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郑振铎 > 中国文学研究 | 上页 下页
三国志演义的演化(7)


  七

  通俗小说《三国志》之成为正则的演义,不惟通俗,抑且通“雅”,且远超出于《前后七国》、《说唐》数传同科之列者,第一个——或者是最大的一个——功臣,自要算是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与罗贯中这两个名辞,久已胶结在一处的了。自北宋以来,通俗传说中的《三国志》愈走愈野,加入莫须有的传说愈多,而离开历史上的故事愈远,甚且违背史实的地方也更为繁伙。其结晶,便有了那末粗野的一部虞氏新刊的《三国志平话》。这个“传说”到了罗贯中手里,他便踌躇着、迟疑着,颇想完全廓清了许多太荒诞了的传说与事实。他究竟是一位“秀才”(即读书人之谓),多读了几本书的,便取了陈寿的《三国志》来,与这种通俗传说的《三国志平话》之类的书来对照,加入许多陈志所有的材料,去了许多陈志所无而太觉谬诞的传说。但对于俗本传说,有描写动人的地方,也颇有所采取。结果,便成了第一部的“按‘鉴’重编”的历史小说《三国志通俗演义》。我们知道,历史小说的趋势是愈走愈向“历史”走去的。到了后来,便简直成了用文言式的白话写出的历史的复本、副本了,不过不用纪传编年诸体而用“章回体”罢了。(这如杜纲的《南北史演义》以及今人所作的许多演义。)而领导了这班卫护“历史”的小说作家们向前走去的,便是罗贯中。第一个由许多荒诞的传说中,回顾到真实的历史的作家便是罗贯中。演义到了此后,便真成了名副其实的历史小说了。而此后的演义,便有了两歧的趋势。一方面文人学士拉了她向历史走,一方面民众拉了她向“英雄传说”一条路上去。其结果,演义的发展,便有了绝不相同的二型。一是愈趋愈文的“按鉴重编”的历史故事。一是愈趋愈野,更扩大了,更添加了许多附会的传说进去的通俗演义,若《说唐传》之类。所以同一部名目的演义,往往是有了两个本子的,一是通俗的,一是较近于历史的。

  金华蒋大器(庸愚子)序罗贯中的《三国志通俗演义》说:“语云: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此则史家秉笔之法。其于众人观之,亦尝病焉。故往往舍而不之顾者,由其不通乎众人。而历代之事,愈久愈失其传。前代尝以野史作为评话,令瞽者演说。其间言辞鄙谬,又失之于野。士君子多厌之。若东原罗贯中,以平阳陈寿传,考诸国史,自汉灵帝中平元年,终于晋太康元年之事,留心损益,目之曰:《三国志通俗演义》。文不甚深,言不甚俗,事纪其实,亦庶几乎史。盖欲读诵者人人得而知之,若诗所谓里巷歌谣之义也。”

  他这一段话,颇能抉出罗贯中著作的本意与真相来,对于当时的通俗平话与罗氏书的分别,也能一言而显其要。“文不甚深,言不甚俗,事纪其实。”这几句话便是罗氏书之所以能够“雅俗共赏”的原因;也便是前代的评话之所以渐渐消灭,而罗本《通俗演义》之所以能够盛行于世的原因。

  罗贯中是一位甚等样子的人呢?他的详细的生平,没有一个人说起过。蒋大器的序,只是轻轻的带起一句道:“东原罗贯中”,在《三国志通俗演义》每卷之下也只题着:“后学罗本贯中编次”。但他书上则也有题为“庐陵罗本”的,也有题为“武林罗贯中”的。总之,他姓罗,名本,字贯中,这一层却是无可怀疑的。至于他到底是庐陵人,东原人或是武林人,则不可知。他的生年,大约在元末明初。周亮工《书影》说他是洪武初人,则他当是跨于元、明二代之间的一位作家(约公元一三二八——一三九八年)。他的生平,没有人说起的原因,当然是因为他不过系一位通俗的作家,又只写着不为人看重的小说与戏曲,所以传记家也不会看得起他而为他写什么传记了。他的著作很多,传于今者也不少。戏曲有《龙虎风云会》一本,今存。叙赵普辅宋太祖得了天下,太祖为了国事,雪夜还去访他的事。至今《访普》一折,尚为剧场上颇受欢迎的戏。他的小说,相传有《十七史演义》的巨作。今虽未必俱存于世,然如今存的《列国志传》、《东西汉》、《南北史》、《三国志》、《隋唐志传》、《五代志传》等等都有为他所写的痕迹存在。特别是《三国》、《隋唐》、《五代》、《列国》等,都还明显的标出他的姓名来。这几部书,笔调的相同,格式的类似,都不必怀疑的知道其必出于他一手所写。又他们的可以衔接的地方,便前后都是衔接的,例如《隋唐志传》之后,紧接着便是《五代残唐传》。此外,又有好几部英雄传奇,如《水浒传》、《平妖传》、《粉妆楼》等等,相传也为罗氏所著。在当时,一家刻了一长套的小说,并不是不习见的事,例如,在至治间,建安虞氏便刻了至少五部以上的象《三国志平话》一类的东西,则罗贯中氏一手写著《十七史演义》的巨大无伦的长著并不是不可能的。

  关于《水浒传》的作者问题,还有人有疑问,但关于《三国志通俗演义》,则无人疑其为非出于罗氏之手。在罗氏的许多作品中,《三国志通俗演义》乃是最著名,且也是流行最广的一部代表作。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