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项英 > 项英文集 | 上页 下页
论目前国内外情势


  论目前国内外情势(1)

  (一九三九年一月十二日)

  同志们:

  我应许多同志之邀,讲讲形势。今天的报告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讲国际形势;第二部分,讲中国目前抗战形势。

  一、国际形势的变化与发展

  关于国际形势的变化与发展,分为三部分来讲:

  第一,慕尼黑协定[1]所造成的欧洲反动现象:当去年英、法、德、意在慕尼黑开会时,正是德国动员大量部队占领捷克苏台区的时候,也正是由于德、捷间的冲突,使当时世界战争的危机到达最紧张的时候。这时,英国的张伯伦[2]、法国的达拉第[3]用牺牲捷克的办法,与德国希特勒[4]、意大利墨索里尼[5]实行妥协。慕尼黑会议制订协定,英与法压迫捷克接受被瓜分的条件;并在这次会议中,包括关于西班牙问题的解决,关于德要求殖民地与原料问题的解决。换句话说,这次会议是张伯伦政策的成功,英国压迫法国来满足德、意法西斯的要求,在牺牲捷克及其他弱小民族的原则下,求得自身利益的保全;另一方面,使得整个和平战线的台柱苏联孤立。在这会议后,造成欧洲反动现象的发展:

  (一)捷克被瓜分后,其次是波兰、匈牙利相继瓜分捷克重工业区,使捷克完全成为附属于德国的弱小国家,这是慕尼黑会议造成的结果,使得德国获得殖民地的原料后,更增加其侵略力量,更增加其侵略气焰。

  (二)正因为慕尼黑会议的结果,所谓当时的四强会议,英国张伯伦、法国达拉第便到处宣传这协定有利于世界和平与战祸的避免。事实上,无异于使整个和平战线在这个协定下面发生动摇。在这以后,一方面法德友好宣言的签订,友好宣言名义上是非战的,承认现有疆界,不变更法德疆界,实际上使法国却默认,允许希特勒向东欧的进攻,使得法国不但不能进一步支持与巩固和平阵线,反而因为达拉第妥协政策的结果,影响了和平阵线。所以在此宣言后,当时的法、苏关系,虽然达拉第屡次表示愿意继续维持法、苏互助协定,但事实上苏、法关系渐渐疏远。尽管法捷互助协定未曾实施,却因达拉第的妥协政策出卖和牺牲了捷克,在这情形下就影响了法、苏互助协定。

  (三)关于小协约国(如捷克、南斯拉夫、罗马尼亚),自捷克被瓜分后,小协约国的团结解体。小协约国中主要的国家是捷克,捷克当时不得不成为德国的附属国家。另一方面,德国希特勒继续在经济上威胁罗马尼亚,使它不得不在德国经济集团的支配下,使以前为和平阵线基础的小协约国,出现解体和动摇的现象。

  (四)英国张伯伦、法国达拉第以为这协定可以安定欧洲,避免战祸,可以相当满足德、意的欲望;但是实际不然,只是使德、意欲望更加增加,侵略气焰更高。比如,德国在占领苏台区域以后,又继续提出殖民地要求,恢复在欧战后失去的非洲殖民地,以及在凡尔赛和约下失去的现由各国代管的委任统治地。其次,自德国占领苏台区域后,继续企图向东欧、中欧进攻,进一步地想占领苏联及波兰的乌克兰地区,及对立陶宛的米美尔(以前德国的殖民地)的收回;意大利的墨索里尼在这协定后也同样要求殖民地;在东亚,日本帝国主义者在此协定后,更鼓舞其向中国侵略的气焰,胆敢进攻华南,夺取广州,包围香港,直接威胁英国的利益。这些具体事实的表现,充分证明了慕尼黑协定的反动性。

