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朱自清 > 诗言志辨 | 上页 下页
一 风雅正变(2)


  这里说荧惑、太白二星和月的失度不是“正行”,是“变”。甘氏、石氏以二星失度为“逆行”,和月的失度为月食一样,都是历纪的“常然”,可以推算出来;《志》里却以为“逆行”总是“变”,总因“政治变于下”而然。“正行”与“变”对举,原来也该本于常识,跟《逍遥游》相同;只是这里加上历算家和阴阳五行说的涵义罢了。

  《诗谱序》的风雅正变说显然受了六气正变的分别和天象正变的理论的影响;特别是后者,只看《序》里归结到“弘福”“大祸”“后王之鉴”,跟论灾变的人同一口吻,就可知道。阴阳五行说是当代的显学,郑氏曾注诸《纬书》,更见得不能自外。但“变”还有一个重要的别义,也是助成他这一说的。《穀梁传》僖公五年:

  夏,……公及齐侯、宋公、陈侯、卫侯、郑伯、许男、曹伯会王世子于首戴。……秋八月,诸侯盟于首戴。无中事(中间无他事也)而复举诸侯,何也?尊王世子而不敢与盟也(诸侯夏“会”王世子,秋始自相“盟”)。尊则其不敢与盟何也?盟者,不相信也,故谨信也。不敢以所不信而加之尊者。(齐)桓,诸侯也,不能朝天子,是不臣也。王世子,子也,块然受诸侯之尊己而立乎其位,是不子也。桓不臣,王世子不子,则其所善焉何也?是则“变之正”也。天子微,诸侯不享觐。桓控大国,扶小国,统诸侯,不能以朝天子,亦不敢致天王。尊王世子于首戴,乃所以尊天王之命也。世子含王命会齐桓,亦所以尊天王之命也。

  “是则变之正也”,范宁《集解》云:“虽非礼之正,而合当时之宜。”又襄公二十有九年:

  夏……仲孙羯会晋荀盈、齐高止、宋华定、卫世叔仪、郑公孙段、曹人、莒人、邾人、滕人、薛人、小邾人城杞。古者天子封诸侯,其地足以容其民,其民足以满城,以自守也。杞危而不能自守,故诸侯之大夫相率以城之。此“变之正”也。

  《集解》云:“诸侯危弱,政由大夫。大夫能同恤灾危,故曰变之正。”又昭公三十有一年:

  冬,仲孙何忌会晋韩不信、齐高张、宋仲几、卫太叔申、郑国参、曹人、莒人、邾人、薛人、杞人、小邾人城成周。天子微,诸侯不享觐,天子之在者惟祭与号。故诸侯之大夫相率以城之。此“变之正”也。

  诸侯“城杞”“城成周”都是越俎代庖,“非礼之正;而合当时之宜”,所以称为“变之正”。这就是《公羊传》所谓“权”。《公羊传》桓公十有一年称美郑祭仲废君为“知权”“行权”,说道:“权者,反于经然后有善者也。”“经权”又称“经变”,其实也就是“正变”。这“正变”是据礼而言。《礼记·曾子问》:

  曾子问曰:“葬引至于堩(道涂也),日有食之,则有变乎?且不乎?”孔子曰:“昔者吾从老聃助葬于巷党,及堩,日有食之。老聃曰:‘丘,止柩,就道右,止哭以听变。’既明反而后行。曰:‘礼也。’”

  后来孔子请教老聃。老聃说柩当见日而行,不可见星而行;见星而行的只有罪人和奔父母之丧的人。他说日食的时候也许会见星的,所以得改变常礼,将柩停住;君子不能只顾行礼,使别人的亡亲受辱。这也是“行权”,也是“变之正”;所以老聃说“礼也”。郑氏注“则有变乎”一句道,“变谓异礼”,就是这个意思。这是“变”的别义,也对“正”而言。变而失正就是“乱”。《太史公自序》引《公羊》家董仲舒说“拨乱世,反之正,莫近于《春秋》”,就将“乱”与“正”对举。郑氏曾作“起〔《穀梁》〕废疾”,注《三礼》,并作“发〔《公羊》〕墨守”,他那风雅正变对立的见解,也该多少受到这一义的影响。

