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谢觉哉 > 谢觉哉传 | 上页 下页
发扬校训精神


  第十章 实事求是 艰苦奋斗

  发扬校训精神

  一九三八年九月至十一月,党中央在延安举行了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这是长征到达陕北后的第一次中央全会。从兰州回到延安不久的谢老,参加了这次中央全会。

  会议期间,几位饱经战争风霜的战友,怀着敬佩之情,同谢老合影留念。贺龙左臂搂着谢老,右臂搂着徐海东,嘴里噙着旱烟斗。罗荣桓则紧靠在谢老的左胸,肖克、关向应,罗瑞卿、杨尚昆和肖劲光也团团围在一起,个个精神抖擞,满面笑容,如沐春风。事实正是如此,自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我党、我军的事业在毛主席的领导下很快兴旺发达起来。

  六中全会上,毛主席代表中央政治局作了《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的报告,最后又作了《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问题》、《战争和战略问题》的结论。谢老用一个从兰州带回的小笔记本,记录了这些报告和各领导人的重要发言的内容。由于这个小本本纸质好,书写顺手,在条件困难的解放区难以得到,他倍加珍惜,将自己认为最有意义的事件、心得和资料,用米粒大的字体,密密麻麻地写满了一本,其中还有我们党领导抗日战争的经验总结和党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方针政策。这个本子—直保留到全国解放以后。会议结束后,谢老被任命为中央党校副校长。

  毛主席在六中全会的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是在一个几万万人的大民族中领导伟大革命斗争的党,没有多数才德兼备的领导干部,是不能完成其历史任务的。”“我们党已经培养了不少领导人材”,“但是,现在的骨干还不足以支撑斗争的大厦,还须广大地培养人材”,“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因此,有计划地培养大批新干部,就是我们的战斗任务。”①

  一九三九年二月十四日,谢老就是带着这个六中全会精神到党校任职的。他认为,中央党校是培养干部的一所重要场所,决心大力改进党校工作,使党校保持党的优良传统,树立新党风、新学风,为我党造就了一大批为革命事业勇于献身的党员干部,以至成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和解放全中国的骨干力量。

  此时,党校的经费极其困难,教学设备很差,学员的生活标准极低。谢老经过调查了解,便将这些实际状况和存在的问题,向当时的中央组织部长陈云写了一封长信。据校务部秘书任钧回忆,信中恳切地说:“党校因停发经费,如大旱之望云霓”,盼望中央能在财政上予以支援。过了几天,陈云给谢老写来亲笔回信,讲了当时整个的财政形势和边区的经济困难,说目前“库空如洗”,要办好党校只能靠自力更生。谢老看完陈云的回信后,决心带领党校教职员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靠双手来建设自己的学校。

  他在校务会上以大量的事实向干部和学院阐述物质与精神、精神与物质的相互关系这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及其在日常生活中所发生的作用和效果。他和负责校务工作和总务工作的方仲如、牟泽衔、王朝禄等同志商量决定,在延安北门外先办了一个中山合作社,自己生产一些日用品,对外营业。这样既方便了学员购买生活用品,又补贴了党校经费的不足。谢老亲自给办合作社的人员讲解有关政策。当时学员吃饭,不论春夏秋冬或日晒雨淋,都是在露天场地,几人围在一起,蹲着吃。谢老看到此种情景,决心盖座食堂。于是,他发动学员,上山伐木,进沟烧砖,自己动手盖起七间大食堂,解决了学员的吃饭困难。后来,为了扩大中山合作社的经营服务范围,校务部的同志建议再办一个校外营业的中山食堂。谢老对此事非常支持。但建食堂没有砖、瓦等建筑材料。谢老于是出主意说,可以发动全校学员、职工,利用晚饭后到延河滩散步的机会,往回拣鹅卵石,一人一天拣一块,积少成多。果然,没有几天材料就备足了。学校又组织学员中的能工巧匠参加修建,一座宽敞的中山食堂很快便在山坡下落成了。营业后,受到各机关单位和群众的欢迎,所得盈利又用来补贴了党校经费的不足。

  为了改善党校生活,增强学员体质,谢老发动大家开荒种地,在远山区种粮食,在近河滩种蔬菜,还养鸡、喂猪,以增加副食生产。他还常常抽出时间,帮助党校炊事员杜老汉给小猪喂食,打扫猪圈,又到菜园协助党校生产科干部黄理德松土、施肥。在谢老的培养教育下,通过自己的刻苦努力,黄理德后来被选为边区的劳动模范,受到毛主席的接见。