  (五)在这个协定后,不但未曾阻止法西斯的侵略,不但不能安定世界和平,相反使德、意法西斯在欧洲和远东更加凶猛的进攻。德国希特勒虽然占领了捷克的苏台,取得捷克的重工业区域,但希特勒的黩武主义积极扩充军备,积极增大了其军力与战争准备。民众在苏台问题上暂时被欺骗了,国内民众生活日苦,对希特勒的反抗也一天天激烈。希特勒为了转移国内人民的反抗情绪,更继续发展其最野蛮的行动,于是发生反犹太运动,没收犹太人的财产,限制犹太人经济事业的经营,并要犹太人将工厂以最低代价让与德国。这是世界上最残暴、最野蛮、最黑暗的行动。

  (六)法国达拉第继续妥协政策之后,在内政、外交上提出违反人民阵线的政纲,在财政上、经济上一天天走向违反大多数人的利益,减少工人的工资,延长工人的工作时间等等。

  从上面的现象看起来,在慕尼黑协定后,欧洲局势好像一天天向着坏的方面发展,一方面是和平战线日趋动摇,另一方面是侵略气焰的增长,也可说是欧洲反动局面的发展。

  第二,这个协定后反动现象发展激起国际形势的变化。这种变化,正是在这反动现象中间激起来的。在国际问题上、在各国关系上、在各国内部问题上,都已经起了变化。

  张伯伦领导下的四强会议,自瓜分捷克后,还继续依据这个会的基本精神,造成苏联的孤立;这会议后,企图牺牲弱小民族国家,维护英法自身利益,企图避免战争,利用欧洲人民对战争的恐惧心理,欧洲战争的巨大创痕,来欺骗英法人民维持其统治,但英、法、德、意的关系是不是有进展?是不是如达拉第、张伯伦所想像那样呢?我们说相反的:

  (一)德、意与英、法关系的变化:我们很清楚地看到,德、意分工合作。德、意了解英、法的弱点,利用这弱点分散英、法的团结,使之孤立,以达到德、意法西斯企图的实现。当德、法友好宣言签字时,当德外长里宾特洛甫到巴黎签订法德友好宣言后,企图用这宣言精神,转移法国人民的视线;另一方面,加紧反英行动。当此宣言签订后,意大利也宣布十二月间英意协定发生效力,表示英意关系的好转;另一方面,正式向法国提出殖民地要求。在这情形下,正是在慕尼黑协定后,可说是德、意法西斯的胜利,张伯伦、达拉第妥协政策的失败,因此使英、德、法、意关系紧张尖锐,达到空前的程度。

  (二)德波与苏联关系的变化:(1)德既得苏台,又复继续东进,威胁了波兰,对意大利自身利益也有妨碍。意大利怂恿匈牙利,使之与波兰要求割让捷克的克尔巴阡省,使匈波接壤,阻止德之东进,但经德之强烈反对,没有结果;同时,意大利为维护德意轴心,不得不使匈放弃其企图。(2)由于德国继续向东进攻,开始利用日耳曼民族主义来号召,后来更进一步的进行乌克兰独立运动,企图在东欧再造成一个大事变。这不但使德苏关系恶化,而且也使波兰在受到德国威胁下,一方面与德恶化,另一方面与苏亲善,波苏协定延长到一九四五年,商业协定也在继续具体的商谈,很快就可签字;波苏关系的改进,这对法西斯德国是一大打击。在东欧,以前德国依靠波兰为反苏联的前锋,现在在这矛盾下面,发生这种变化。

  (三)正因为捷克被英法所牺牲,使德国在中东欧的侵略气焰更加高涨,继续用战争来威胁英法,来吞并弱小国家。例如对立陶宛之米美尔,对少数民族弱小国家的威胁,使波罗的海沿岸诸国如立陶宛、爱沙尼亚等国团结巩固,使巴尔干半岛诸国(保加利亚、希腊、罗马尼亚、南斯拉夫),在捷克被牺牲的惨状下,感觉到法西斯凶焰逼人,以及对于英、法牺牲弱小国家的妥协政策之失望。随此而来的英法威信的减低,使他们不得不互相协商,一致团结起来了。这种变化,对于阻止法西斯侵略起了很大的作用,也就是说,小的国家团结起来,可以加强对法西斯的抵抗力。

