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陶铸 > 陶铸文集 | 上页 下页
理想,情操,精神生活


  (一九六〇年五月)

  崇高的理想

  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理想。但是,理想到底指的是什么呢?这个问题是比较复杂的。因为一个时代与一个时代不同,一个时代内,一个人与一个人又不同。比如,从前的学生,大都是希望毕业时搞张文凭,找到职业,或者是希望在社会上能出人头地,以至显亲扬名。这就是他们的理想。做教师的,则是希望能把职业安定下来,能写出一两本书,或者能去外国留学“镀镀金”,回来求得更高的名誉和地位。这就是他们的理想。当然,那时候,也有一部分学生和教师,把推翻反动派的统治,建立一个富强独立的新中国,以至于实现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理想的。现在,与从前大不相同了。很多学生与教师,都是以为人民服务、为实现共产主义、完成全人类的解放事业作为自己的最高理想。虽然抱有象前面说的那样理想的人也还有,但为数已经很少了。你们也许会想着自己将来成为航海家、飞行家、科学家、文学家、工程师、大学教授……但是,所有这些想头,都是围绕着为人民服务、实现共产主义这一最崇高最伟大的理想的。这正是我们这个时代、这个社会的特征。当然,在少数人中间,他们的理想并没有和我们这一伟大的奋斗目标结合起来;他们也想做一些事情,但是他们做事情的目的是为了他们自己。比如为了自己能够有一个“明窗净几”的环境,能够“红袖添香夜读书”;或者是为了有一个爱人,一座别墅,一部汽车。他们把这种个人打算作为自己的“理想”。一点理想也没有的人有没有呢?一般地说,是没有的。有一些人憧憬他们的过去,但是过去的东西是永远不会再来了,因此他们感到将来的渺茫,从不把希望寄托在将来。这种人好象是没有理想了,其实,那消逝了的过去就正是他们的“理想”。也还有一些人认为现在已经生活得差不多,甚至感到已经满足,心安理得,不想再前进一步;生怕一前进,会破坏他们现有的生活。这样,他们便忘记了革命必须不断前进的真理,忘记了一个人一生的责任,忘记了更广大的群众。这种人可以叫做“现状维持派”。他们也可以说自己再没有什么理想了;这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当然是对的。但是,究其实,他们仍旧是有“理想”的,这眼前的光景就正是他们的“理想”,或者说,他们正躺在自己的“理想”上睡觉哩。

  理想是有社会性、阶级性的。在什么样的社会,就会产生什么样的理想;什么样的阶级,更确切地说,站在什么样的阶级立场上,就有什么样的理想。在封建社会,“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往往是那些地主阶级或者是向往于地主阶级生活的人的理想;在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的理想是希望钱越赚越多,利润越来越高,而且希望这个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社会是“永恒”的。而无产阶级,却要打破这个“永恒”,把这个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社会推翻。在社会主义社会,为人民服务,建设社会主义事业,就成为广大人民的共同理想。所以,我们说,理想是受到一定的社会阶级所限制的。比如古时候,就象屈原那样富于理想的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他的理想,也只限于为当时被秦国侵略的楚国的贵族阶级利益服务,还没有站在平民群众方面,更谈不到什么依靠群众,发动群众。此外,理想还受到社会的一定的生产力的限制。比如传说中的鲁班以及过去许许多多伟大的科学家,他们虽然有着各种各样改造自然、改进人民生活的理想,但是由于那时的自然科学水平还很低,无论如何,他们也不会提出象今天我们所说的电气化、机械化、自动化等计划来。因此,我们在谈到理想问题的时候,就要分别出什么样的社会和什么样的人,而这些人又抱有怎样的理想,然后才能做出确切的评价。当然,我们对理想还是有一个基本的看法的,那就是:无论在什么样的社会里,一个人的理想,是为了多数人的利益,为了社会的进步,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也就是说,合乎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就是伟大的理想。为了这样的理想,付出了毕生精力的人,不管他的事业在当时人们的眼光里看来是重要还是不重要,也不管他在从事这种事业中是成功还是失败,他都不失为一个值得赞扬的人物。反之,为了那些不合乎社会发展要求、不合乎人民群众利益的“理想”,尽管他用尽毕生精力,甚至于丧掉自己的生命,或即使是获得了成功,创造了“宏绩伟业”,都是无足称道的。总之,一个人的思想行为,要合乎社会发展规律的要求。