  经过全校学生和教职员的艰苦努力,生产收入不断增加,很快使党校的生活达到自给有余的水平。谢老在写给中央的报告中说:“诸如蔬菜、木炭的生产,不仅能自给,且还能帮助别机关。”从而,成为中央机关自力更生的先进单位之一。他鼓励学员们说:我们今后在生产运动中,应该更前进一步。

  党校的校址,是在延安城西的一个小土沟里,除了土窑洞外,设有一间宽大的房屋可作教室和开会娱乐之用。教员备课,学生看书写字,就把窑洞窗口的土台子当桌子用。这是打窑洞时特意留作的“土桌”,再从河滩扛来一块石头,立在桌旁,就是椅子。学员听课、开会、娱乐,都在露天的山坡场地,不避风雨。为了改变这种状况,谢老和有关负责干部研究,决定自己动手,建造一座大礼堂。他亲自参加设计规划,选择地址,要求不占用耕地,又能百年耐用。他组织全体学员和教职员工,大家齐动手,上山伐木材,下河扛石头,能干土工的干土工,能做木工的做木工,日夜备战,终于在一片河滩荒地上,建起一座可容千人的大礼堂,这是延安最早的一座大建筑,可以说是“延安精神”的象征。它为中央当时的财政困难,节约了大批资金,作出了解决经费困难的榜样。大礼堂落成时,毛主席亲自题写了“实事求是”的大幅匾额。“实事求是”这个作为我党指导思想的名言,第一次就出现在这里。从此,“实事求是”便是中央党校的校训。这个礼堂既是党校培养党的人材的重要场所,也是延安各机关干部开大会、听报告和文艺娱乐的中心。实事求是的延安精神之风从这里吹向全中国。

  中央党校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办校精神,受到党中央的表扬和鼓励。中央组织部长陈云特拨给党校一笔资金,作为奖励。

  经过长征之后,我党有了一个落脚点,虽然国民党时时伺机进攻,但相对来说,环境比较安定。于是,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得到发扬的同时,贪图安逸和享受的思想也在一些党员中冒头了。党内个别干部和少数党员,有的“有了剥削别人来使自己发财”的现象,甚至“竟因醉心于发财而失去共产党员立场”;有的个别党员和个别干部“开始发生阶级地位的蜕化”;有的“只顾自己生产与做生意而对工作怠工”;有的“直接违反群众的利益以利自己”等,贪污腐化的现象也滋长起来。为此,谢老在《新中华报》上先后发表了《向党内资本主义思想作斗争》和《防止贪污与反对资本主义思想》的文章,深刻论述了这种资本主义思想的产生的原因及其危害性。他指出:这些现象是党脱离群众的现象,它破坏党与群众的联系,这是资本主义思想腐蚀我们党的严重问题。他认为,要克服党内资本主义思想,就要用教育的方式,进行毫不留情的思想斗争,必须发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检查工作,并把这个斗争扩展到群众中去,倾听群众意见,依靠广大群众,进行检查和纠正。他强调指出:要认定共产党员不可能且不应有特殊享受,不要忘记传统的艰苦作风,“有饭吃不要忘记没有饭吃的时候,这是古训。”最危险最困难的岗位,是共产党员站的;最痛苦最辛勤的生活,是共产党员过的。谢老在这些文章里的精辟论述,不仅对党校学员,而且对整个边区的各级干部,都起到了重要的教育作用。

  谢老担任党校副校长后,为了改进教学工作,连日和各部、班谈话,以求对校里各方面情况深入了解,作出规划,准备提交校务会研究讨论。他首先提出:应按各班学员特点定教育计划和教材标准,并随时检验实际效果,加以修改。鉴于当时许多青年学生缺乏实际锻炼,谢老经常组织学员分批到农村进行实习。他还经常亲自带领实习团,半年为期,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使学员在实际社会生活中,反复实践,把所学的理论溶化到实践中去,以提高和加深认识。这是对党校的教学方法的一项重大改革。从而改变了过去一般化的教学,从实际出发,按照学员的程度高低,制定教材标准,在实践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谢老主张:“多吸进新教员,边学边教。”他认为,这是从党校的实际状况出发,迅速扩大教师队伍的一个重要措施。当时的党校学员,有的是各解放区送来的在职干部,其中有的文化高,有的文化低;还有从白区送来的学员,文化程度和理解能力,有的相差很远。因此,在教员的人才十分缺乏、教员水平不高的情况下,只凭党校现有的教员,是远远不能满足教学需要的。所以,他极力主张“多吸进新教员,边学边教”,以尽快的速度培养人才。