  (四)因为德意继续侵略以及德意的孤立英法、分化英法的结果,使英国首相张伯伦与外相哈立法克斯,到巴黎与达拉第举行英法第三次会议:(1)对于英法军事同盟有一个具体的决定与成绩,例如关于空军、关于法国陆军实力的增加与德意兵力的比较等等;(2)英法的团结对德、意是一种威胁;但因张伯伦、达拉第的妥协,这会议只能给德意的一个警告,不能实际制裁法西斯,使德意还可以利用其他方式来进行侵略。当然英、法的会议也是有其作用的。

  (五)达拉第妥协政策造成法国人民反达拉第运动的展开:(1)法国社会党、共产党团结得更巩固,一致反对达拉第的内政、外交政策。(2)引起法国工人阶级的反对,当达拉第财政经济政策发表后,在共产党、社会党领导下爆发了法国全国工人总罢工。虽然总罢工没有推倒达拉第内阁,但表示了无产阶级特别是两大政党的团结,使人民阵线有新的发展。其次,达拉第用强暴手段才把罢工镇压下去,但事实上,达拉第内阁是在表示动摇,在罢工中表示惴惴不安。虽然罢工被暴力镇压下去了,但社会党与共产党的团结使法国人民阵线进一步巩固与发展,不断使法内阁有了改变,直接影响到欧洲和平阵线的发展。社会党领袖勃鲁姆曾公开的反对达拉第外交让步政策,并继续表示巩固法苏协定。这说明法国内部变化,可能使欧洲和平阵线有新的发展。

  (六)英国内部的变化:虽然英国反张伯伦内阁的政潮没有法国反达拉第那样的尖锐,但对张伯伦政策的不满是一天天在各方面增长,英国共产党、独立工党及广大的无产阶级对张伯伦表示反对,就是工党、自由党在国会也反对张伯伦的政策。另一方面在保守党内部,自少壮派的艾登去职后,极右派丘吉尔公开反对张伯伦,最近海相古柏、陆相倍立厦的辞职,这都表示英国反张伯伦妥协政策的运动是在发展中,可能使英国现内阁发生动摇。

  (七)正因为德意法西斯的侵略魔手到处乱抓,最野蛮最黑暗的压迫犹太人,引起美国的不满与反对,以及日本军阀在中国东方式的野蛮行动,使美国对外政策有新的改变,使美国反法西斯的态度一天天却积极起来。

  (八)英美关系的改进:不久以前,英美商约与美加商业协定的签订,这表示英美矛盾的和缓、英美关系的接近,在某些问题上的取得一致。这一致对法西斯是一个很大的威胁,使美国对远东问题上最近能采取更强硬的态度。

  从这些事实来看,国际形势在反动势力下所激起的变化,一方面是德意波匈关系间发生变动,另一方面,使各国内部发生变化,使各小协约国间能够团结,使英法间发生变化,使英美与苏联的关系能够一天天改进,张伯伦想孤立苏联,但结果是苏联在欧洲问题上仍保持其举足轻重的地位,增强着和平阵线的力量。