  在我国历史上,许多民族英雄、人民英雄、大发明家、科学家,他们都是一些有伟大理想的人。当强敌压境,国家民族危在旦夕的时候,民族英雄的理想,就是要把敌人赶走,使自己的民族生存和发展下去。当统治者昏庸腐朽,横征暴敛,使得人民无法生活下去的时候,人民英雄就揭竿而起,把反抗强权,救民于水火之中作为自己的理想。当时人民的劳动强度很大,生活很苦,劳动生产率很低,发明家、科学家们的理想,就是要以他们的创造、发明,去改善人民的劳动条件,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改善人民的生活。归根结蒂,这些人对促进社会的进步,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有所贡献的,虽然他们的贡献还不免要受着历史条件的限制。

  正因为伟大的理想是合乎社会的进步、合乎人民利益的要求、合乎社会发展的规律的,所以对于一些具有伟大理想并为伟大理想而斗争的人,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在尊重他们,怀念他们,纪念他们。相反地,对于一些破坏这些理想,阻挠这些理想实现的人,千百年来,人们一直怀恨他们,憎恶他们,咒骂他们。前一种人,在传说中和历史上是很多的。如众所周知的,夏禹为了治水,在外九年,三过家门而不入;李冰父子为了当时成都平原的水利问题,两代相传把它作为终生的事业,不知克服了多少困难,终于修成了泽被后世的都江堰;扁鹊深入民间,“周游列国”,“随俗为变”,解除人民疾病的痛苦;还有我们所熟知的贫苦出身的黄道婆,流落到海南黎族地区,为解决人们的穿衣问题,苦心学习和研究,终于掌握了纺织技术,改良并制造了纺织工具,她把自己的丰富经验无保留地传给别人……。这些人千百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尊重、怀念。汉代的霍去病,为了国家的生存和强盛,在戎马中过了一生。当他击退了匈奴的入侵,汉武帝想给他盖房子酬报他的功绩时,他回答说:“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宋代的岳飞,为了挽救国家的危亡,离妻别母,转战疆场,最后和自己的儿子一起屈死在风波亭上。文天祥,抗击元兵进攻,坚贞不屈;被敌人抓住后,仍旧临危不苟,和敌人作了坚决的斗争,誓死不投降。清代的林则徐,坚决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和腐朽的当权派作斗争,及至充军伊犁,他一点也不灰心,一直没有忘记帝国主义对我国的侵略,而且在那里和群众一道修水利、栽葡萄,为当地人民造福。洪秀全,看到当时清室的腐败,民不聊生,看到当时的帝国主义吞并中国的阴谋,就聚集群众,要把清室推翻,为中国找出一条出路。孙中山,为了推翻清朝,为了建立一个强盛的中国,他奋斗了四十年……。所有这些人,都是有伟大理想并坚决为他们的伟大理想而斗争的人。他们的理想不是为了哪个人,而是为了国家,为了民族或为了广大的人民。他们为了自己的伟大的理想,有些人家可以不要,有些人官可以不做,有些人生命可以抛弃,有些人真正是做到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地步。这样的一些人,是永远不会从人民的心中消逝的。相反地,在我们的历史上,也有不少为着个人的利益和少数人集团的利益,不惜专门破坏人民的、民族的伟大理想的败类,如宋朝的秦桧,明朝的洪承畴,清朝的曾国藩,以及后来的袁世凯、汪精卫等等。他们遭到人们的憎恶、咒骂;咒骂之不足,人们还通过许多文学艺术作品,对他们作了不遗余力的鞭挞。

