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谢觉哉 > 谢觉哉文集 | 上页 下页
黄河清


  (一九五五年一月)

  很早就有这样的传说:“圣人出则黄河清”,中国是出过圣人的,黄河却没有清过。

  黄河不清,不是因为没有圣人,而是泥沙太多。黄河水的含沙量居全世界各大河流的第1位。根据水文资料计算,河南陕县的黄河水,每1公方含沙量达34公斤,每年经过陕县带到下游和海口的泥沙,平均达13.8亿吨,体积约折合9.2亿公方;如果用这么多泥沙堆成高宽各1公尺的土坝,够绕地球赤道33周。这样多泥沙混在水里,圣人有甚么办法使它清?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两句诗,上一句是说黄河水源比海面高出4368公尺,它象一座很长的曲折的滑梯、没有梯板,一滑下去就不可控制;加上流入黄河的两岸支流大都是从山沟中冲出,是一些小滑梯,这就更使得黄河奔腾澎湃,一泄千里,象从天上落下一样。下一句“奔流到海不复回”颇有些不合事实。水是到海不复回了,水里的泥沙,不都流到了海。因为自孟津以下,地势平坦、河流缓了,所含的泥沙,一部分淤积在海口,不能冲到远海去,海口淤积,作48里宽的扁形推进;一部分则沉积在下游的河身里,河身一年年增高,据近年的实际测量:黄河下游河身每年要升高1公分至1公寸不等,有的地方,目前河身已比地面高出10公尺。禹治水,目的是要“水由地中行”(1),而几千年来的黄河下游,则是水由地上行。

  这就造成了这样的形势:黄河每年流失13.8亿吨泥沙,这些泥沙,是黄河中游以上即沁河口以上广大流域被冲刷下来的肥土,使肥沃的高原,逐渐荒瘠或变成沟壑,宜耕面积逐渐减少,农作物产量低下:有些地区已变成沙漠或半沙漠。另一方面,黄河下游由于水在地上行,每逢汛期(2)河水暴涨,“地上河”威胁着两岸广大人民的生命财产。人民依靠修堤抢险和“地上河”斗,遇到堤约束不住地上河时就决口,决了口,就堵口,又修堤,堤高河身也高,到了河身再不能维持时,来一次大溃决,河身改道,人民又循着改变的河身修堤、抢险、堵口,就这样循环了几千年。据历史记载:黄河下游在3000多年中发生泛滥、决口1500多次,重要的改道26次,其中大的改道9次。改道最北的经海河出大沽口,最南的经淮河入长江,黄河的灾害波及到海河流域、淮河流域和长江下游,威胁25万平方公里8000多万人口的安全。几千年来不知吞噬着多少人民的生命财产,我们人民总是这样顽强的奋斗着,艰难的生活着。

  这就是黄河所以成为害河的面貌。

  泥沙是好东西,不能让它流失;水是好东西,要利用它变水害为水利。我们勤劳的祖先,想不到这些,就想到了也无法做到。

  约在三四千年前我们祖先奠居于黄河流域,生产和人口逐渐发展的时候,遇到了洪水,水从山丘上过,很多人民被水冲走了、溺死了,很多田园被毁坏了,人民和洪水势不两立。传说这时统治阶级里出了两位治水的大人物,是父子俩:父叫鲧,子叫禹(3),鲧治了9年没有成功,禹治了13年成功了。他父子俩的治水方法绝不相同。鲧没有成功,他的治法,只《书经》上传下一个“堙”字,“堙”是塞的意思,不能想象为当时部落长共同推荐的认为有才干的鲧(4),只是到处把水堵起来;也许他做过一些有点象现在“蓄洪”、“滞洪”的工作,要蓄洪滞洪,不免淹没一些村庄,那时候淹没一个或几个村庄事实就是淹没一个国,被自然水淹没,不敢怨;被人为水淹没,不免大闹起来,鲧可能是在这样情形被杀了,并把他列为四凶之一(5)。禹伤乃父治水被杀,于是一反父之所为,用全力治水。娶后3天就外出了,3次过家门而不入。禹的故事充分反映了古代人民反抗洪水的英勇。禹治水方法,不是“堙”而是“导”,把水引导到下游去、到海里去。他不止“导”黄河,江淮河汉都“导”了。禹在黄河流域用力较多,从碣石山到龙门、到砥柱(即三门峡)直到海口(现在的大沽口)。流传的禹凿龙门凿三门峡的神话,在禹贡上还能找得出形迹。