  第三,目前形势的发展,我想介绍几个,正在发展中的问题。

  (一)法意冲突尖锐化:(1)由于意大利向法国要求非洲殖民地,要求法国将以前占领意大利属地退还意大利;意外相齐亚诺的宣言,说明意大利的民族自然愿望,认为1882年法国占领突尼斯[6]是意大利的耻辱,要求将法属地中海科西嘉岛给予意国。(2)法国对意大利的要求表示反对,意大利遂宣布1935年法意协定失效,接着法国各地爆发对意大利的示威运动。(3)最近的发展:墨索里尼到萨丁岛去巡视防务;法国达拉第与空军参谋长到突尼斯、科西嘉去视察,对防地增强实力;乃至最近双方在索谋里兰军力的布置,已由外交的方式进入到军事对峙的局面,这局面正在发展中。其次,在慕尼黑会议中,对于西班牙内战的解决问题。西班牙经过两年多的战争,政府军力量的加强,使叛军佛朗哥的失败推翻人民阵线政府的可能性减少。意大利正要求乘此机会取得对西班牙的控制权,在这基础上来巩固其在地中海的势力,这对法国有很大的威胁。意大利就利用要求殖民地问题来威胁法国对西班牙问题的让步,虽然达拉第对西班牙问题采取不积极态度,但也不愿西班牙成为意大利直接控制下的佛朗哥统治。意大利要求:(1)法国承认佛朗哥为交战团体,便利佛朗哥在意大利公开帮助下,把政府军压服下去。(2)承认意大利取得地中海管理权。这使法国不得不采取强硬态度,因为达拉第再让步下去,法国人民必定起来反对,达拉第内阁一定倒台。又其次,英国企图用英意协定来牺牲西班牙,但在这种情形下,使英国不能像牺牲捷克那样的来牺牲西班牙;今天张伯伦之去罗马,一方面维持英意协定,另一方面英对法国几次表示,保证直布罗陀海峡的安全,使其在某种条件下对意妥协;若法国接受此项让步,达拉第内阁一定不能维持,因为社会党、共产党的力量正在加强,定能促使人民阵线政纲的实施。这问题现在成为欧局的中心,正在发展中。现在我们估计,在德意侵略者无止境的侵略行动下,使法国现在的外交不得不有所改变,而英国在维护其自身的原则下,也将站在法国这一边。这是第一。

  (二)中东欧事件正在酝酿发展:法西斯德意两国,互相为用,互相配合,如米美尔问题、乌克兰问题,一直到今天并未放弃;德正利用法意冲突机会,加紧其向中东欧的侵略行动;这一来,使巴尔干半岛各国与波罗的海沿岸诸国的团结坚固;尤其是波兰对苏联的接近,使苏联在和平阵线中成为主要的支柱,使和平阵线有新的发展和加强。

  (三)美洲二十余国在秘鲁京城里玛[7]开的泛美大会,虽然仅限于美洲各国,但在讨论到侵略势力侵入美洲后,美洲各国间的联系这点上,这会议是有相当成功的。从国际意义上说,这会议的结果可使法西斯受到打击;虽然小的问题意见不同,但在里玛宣言上已给法西斯德、意、日侵入美洲以一个打击。若能在这基础上造成世界各国的团结,就有更大的意义。无论如何,这会议对于民主各国的团结、对于侵略势力的打击是有极大帮助的,对于中国目前抗战也是有利的。

  (四)各国军备的扩张:英、美、法各国大规模发展海军的计划,还积极准备发展空军,这对法西斯也是一个威胁。英法企图以四强协定来挽救欧洲的所谓“和平”,避免战争,但事实上,战争的危险性更加增大;正因为德、意侵略气焰的高涨,反而促成它的尖锐化、危险性的增加。如若不使和平阵线的力量加强,不从积极方面对付侵略国家,那战争是不可避免的。

  二、中国抗战形势的发展

  从整个国际形势上说,四强协定以后,促成反动局面的发展,激起国际关系的变化,促成和平阵线向着新的方向发展。在欧洲问题上,各国关系间酝酿着新的变化,这对中国的抗战是渐渐转向有利方面。目前中国形势是怎样的呢?

  第一,中国抗战开始进入第二阶段,我们为什么这样说呢?

  (一)在军事上,中日战争的形势,无论在华北、华中、华南,都表示着暂时的停滞状态。比如在华南,日军从进攻转变到暂时的防御形势,粤汉北段、湘鄂边境与南浔路修河北岸,双方都在对峙状态中;鄂西北京山、随县这一带,也表现停滞着。在华北,从作战上说,没有大的战事,双方都在兵力部署、兵力转移中。在某些交通线上重要的据点,日本开始进行防御的攻势,如在江南皖南以及华北的河北、山东这一带。

