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王若飞 > 王若飞文集 | 上页 下页
战争前途的预言


  (一九二五年十一月二十五日)

  反奉战争是民众争自由的战争,是绝对不能妥协的。

  当以民众的力量,督促反奉战争一直到底。

  欢迎妥协,是苟安心理;鼓吹妥协,更是反革命的行为。

  自从奉军由徐州失败后,战争的局面,显然有很大的变化。第一是吴佩孚已经失去了他在这次战争中领袖的地位;第二是张作霖变更战略,将军力集中津保一带,对付国民军,把冲突的中心,移在国民军一方面来。

  这个发动,有很重大的意义,是表示战争性质更与民众争自由的运动接近,因为国民军的政策,是多立在人民方面□□的。

  吴佩孚失去领导这场战争的地位,并不是很奇怪的事,我们知道,当战事发动之后,孙传芳、萧耀南所以极力欢迎吴佩孚出山,不过以其名望可以号召反奉的各种武力,可以收得民众的信仰,可以向帝国主义进行借款。但自吴到汉口通电发出后,最重要的国民军部分,并不受其指挥,民众亦不表示欢迎,孙传芳亦未赖其丝毫帮助便破了徐州,萧耀南反因其未来湖北的地位不保,与帝国主义进行的借款,又不十分有望,自然使孙萧此时皆不拥吴,而吴之地位遂直落下去。

  张作霖变更战略,舍直系而以主力对付国民军的用意,亦至明了。盖彼已预定国民军之不稳,纵令胜直,而消耗太大,战线太长,终必为国民军所乘;若为直所败,更无归路,故遂决意放弃徐州济南,集中军力以对付国民军。但终因新败之余,军心动摇,且直省奉军,多属新募直系旧部,不甚可恃,遂使跋扈一时之张作霖,不能不忍气吞声,一再退让。于是国民军遂不战而得保大,得山东,张冯妥协对吴之空气,更喧腾一时。

  一般盲目企求和平的人,在现时的幻象中,莫不兴高采烈,以为战争可免,和平可望。究竟这个妥协是不是能成功呢?民众对于这个妥协,应取什么态度呢?

  我们可以坚决地回答,这个妥协,是绝对不能成功的。民众对于这个妥协,应该坚决的反对。

  现在先说这个妥协所以不能成功的原因:第一,是张作霖的军力,现在尚无重大的损失,而德州、天津、热河等地,为奉军的生存发展计,亦绝对不能轻易放弃。冯玉祥为保障其胜利的安全,又必须尽逐奉军出关,所以冲突仍然存在。第二,冯玉祥之所以能得民众同情,全由其行动反奉,今若与奉张妥协,必授吴以出兵号召的口实。故冯将不肯出此,而不过是暂时的利用机会,更增长自己的实力,以为打倒张作霖更打倒吴佩孚的准备。第三,非特张冯间不能妥协,我们更应该知道,帝国主义者亦绝不允许这次战争妥协,因为他们把冯玉祥国民军,认为是接近民众接近反帝国主义的苏俄的武力,假使国民军得势,必给帝国主义者以更大的打击,所以他们必尽量帮助张作霖打冯玉祥,这是毫无疑义的。

  至于民众对于这个妥协的宣传,更应该极力反对,即令有可能的□□,亦不让其成功。其原因,第一是民众对于这次战争,是把他看作为民众争自由的战争,不是一种很简单的军阀争地盘的战争,民众要求在这次战争中,去掉中国一个最反动的军阀,去掉一个帝国主义最有力的走狗,使中国国民革命的发展,和民众在政治上的要求,向前推进一步。第二,对于军阀战争,不是和平非战的运动,可以消灭的,只有战争可以消灭战争,只有努力改变军阀的战争,成革命民众争自由战争。这个改变是可能的,因为现时中国政治上的情形,一方面是帝国主义积极的压迫,一方面是国民革命运动积极的发展,这使得中国的武力,一部分仍属于帝国主义收卖的爪牙,一部分则颇有接近民众的趋势。民众的责任,必须依照孙中山先生所指示的方法,努力使这部分接近民众的武力,与民众结合,去向帝国主义的势力进攻,这就是我们参加战争,援助国民军的目的。第三,民众只有积极参加战争,努力使接近民众的武力与民众结合,才能改变军阀战争的性质,或民众争自由战争的性质,才能在战争中树立起民众组织的努力,才能在战争后有民众发言地位,民众此时才可以作有力的要求。我们要召集真正人民代表的国民会议,我们要由国民会议产生国民政府,此国民政府必须是对内能打倒军阀,谋全国的统一;对外能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谋国际的平等,并能保护人民一切集会、结社、言论、出版、罢工之自由。

  从上面的分析,所以我们对于现时喧腾一时和平妥协空气,不应视为乐观,因为那是苟安的心理,那是不想积极促进革命的心理。若果是进一步的鼓吹妥协,则完全是反革命的行为。每个忠实于国民革命的人,均应扫除此种错误思想,努力利用现时的机会,去宣传民众组织民众,使武力与民众结合,改变军阀的战争,或民众争自由的战争,督促国民军的将领,向革命的道上走去。

  (原载《中州评论》第八期,一九二五年十一月二十五日)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