  有一事值得提及的,史上载在舜领导下,“禹”专管治洪水,还有一位叫“益”的专管烧山,烧山为的是驱猛兽(6),“洪水猛兽”是人民的大敌,直到现在还把“洪水”和“猛兽”连起来用。现在如有人这样做,无疑要当反革命办,可是当时却认为是一件伟大的为民除害的事。

  封建时代人民受河的害、官吏发治河的财,他们把治河看做肥差事。但也有些忠实于治河事业的人,想尽办法、用尽力量,求得黄河不出危险。只是他们为时代条件限制,不敢也不能从整个河系着想,从永远免除河害着想,只是想求得下游的一时的安全。他们的办法,有的主张“不与河争地”,凡当水冲的人民都迁走,面宽、流缓,自不为害;有的主张把“筑堤束水,以水攻沙”,河面窄,水流急,可把沙冲到海里。《老残游记》上有这样一段话:

  “老残道:宫保的政声,有口皆碑,那是没有得说的了,只是河工一事,听得外边议论皆是本贾让之策,主张不与河争地的?

  宫保道:原是呢。你看,河南的河面多宽,此地的河面多窄呢。

  老残道:不是这么说,河面窄,容不下,只是伏汛几十天;其余的时候,水力甚软,沙所以易淤。要知贾让只是文章做得好,他也没有办过河工。贾让之后,不到100年,就有个王景出来了,他治河的法子乃是从大禹一脉下来的,专主‘禹抑洪水’的‘抑’字,与贾让的说法正相反背。自他治过之后,1000多年没有河患。明朝潘季驯(主张“束水刷沙”的)本朝靳文襄(辅)皆略仿其意,遂享盛名。宫保想必是知道的。

  宫保道:王景是用何法子呢?

  老残道:他是从‘播为九河,同为逆河’的‘同’‘播’两个字上悟出来的。《后汉书》上也只有‘十里立一水门,令更相回注’两句话。……”

  老残是反对“不与河争地”的,游记上还载了这位宫保掘民埝淹没齐东县10多万人的事,他说这些人“但会读书,不通事故”。但是“筑堤束水,以水攻沙”,何尝真的能把沙冲到远海?又何尝能把水长久束住?除非你能够在黄河下游也造出象中游以上一样的千里河谷。至于要人从禹贡的“播”、“同”2字上去悟,那真是无从说起。

  “根治黄河水害和开发黄河水利的综合规划”,只有在人民时代才能提出,也只有在人民时代才能实现。他是治本与治标兼施,上游与下游同治,除害与兴利并举。

  在中游以上未治好以前,下游的筑堤防汛,仍是主要工作,几年以来人民政府培修了1800多公里的堤,今年我从济南坐汽车沿堤到利津视察,堤是修得真好,大而且固,一二里一个守护河堤和指挥抢险用的小屋;几十里一个修防段;保护堤坡的“坝埽”都已由秸料换成石料,还堆积一些石料待用;堤坡柳槐成行,都是解放后栽的,据说沿堤栽了两千几百万株,有的已经成了林荫大道。利津决口处的农民说:“民国十年这里决过口,国民党请美国人修了3年才修复,这次,6天堵口,1月就修复了”。我问:“堤下土松,这次决口,水是从堤里冒上的,现在的堤靠得住吗?”农民说:“靠得住,你看,庄子里在盖房子,他们以为这是以前没有过的堤,可以放心盖房子了”。