  (二)日本的高级指挥官在去年底以前都奉调回国去了,调来些新的指挥官。在这种状态下,战争形势是不是再没有变化了呢?不是的。(1)一方面自敌人攻占武汉、广州后,受了相当的损失,现在不得不重新整顿。(2)敌在对华的军事行动上,有了新的企图,即对西北的进攻。因此有了平汉、京沪、津浦、同蒲等线兵力的转移,企图切断西北的国际交通线与西北与西南的联络线。因自日寇占领广州后,不仅对英国的威胁,同时也把中国的海洋运输封锁起来,影响中国运输的困难,再加以政治的分化,企图这样来威逼中国屈服。但中国经缅甸的交通线已经修筑完竣,而西北与苏联的交通线还在继续。因此,日本企图切断我西北交通,企图打断苏联对我接济的阴谋无法实现。

  (三)军事指挥官的变动以及近卫辞职、平沼组阁,平沼是少壮派法西斯领袖,现在代替近卫而组内阁。不用讲,日本对中国的军事行动当更积极,必然要来新的进攻。现正在布置中。

  (四)我国军事上新的部署与军事上的进展:(1)武汉失守以后,根据新的战略原则,军事委员会对全国抗战形势在军事上的部署有新的变动;依着各战区状况,按照各作战单位来划分新的作战地区,现在已经开始完成。比如对于敌人向西北及西南的进攻,于是有西北行营及西南行营的设立,对于全国军事指挥的统一上,这有极大的意义。(2)兵力上的分配也有了新的布置:一部在敌人交通线的两侧,一部在正面,一部在后方整理补充,准备坚持长期的抗战,准备新的反攻力量。(3)在战略、战术上都有很大的改进。军事委员会特别指出,在目前抗战阶段,游击战比正规战更重要,说明不但要靠军队还要靠民众,甚至民众比军队还要重要,并说明军队政治训练的重要、军队精神训练的重要,同时还着重指出运动战与游击战的配合,这是战略方针上的大改进。在改进中,游击战比以前有更大范围的发展,对日寇向前进攻尽着更大的牵制作用,使我们在军事上有大的发展,使抗战形势很迅速地进入第二阶段。也可以说基本上第一阶段是结束了,虽然敌人仍然企图进攻,但已是疲弱性的进攻,依靠着我们的努力,是可渐渐地走到敌我对峙状态去的。

  第二,日本政治上的阴谋:在十一月一日关于目前抗战形势的报告中,我曾经着重地指出,目前敌人的进攻,是在加强政治上的分化。在目前看来,日本帝国主义的动态,主要的是着重在政治上的阴谋:

  (一)伪政权统一的活跃,建立联邦政府,强调建立“中日满协同体”。

  (二)反共运动的号召。在整个统治区域内宣传反共,在南京、北平、芜湖、杭州等地到处开反共大会。不仅以反共自命,并且把中日战争的责任加在共产党身上。不仅企图分化中国的团结,并且企图分化中国国民党。汉奸的报纸、日本的报纸,到处充满着这种宣传。去年十二月的近卫宣言、日本外务省的几次声明,表示得特别露骨。

  (三)利用亲日派,利用还隐藏在中国抗战队伍中的亲日派,来瓦解中国的抗战阵线,近卫宣言的中心就在这里。比如“中日满一体”、“中日民族亲善合作”等等。他们的主要目的,就在于以反共为旗帜,分化中国的团结;另一方面,利用亲日派,使之为应声虫,双管齐下,企图瓦解中国抗战。

  (四)经济的掠夺、独占。实行中日满经济集团,限制英美在华经济势力的发展,掠夺中国资源,达到其对华经济的独占,以图最后灭亡中国。

  第三,在中国坚持抗战中国际关系的变化:日与英美冲突尖锐化,使英美特别是美国,对日的态度渐趋强硬。日本虽然口头上还声明尊重美国门户开放原则,尊重各国在华权益,但实际上使英美等国在华贸易不能继续,如长江航路的封锁,排斥各国在华南、华北的商务。这样,使英美以前继续在华营业的幻想遭受打击。在损害其自身的利益上,不得不表示其态度的强硬。美国去年十二月以后,几次对日的抗议,英国国会内对于日本排斥在华各国商务的辩论,使对中日态度渐次变更。虽然这强硬是外交上的,不能有效地制裁日本,不能更进一步地帮助中国,但在中国国际关系上,及援华问题上,总有一个好的进展。

