天然条件。她有一张和蔼可亲的脸,未说话前嘴角眉梢总带着三分笑容。她从陈柱子那里学会了说话的本领,那就是“出言要顺人心”。比如陈柱子卖牛肉面时,顾客们问:“牛肉面多少钱一碗?”

  “五角。”

  “哎哟,五角?这么贵!”

  陈柱子这时就微笑着说:“是贵一点。可是你要去吃炒菜,炒个热菜七八角,再加上一碗汤,就是一元多。我这牛肉面里,有肉又有汤,还有四两面条,一碗面一吃,热热呼呼连菜带汤什么都有了。”

  陈柱子总是先顺着顾客们心意说话,因此上门来的买主,十个有八个都得把钱送到他的钱筒里。

  凤英是个聪明人。陈柱子这一套,她早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她觉得这是一种学问,一种经营的本领和人与人交往的愉快。她比陈柱子更会说话。比如顾客走进来问:“饺子多少钱一碗?”

  “六角。”她愉快地笑着回答。

  “这么贵啊!”

  “是贵一点。比起你去吃捞面条要贵两角。可这是吃饺子啊。鲜肉韭菜馅,外加胡椒韭黄酸辣汤。”

  “五毛钱一碗行不行?”有些顾客还价。

  “哎呀!大哥,你在乎这一毛钱呢!你就只当少抽两根烟,不是图吃个好东西嘛!”

  她满面春风笑着说着,再加上声音清脆悦耳,那些赶集的,过路的,驮煤的,卖菜的,愿意多等半个钟头,也要吃她一碗饺子。

  初开张,他们一天卖几十碗饺子,和十斤面就够了,后来渐渐地每天要增加到一百多碗,二百多碗。晚上串柜数钱时,有时一天竟然能得一百多块钱。这一百多块钱里最少能赚三十多块钱。凤英小时候在老家农村,连买个发夹子的二分钱都没有。

  有时向货郎挑买几个鞋子上的“汽眼儿”,还得拿一个鸡蛋去换。

  现在一天能赚三四十块钱,她被自己身上所产生出的本领几乎吓昏了。她第一次发现钱可以赚钱,她的脑子开始考虑经营和计算了。这些神奇的数字,使她的脑子变得聪明起来。同时。也使她的手变得灵巧利索起来。她的手像一架机器,向外飞着像一个个香袋儿似的饺子。这些饺子不大不小一两十个,如果你要拿秤来称,上下差不了半钱。

  和几十斤面,再包成饺子,到了夜里,她觉得浑身上下就像散了架。可是到了第二天,鸡子叫头遍,她又起床了。她依旧精神抖擞,满面春风。脸上的粉红颜色,就像朝霞一样新鲜、明朗,惹得街上的行人,都要扭过头来,照一照这面“镜子”。

  凤英的笑声越来越响亮了。春义的烦恼却越来越多起来。

  他看不惯凤英脸上甜蜜的笑容,他听不惯凤英那银铃似的笑声,他更痛恨有些顾客带着贪馋的眼神。他对凤英的笑容和笑声都是喜爱的。他觉得这些东西都是属于他一个人的。因为他是丈夫,凤英是妻子。凤英的一切是属于他的。他真想用一块面纱蒙在凤英的脸上。

  春义每天也是辛苦的。他除了挑水、和面洗菜以外,煮饺子跑堂都由他来承担。就在这两间小门面房里,他几乎每天要跑一百多里路,可是折磨着春义心灵的并不是干活的辛苦,而是嫉妒的痛苦。他和凤英的表情,成了鲜明的对比。他总是哭丧着脸皱着眉头,他从来没有笑过。对于顾客,年纪大的乡下人,他还说两句话;对于那些年轻的后生们,总是拉长了脸,不理睬他们。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