  黄河的堤已改变了以前的残破现象。

  沿黄河的人民已知道三门峡筑水库的事,他们已看到了远景。他们说:三门峡水库建成,河水会清,他将冲出一道河槽来,他将带给两岸人民以无穷幸福。

  根治黄河的工程,主要在中游(沁河口到海口为下游,青海贵德县到沁河口为中游,贵德以上为上游),把水控制起来,不让他乱冲;把泥沙保持起来,不让它流失或少流失。这就要把这道曲折的、很长的滑梯,安上“梯板”,即是说在黄河中游的四个河段修建适应于不同条件不同任务的拦河坝(水库)44座,另外在下游也建立用于灌溉的拦河坝2座,共46座。流入黄河的两岸的小滑梯(支流)也要在必要的处所安上“梯板”即小水库。这样水被控制了,受我们驱使:驱使它发电,干流上的46座拦河坝可以发电2300万瓩,平均每年发电量达1100亿度,相当于我国1954年全部发电量的10倍;驱使它灌溉,灌溉土地的面积可以由现在的1650万亩扩大到1.16亿亩,占黄河流域需要灌溉的耕地65%强;驱使它航运,由拦河坝按照需要调节水量,黄河全线可以通航。500吨拖船能由海口通航到兰州。至于水患,一座三门峡水库,可以把设想中最大洪水量由37000秒公方减至8000秒公方;河套以上,在刘家峡水库修成以后,可以把最大的洪水量由8330秒公方减至5000秒公方,上下游水患可以完全避免,解除了几千年来人民防水患的负担。

  工程的巨大,不只在于把黄河支干流修成有梯板的梯河,尤在于使13.8亿吨的泥沙不流失或少流失。不制止水土流失,那可耕的土地仍然被侵蚀,修建的水库仍将被填满。因此,必须在广大区域里展开保持水土工作。由于土地改革,农民作了土地的主人,由于互助合作的开展,农民有了力量,同时由于国家发了巨额款项并训练了很多技术人员,几年来已经做了很多水土保持工作,有的地区已做到了“水不下坡,泥不出沟”,农产量不断提高,河水含沙量不断减少。看下面的例子:

  “董志原是黄土高原上最大的一块原地,在泾河的两条支流——蒲河与马连河之间,长80公里宽40公里。以前只是一个董志县,因为它很富饶,盛产小麦,就被改属庆阳、合水、镇原、宁县4个县。可是董志原被沟壑啃坏了。……

  董志原给人的印象,是遍体伤痕,但却生气勃勃——看它被沟壑啃个稀烂,怪心痛的,可是看看原上的庄稼和崭新的田间工程,又觉得好年月已经开了头。

  我们到南小河沟试验场去的时候沿途到处可以看见在沟壑的边沿,培着一道道的土埂,一两尺高,有围着沟头的,有围着沟沿的。这些都是保护原面的堰埂:不让原上的雨水流下沟去,以免把沟沿的土地冲塌了;田地周围和路边,也有土埂,更小,却更多,也是为的把雨水留在耕地里;顺着路边和村子,还有一道道的集水沟,引水沟,和大大小小的蓄水池,都是用来储存雨水的,可以浇地,饮牲口,还能把雨水冲走的肥土归拢到池子里来,以后好挖出来肥田。

  别小看这些玩意,沟头少这么一道土埂,雨水就能顺沟冲下原去,把原面冲塌。甚至一场雨就能把好几亩地冲没了。

  庆阳专署的谢专员说,这些办法,从前就有。修梯田和培地埂挖水池等等,都是群众保持水土的老经验。可是过去小家小户,被地主剥削的抬不起头,光是侍弄自己这两亩地还忙不过来。现在解放了,又有了互助组和生产合作社,力量就大多了。只是四五年功夫,好些地方已经‘地地有埂,埂埂相连’,到处都摆开了等着拦蓄雨水的架势。

