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谢觉哉 > 谢觉哉传 | 上页 下页
访问两个故乡


  延安,是谢老的第二故乡。他在延安整整生活了十年。在这十年期间,他和延安人民朝夕相处,同甘共苦,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就连延安的一草一木,河边的石头沙子,他都那么熟悉可亲。全国解放后,他虽然身居北京城,但常常想延安。

  一九五六年五月十四日,他从北京动身赴延。到达延安后,就住在原陕甘宁边区政府顶上的窑洞里。这是谢老担任边区政府秘书长期间和林老居住过的地方,虽然自撤离延安后又近十年了,但当年在这里工作生活的情景,一幕幕现映在他的眼前。谢老住在这里,追忆起当年日夜相处的老战友、老同志、老乡亲。第二天一早,他踏着从对面宝塔山顶射来的晨光,漫步在原边区政府的院内和大礼堂门前,只见十多年前栽的树,最大的已盈抱;从前住过七八年的窑旁插的柳树,已一二尺围;参议会会场题额,被胡宗南军队铲去,尚未复题。那天,应地委和专署的邀请,他重题了“延安大礼堂”五个大字的匾额。在礼堂门前左侧题拟记实,说明礼堂题字的变迁过程。

  在延安视察访问期间,他整天忙碌不停,不顾疲劳地走访老同志、老部下、老邻居和周围群众。他访问了枣园、杨家岭、王家坪,核阅了当年斗争历史的陈列展览史料和实物;调查了李家渠、柳林两个乡的农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情况;参观了他休养过的光华农场,同农民群众,基层干部,交谈了当年农场的建设和蒋胡军对农场的破坏情形。他向延安各级干部讲了话,勉励他们继续努力,奋发图强,建设一个新延安。经过在延安十天的视察访问后,他还决意要去绥德、榆林一带边远地区看看,了解那里的人民群众的生活及解放后的变化。可是,正在准备动身北上的这天,忽然接到北京来电,要谢老尽快回京,出席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他怀着惋惜遗憾的心情,只好离别延安。临别时,大家依依不舍,谢老特请延安地委、专署负责人和老同事、老邻居及机关工作人员,在杨家岭大礼堂和他刚补题匾额的延安大礼堂门前,合影留念。他以深沉缅怀的心情,向大家吟诗说:

  重到延安景倍鲜,旧时栽树已参天。
  诸君莫问人何似,后约还须订十年。

  到延安几天后,他的秘书因病住进了医院。那天谢老去医院看望时,发现住院病人的家属都在病房门口自设炉灶,起伙做饭,整个医院烟雾腾腾。他便叮嘱秘书要边住院治病,边了解群众看病的困难情形,并要他出院时写个调查报告。秘书遵照他的意见,以住院病人的身份,随时和其他病人、家属及医护人员闲谈,作了深入细致的调查了解,出院时写出了调查报告,以大量具体事实说明,由于住院费、医药费和生活费过高,群众没钱治病,更没钱吃医院的饭,只好个人设灶做饭。根据调查的情况,谢老向延安地委和专署负责人谈了如何改进和整顿医疗工作的意见。回到西安,他又向省委谈了这些情况。

  回到北京后,正值一届二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谢老将他在延安视察所见的新变化和存在的问题,向大会作了汇报发言。出席会议的陕西省委书记,立即在会场打电话给省委,要求尽快派人去延安切实解决。这些问题后来据延安群众来信说,经过整顿后,一般群众住院费大大减少了,病房门口再没有炉灶冒烟了,他们感谢党和政府对陕北人民疾病治疗的关怀。

  谢老还将他在延安视察的所见,特别是陕北老根据地人民的负担问题,向毛主席写了一封长信,要求中央研究减轻陕北人民的负担的问题。毛主席给谢老的亲笔回信中,称赞谢老重访延安做了件好事。谢老还向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国务院写了书面报告。报告中说,老区的生产、生活是否恢复到战前(一九四六年前)的水平,一些同志表示怀疑。谢老认为:有些方面是没有恢复的,有相当一部分人和地区还很贫困。他指出,领导问题和干部问题,是今天陕北老区的根本问题。而主要是领导水平跟不上现实的要求和工作作风不够深入。其次是存在着骄傲自满情绪,对新事物和先进的东西不大注意,因此表现在,对群众的生活和疾苦关心不够,对情况不很了解,不能掌握,对问题的处理和指导不切合实际,对民主制度的健全和运用不够重视,等等。依据这些情况,他建议:要使陕北老区有休养生息的时间,要大力改善和加强领导。他的报告,引起了中央方面的重视,并采取了一些适当的措施。

  一九五七年三月,谢老到家乡湖南访问。这是他阔别三十年后第一次返回故乡。他是一九二七年“马日事变”的不久化装离开长沙的。在革命的历程中辗转曲折,直到今天,才得以成行,回故乡访问。

