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谢觉哉 > 谢觉哉传 | 上页 下页
“不是父母在,决不干这事”


  第二章 反封建的秀才

  “不是父母在,决不干这事”

  一九〇五年,谢觉哉二十一岁。

  这年春天,一般三年才—次的科举开考了。在封建社会里,科举制度是封建统治者选拔人才的唯一渠道。作为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不经过科举这一关,很难找到其它出路。

  当时,觉哉自己对此几乎全无兴趣,因为这之前他曾经参加过科考。考场的情景使他不敢再去想象,正如他后来回忆所说,“半夜里挤进考场,竹片毕毕剥剥地在头上飞舞,头挂‘卷袋’,书上自己名字,学台的样子没看清楚,接卷袋后不知何人(后来知道叫‘搜狗子’)托到黑角里象搜小偷似的,然后一掌推到空荡荡的院子里(考棚)。”①“荣”未得而先受了“辱”,因而对科举考试产生了极大的反感。但是,在父亲再次严逼之下,他终于又一次走进考场。

  当年七月,觉哉考中了,中国最末一科的秀才。这个喜讯轰动了整个山冲。因为这是明清以来,谢家祖上没有过的事。当地的绅士名流一个个前来祝贺,觉哉父亲也决定庆酒开贺。

  可是,觉哉本人的态度则完全不同。他从切身经历中想到一个人中秀才后将要发生的变化,感到的不是高兴,而是苦恼,不是荣誉而是耻辱。首先,“不是父母在,决不干这事”②。但是,当时“父道尊严”,他无法阻挡父亲的安排,于是想出了一个既不公开得罪父亲,又能表达自己意愿的两全其美的办法。在开贺的第一天,他在收礼的地方公开贴出了这样一首对联:

  十数年笔舞墨歌,赢得一张倒票;
  两三月打躬作揖,赚来几串现钱。

  对联深刻地嘲弄了腐朽的科举制度,无情地嘲讽了那些趋炎附势的人。不少乡绅看了这副对联后,兴冲冲地来,气鼓鼓地去。

  尽管如此,谢觉哉后来还是无情地鞭挞了自己的这段经历,他写过这样一首诗:“倒票何能赎出身,居然衣顶拜乡邻。未能冲破尘罗网,我亦《儒林外史》人。”③

  ① 1941年4月13日《自传》。
  ② 1914年4月13日《自传》。
  ③ 1963年11月28日日记。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