  董志原是水土保持的重点地区。谢专员说:到今年年底,原上90%的耕地都能修上这种蓄水拦泥的田间工程了。……”(《新观察》十七期,华山:《从三门峡到黄土高原》)

  “天水县的田家庄,1952年开始水土保持工作,一是治理沟壑:有植树、种草、打坝打堰、修涝池等;一是田间工程:有修地埂、修地坎沟、修宽埂沟、垅作等。从1952年—1955年春共植洋槐、杨柳、榆、杏、桃、苹果、胡桃等168500多株,分布沟坡山顶,现已一片绿色,走入林中,日照稀疏,风吹叶响,草木穉(苜蓿)到处生长,可作燃料、饲料和肥料。已有三条沟普通下雨流不出水来。这是一基本合作化了的村,合作力大,土地改良与农产增加都非常快。社员的收入:1952年每口平均626斤,1953年754斤,1954年1000斤。

  水土保持和农业生产合作是改变农村面貌的根本工作。水土保持改变农村自然面貌,农业生产合作改变农村社会面貌。水土保持的功效,吸引农民组织起来,而农业生产合作,则是开展水土保持工作的前提。两大工作是农民由穷到富的必由之路。”(内务部调查材料)

  保持水土、改良土壤的方法是无穷的,将来还要更好更无穷。人民的力量是巨大的,将来还要更新更巨大。我们不止要恢复象禹贡上说的陕西甘肃青海等黄土高原的地是第一等(7),而且要绿化被割成无数长条形的“山梁”和圆顶形的“山峁”。

  完全实现这个远景计划,需要时间,例如完全实现水土保持的远景计划,将需要50年时间,首先解决黄河的防洪——包括修建在陕县下的三门峡水库、兰州上的刘家峡水库和其他迫切问题的第一期计划,就要经过3个五年计划期间到1967年才能完成。这比禹的13年长得多。但比1946年美国顾问雷巴德、萨凡奇、葛罗同向国民党政府写的“治理黄河初步报告”,说保持水土工作在整个区域内生效,需时将要几百年的时间短得多。这本是瞎扯,谁能做得出几百年的计划?又谁能等上几百年?

  左传上有句话:“俟河之清,人寿几何!”河清是等不到的,但可用人工去争取。黄河这名字不知起于何时,但决不是远古以来就是黄的。就是现在,黄河上游的水还是清的,到兰州每公方水含沙量只3斤,到包头也只有6公斤。

  从前的神话,现要成为现实,我们可以有步骤、有计划的看到几千年人们所梦想而看不到的黄河清。

  (载1955年10月第10期《文艺学习》署名:焕南)

  (1)《孟子》:“……使禹治之,禹掘地而注之海。水由地中行、江淮河汉是也。”

  (2)黄河流域每年雨量有一半左右集中在七八两月,常造成特大洪水,叫“伏汛”;九十月间也常有大雨,叫“秋汛’:三四月间冰雪融化,常引起洪水,叫“桃汛”;此外还有“凌汛”,黄河在甘肃和山东境内是由南向北流,在南部化冰时候,北部还没有化,致大量冰块在下游被阻,造成灾害。

  (3)《史记·夏本纪》:禹是黄帝的玄孙。禹的曾大父昌意、父鲧“皆不得在帝位,为人臣”。

  (4)《书经》:舜间四岳(当时总领诸侯的人)谁可以治洪水?“佥曰:于!鲧哉!”这句的意思是大家赞美鲧有才干,能治洪水。

  (5)《书经》:“四罪而天下咸服”,鲧治水不成,为甚么不杀他,人就不服?可见是他犯了众怒。又史载禹在涂山会诸侯,到会的有万国。这当然是夸大语,不可能开这大的会,但当时的国是以万计、一国只是一个地主。

  (6)《孟子》:“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泽而焚之,禽兽逃匿;使禹疏九河……”。

  (7)禹贡:“黑水西河惟雍州,厥土惟黄壤,厥田惟上上”。西河指风陵渡以上河的西边。黑水据书经注是指流经青海甘肃的大通河。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