  他在路经武汉时,停留了两天,看了当年大革命失败后,他只身来到武汉寻找党的联络地址,回忆当时的艰险情景。他还听取了当地的工作汇报,参观了正在修建中的长江上第一座大桥—武汉长江大桥。他兴奋地走到紧张操作的工人中间,同他们热情交谈。他满怀感慨地对工人们说:三十年前,如有你们在这里工作,那我就方便多了。他视察了张公堤和江岸堤,称赞群众在防洪抢险中的优异成绩。

  在长沙,谢老接见了当地各方面的老战友、老乡亲。“宁乡四髯”之一的王凌波的夫人姜国仁已是白发苍苍了。她见到谢老好似见到亲人一样,感情激动,热泪盈眶。谢老安慰她继承先烈的遗愿,在文教事业上做出新贡献。

  谢老视察了有勤工俭学传统的长沙女子师范学校。当他走进校园时,师生们惊奇的议论着,认不出哪一位是中央首长,因为他穿着朴素,说着满口湖南方言,没有一点“洋气”和“大人物”的气派。姜国仁校长领着谢老走进一座大教室里。教室的黑板上,用红粉笔绘成八个大字,“欢迎谢老,学习谢老!”当他坐到中间的一张椅子上时,师生们才认清了他就是要欢迎的“中央首长”。师生们互相询问说:“他就是谢胡子吗?”

  谢老操着湖南口音和教师们作了亲切的座谈。他向教师们讲述了湖南的革命历史,耐心地解答了教师们提出的各种问题。他还向学生讲了话,祝贺他们学好幼儿师范,为祖国培养建设人才。

  三月二十六日,谢老来到一别三十年的家乡宁乡县。县上为了安全,每去学校、农村视察访问,都派了公安人员,跟随保卫。谢老发现后,再三劝说,说这样做会使群众不敢接近,要求撤去公安人员。当他回到老家时,公安局长又亲自出马,带领公安人员,将他家院的门前屋后,紧紧监护。有些群众要去见谢老,也难得进门。一位七十多岁的老头闯了进去,谢老一见面便双手扶他坐在自己旁边,细细端详,才认出他是童年的朋友。俩人相叙旧情,感慨万分。当谢老知道他生活困难时,送给这位老人一百元作生活零用。谈话中,老人提到“进门难”的情况,谢老便坚持劝说公安人员返回县上,可是公安局长还要亲自守卫,夜间睡在谢老卧室门口的屋檐下。谢老恳切地对公安局长说;“只要有群众就会安全的。”拉着公安局长睡到屋里来。第二天后,来见谢老的群众整天涌满屋子,直到深夜还不舍离去。群众议论说,谢胡子哪里象个大官,除了多一副眼镜和多一根拐杖外,和乡里人不是一样吗?

  他乘来访群众散去后的空隙时间,还召集乡村基层干部开了座谈会。谢老热情诚恳地说:我是回家来看望大家的,你们工作辛苦了,应多向我们这样的“高高在上”的人提出批评意见。大家毫无拘束地谈了许多农村当时存在的问题,特别是乱砍滥伐林木的情况非常严重。谢老语重心长地对大家说:我看到家乡穷苦人民翻了身很高兴,解放后有了可喜的变化,可是这件事情办坏了,山上的树木砍光了,这是造福万代的大事呀!他期望基层组织要关心群众的做饭烧柴、盖房用材问题,要想个切实的办法解决群众的困难,以便有效地防止毁坏森林。

  谢老对于革命烈士亲属,有着深厚的阶级感情。他一回到家乡,便急切地想去看望“宁乡四髯”叫的何叔衡和姜梦周两位烈士的亲属。他早在延安时期,就日日夜夜地盼望着这个时刻的到来。他回到家乡的当天晚上,即安排第二天一早去看望何叔衡烈士的夫人。她为了保护革命战友,受尽了敌人的折磨,常常独身逃进深山密林,历尽了艰辛。可是,不幸事件就发生在这天。何叔衡烈士的夫人就在这天晚上逝世了!谢老悲痛万分,深深感叹地说:“事情这么凑巧,我为什么不能和她再见一面啊!”他责怪自己为什么不早来一天!他双手颤抖着,提笔泪下,为何老太太书写挽联,挽词说:

  何老太太千古!

  我与叔衡少同学,壮同事,同做共产党员。可惜他在大革命中光荣牺牲了!

  我这次回乡,拟来看您,而今天您又去世了!生死永诀,不得一面,万分遗憾!叔衡同志的一生,是光荣的,当然您也是光荣的。您安息吧!

  谢老本想亲自将挽联送到何老太太灵前,以慰先烈。可是,这天一早就下着大雨,山间小路泥泞难行。谢老痛感伤情,只好嘱托秘书吉世霖代他送去,于是由副县长尹泽南陪同,徒步来到何叔衡烈士故居,将挽联安放在何老太太遗体之旁,并转达了谢老对子孙们的亲切慰问。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