  第四,国际援华运动的增强:十一月一日报告时,曾指出在广州、武汉相继不守后,国际援华运动会暂时减少,只要我们坚持抗战下去,国际援助定会一天天增强的,现在事实完全证明了这一论断的正确。

  (一)由于日本对英美利益的排斥,英美在华商业备受危害,以及中国抗战的坚持,使中国向英美借款得到成功,这不仅是物质上的帮助,而政治意义也很大。借款用以稳定中国的外汇购买美国的汽油、英国的铁路器材。正因为借款的成功,日本大起恐慌,认为增加中国的抵抗力,增加对于日本的威胁。

  (二)国际援华情况的开展:各国援华情况,虽然还偏重于救济难民,但这种情况正在英美比等国开展。如英国孟彻斯德市长、天主教主通电募捐,救济中国难民,伦敦圣诞节的义卖运动,比国妇女的中国之友会大量募捐救济难民等等,这是武汉失守后,坚持抗战的结果;使世界同情中国抗战人士的援华情况有增无减。这种援助虽然还不切合于目前的需要,但只要我们继续抗战下去,援华工作将有更大的开展。

  所以说,中国抗战自武汉失守后,几个月来,有了大的进展。(1)中国坚持抗战的结果,国际对中日战争的态度有了新的转变,在国际援华方面上有了新的进展;(2)在军事上有了新的部署,战略战术有新的改进,军事行动也有新的进展;(3)抗战内部的团结,取得更大的成功,这表示愈能坚持抗战,无论军事、政治都将随着抗战的发展、坚持而继续进步;也完全证明持久战在中国抗战中的正确性。

  根据国际形势与目前中国抗战形势,来作几个简单的结论:

  (一)国际形势正在变化着、发展着,这对中国抗战的主要方面日趋有利。另一方面,由于中国坚持抗战,使国际援华运动日见增长。

  (二)目前抗战正开始进入第二阶段。在这阶段中,各方面都有新的进步与开展,尤其对于日本帝国主义阴谋的揭穿,日本帝国主义政治阴谋的遭受失败,不仅在争取抗战胜利上有很大的意义,并能在这基础上,使军事、政治各方面愈加进步。

  (三)(略)

  (四)在抗战进入第二阶段的开始,不仅要使军事、政治进步,而且要使这些进步加速,所以要使团结巩固。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开展第二阶段抗战及争取抗战胜利的一个重要基础。在这基础上,加速中国新的进步,迅速完成第二阶段的任务,达到最后驱逐日寇出中国的目的。

  [1]慕尼黑协定,即《捷克斯洛伐克割让苏台德领土给德国的协定》,1938年9月29—30日,英、法、德、意四国首脑(张伯伦、达拉第、希特勒、墨索里尼)在德国慕尼黑会议上签订。

  [2]张伯伦,英国保守党领袖,1937—1940年任英国首相,任内执行纵容德意法西斯侵略的绥靖政策,曾代表英国签署《慕尼黑协定》。

  [3]达拉第,法国激进社会党领袖,1933年、1934年、1938—1940年三度出任法国总理。1938—1940年总理任内,执行纵容德意法西斯侵略的绥靖政策,曾代表法国签署《慕尼黑协定》。

  [4]希特勒,纳粹德国元首,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要战犯。

  [5]墨索里尼,意大利独裁者、法西斯党领袖,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要战犯。

  [6]据《辞海》记载,1881年,突尼斯沦为法国的隶属国。

  [7]应为利马,见《辞海·世界地理分册》第511页。

  (1)本篇系项英1939年1月12日在新四军直属队干部会议上的讲演记录。原载新四军军部1939年2月15日出版的《抗敌》创刊号,收入本文时略有删节。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