  谢老不仅担负着党校繁忙的行政领导工作,而且还亲自抓教学质量,编教材,亲自讲授《党的建设》课程。晚上,在窑洞昏暗的油灯下,他伏案精心备课,力求把讲稿写的深入浅出。他还结合各班学员特点,分别情况(例如文化程度高低不一)进行讲授。他所讲的“党建”课程,深受学员的欢迎。他从革命实践中深切地感到党风问题的重要,讲课时特别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革命,首先要有一个好的党风,而党风的好坏又关系列每一个共产党员的具体行动。他要求每—个共产党员,要把“现时的实际任务与将来的远大理想”结合起来,“具有牺牲、苦干、硬干,百折不挠的精神”,“反对说漂亮话的革命空谈家,不做实际工作,或做得不够的现象”,反对“自高自大,摆老资格,不肯做下层艰苦工作的现象”。他特别强调:“只了解与相信共产主义,还不能是党员;只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也还不是好党员。能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到底,长期苦干,除死方休,将此三者完全做到,才是好党员。”②谢老除了在党校讲授这些党员应有的重要品德之外,还经常被邀请到行政学院、女大、抗大、延大等在延安的各干部学校去讲课或作专题报告。

  谢老重视调查研究。他经常通过和各班部学员个别谈心或召开座谈会等方式,深入细致地调查了解情况,发现问题,然后提出改进工作的方案和计划,提到校务会议上讨论通过。例如,当时党校缺乏民主管理的制度和作风,有官僚主义现象存在,因此有些教学方面和生活管理方面存在的实际问题不能及时解决,影响了教学的进度和学员的学习效果。针对这些问题,谢老提出一系列民主改革的措施。谢老指出:发展民主,克服官僚主义,是我们党校的重大课题。而不能发展民主的根源,在于独断独行和官僚主义作风的残存。他根据党校的实际状况,提出发展民主的三个具体方法:一是以亲切和蔼态度,接近学生,尤其是班主任应该做到这点。二是注意听取下面意见,虚心接受,立即改进。三是不随便处理人,尤其反对惩办倾向。谢老认为,一种作风的转变是逐步的,不可性急。性急,不是转不动,就是转到另一方向。所以,党的作风的转变,以及党员个人意识的转变和提高,是极其复杂艰巨的,是需要相当过程的。他强调说:一个人才的培养是不易的,期望每个学员都努力学习,养成将来做大事业的人才。

  在这方面,谢老本身就是榜样。方仲如回忆过这样一件事情,他说:一九三九年初,谢老和我在一次闲谈时说,他从四十岁以来,还没有真正给别人发过一次脾气,也没有和别人争吵过。只发过一次脾气,还是假的,因为不发脾气问题解决不了。那是为了解决两个同志的团结问题。当时校务部的秘书和管理科长为了工作发生了争吵,都在火头上,劝谁都劝不住。谢老装作生气的样子,叫我过去问明缘由,然后要我先让他们停下来,都回到住处去,各自好好想一想,过一星期后,再来解决争执问题。我便按照谢老的意见办了。果然,大家坐在一起心平气和地一谈,矛盾解决了,各自主动作了自我批评,这件事情给师生印象很深。

  谢老提出,改进总务处工作,对于学校的民主管理非常重要。而且,只有通过民主的方式,才能更好地改进总务工作。他认为,总务工作,好比管家的主妇一样,要有条有理,事事关心,对学员、教职员、工作人员,在生活上要处处关心,从政治上认识自己的责任,消除不恳切和漠视的态度,以至洗澡、洗衣、训练伙夫、巡视各灶等等,都应做好做细。这样,才能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和教职员工的身心健康。

  谢老自己也以身作则,从不特殊化。他在主持党校工作期间,始终把自己当作一名普通学员对待,艰苦朴素,谦虚谨慎,时时事事体现着民主作风和勤务员的精神。他经常和学员围在一起同吃一锅饭,同坐一块石头学功课。学生自己生产的蔬菜,送给谢老一点,要他在家里做饭改善生活,但他又将菜送交大灶,要大家改善生活,管理员见他有病,身体虚弱,特地炒了一点油菜送他补养身子,而他却转送给生了孩子缺奶的女同志。他总是克制自己,照顾他人。对于刚进校的青年学员,他更是关怀备至,有的学员没有被褥,他设法找来送到床前,而他自己的床上却铺着麦草。他的服务员王书义,是个十六七岁的孩子,常常贪玩将他床上的铺草散落在地上,过几天就得另换铺草。谢老觉得这种浪费太可惜,当时麦草又很缺,于是便将他自己床上用粗布包着草的“褥子”送给服务员小王铺,将麦草拿来自己铺,从此以后小王再不用三天两天换铺草了。

  在谢老的民主作风和他的平等待人、不搞特殊化以及艰苦朴素的精神带头下,使党校的面貌和风气焕然一新。

  ①《毛泽东选集》四季合订本第492页。
  ②《怎样做个好的共产党员》。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