  “正”,《说文》二下:“是也”。有时又是“善”的同义词,见于郑氏的《仪礼注》。从消极方面解释,便是“行无倾邪也”;这也是郑氏的话,见于《周礼注》。“正”与“邪”对举,早见于《逸周书》,《王佩解》道:“见善而怠,时至而疑,亡正处邪,是弗能居。”孔晁注:“邪,奸术也。”贾谊《新书·道术》篇也道:“方直不曲谓之正,反正为邪。”《礼记·乐记》以“中正无邪”为“礼之质”,也是“正”“邪”对举。《乐记》论乐,又有“正声”和“奸声”的分别,本于《荀子·乐论》。《乐论》云:

  凡奸声感人而逆气应之;逆气成象而乱生焉。正声感人而顺气应之;顺气成象而治生焉。唱和有应,善恶相像。故君子慎其所去就也。

  乐是象征治乱善恶的,关系极大。奸声又称“邪音”或“淫声”,都见于《乐论》;《乐记》又称为“淫乐”,说“世乱则礼慝而乐淫”——孔颖达《疏》:“淫,过也。”《吕氏春秋·古乐》篇论乐“有正有淫”,直以“正”与“淫”对举;高诱注:“正,雅也;淫,乱也。”《乐记》载子夏对魏文侯语,论“古乐”和“新乐”,称前者为“德音”,后者为“溺音”,也就是“正”“淫”之辨。子夏说古乐“和正以广”,新乐“奸声以滥,溺而不止”。又道:

  夫古者天地顺而四时当,民有德而五谷昌,疾疢不作而无妖祥,此之谓大当。然后圣人作为父子君臣,以为纪纲。纪纲既正,天下大定。天下大定,然后正六律,和五声,弦歌诗颂。此之谓德音。德音之谓乐。……今君之所好者,其溺音乎?

  文侯“问溺音何从出”,他答道:

  郑音好滥淫志,宋音燕女(许维遹先生疑当作“安”字)溺志,卫音趋(促)数(速)烦志,齐音敖(傲)辟乔志。此四者皆淫于色而害于德,是以祭祀弗用也。

  古代诗教与乐教是分不开的。古乐衰而新乐盛,正声微而淫声兴,是在春秋、战国之交,正是《汉书·天文志》说的“饥馑疾疫愁苦”的时代,《乐记》所谓“世乱”。这对于郑氏的诗正变说当给予若干的影响。不过诗的正变在乎所美刺的政教,“风雅正经”固然“为法者彰显”,“变风变雅”也“为戒者著明”——这并不减少诗本身的价值,跟新乐的生乱、害德是大不相同的。

  但是对于诗正变说的最有力的直接的影响,也许是五行家所说的“诗妖”。《汉书》二十七中之上《五行志》引刘向《洪范·五行传》云:

  言之不从,是谓不艾。厥咎僭,厥罚恒阳,厥极忧。时则有诗妖。……

  《志》里解释道:

  “言之不从”,从,顺也。“是谓不乂”,乂,治也。孔子曰:“君子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则千里之外违之;况其迩者乎?”(《易·系辞(上)》)《诗》云:“如蜩如螗,如沸如羹”(《荡》),言上号令不顺民心,虚哗愦乱,则不能治海内。失在过差,故其咎僭,僭,差也。刑罚妄加,群阴不附,则阳气胜,故其罚常阳也。旱伤百谷,则有寇难,上下俱忧,故其极忧也。君炕阳而暴虐,臣畏刑而拑口,则怨谤之气发于歌谣,故有诗妖。

  《开元占经》一一三“童谣”节也引《洪范·五行传》云:

  下既非君上之刑,畏严刑而不敢正言,则北(别?)发于歌谣,歌其事也。气逆则恶言至,或有怪谣,以此占之。故曰诗妖。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