  理想问题,实质上是一个人的世界观问题。一个人活在世界上,应该具有什么样的奋斗目标呢?什么样的社会才是最理想的社会呢?这是和一个人的世界观密切联系着的。抱有资产阶级世界观的人,所谓资本主义式的“西方文明”就是他们的最高理想。他们认为资本主义的人压迫人、人奴役人的制度是完全合理的,是“上帝”的意旨,是不能也不应该改变的。相反地,抱有无产阶级世界观的人,则认为世界是向前发展的,社会的财富都是劳动者所创造的,必须推翻而且能够推翻那个人压迫人、人剥削人的资本主义社会,建立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使全世界人类都过着幸福生活的共产主义社会。总之,不同的世界观就有不同的理想;不同的理想,同时也就表现出各种不同的世界观。所以,在今天谈到一个人有没有伟大的理想的时候,还必须注意到世界观问题。

  我们的时代,我们的社会,是树立崇高理想和实现崇高理想的最好社会。生活在我们这样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的青年人,没有崇高的理想,是可悲的。一个没有崇高理想的人,好象迷失了路途一样,不但不知道明天走到哪里,做什么,就是连今天做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都弄不清楚。我们大家为什么要进学校呢?为什么要读书呢?进学校、读书的目的何在呢?当我们翻开书本第一页的时候,就要回答这个问题。同学们!这个问题,也就是要我们回答的关于一个人应该有什么样的理想的问题。“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在开始的时候,就得有个盘算,才不致“失之毫厘,谬以千里”。所以,理想问题,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对社会主义社会里的青年人来说,更是一个大问题。

  为什么说实现共产主义是我们最崇高最伟大的理想呢?这不仅因为共产主义、也只有共产主义能够使人类从私有制的束缚下彻底解放出来,能够使人类过着最快乐、最美满、最幸福的生活,能够实现古人所常说的“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大同世界”,而且因为这个理想是完全能够实现的。中国古代的不说,大家知道,在四百多年以前,英国的托马斯·莫尔等,就始创了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到了十九世纪,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英国的欧文等人,又使空想社会主义的学说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他们都梦想着要在世界上建立一个美好的社会。但是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他们虽然有力地揭露了资本主义的矛盾,批判了资本主义的罪恶,但是他们看不到无产阶级的力量,不懂得要经过阶级斗争和革命战争去取得胜利。在他们的心目中,无产阶级只是被压迫的群众,只需要给予同情和帮助就够了。因此,他们的理想尽管是好的,却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也就是空想的非科学的东西。马克思和恩格斯第一次把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科学,指出了我们的理想是共产主义社会,指出了资本主义掘墓人和共产主义社会的创造者,正是受着资本家剥削与压迫的工人阶级。他们解答了多少年来人类进步思想所提出的但不能解决的一系列问题。列宁在无产阶级革命的新的条件下,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并在俄国缔造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他们不但从理论上丰富了马克思主义,而且给全世界做出了榜样,用铁一样的事实告诉人们,这个最崇高最伟大的共产主义理想,是完全可以实现的。在我们中国,自从一八四〇年鸦片战争以来,不少的先进人物曾经想使我们的国家变为独立富强的国家,使我们的社会变为一个理想的社会,但是都没有成功。直到十月革命一声炮响,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才真正为我们的国家找到了一个伟大的理想和实现这个理想的道路。我国革命的胜利以及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了伟大成就的事实,又一次证明了这个最崇高最伟大的共产主义理想,是完全可以实现的。当然,我们现在的社会,还只是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个阶段——社会主义社会。我们要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还要经过长时期的艰苦奋斗。大家都知道:只有使社会产品极大地丰富了,全体人民共产主义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极大地提高了,全民教育普及并且提高了,旧社会遗留下来的三个差别(工农差别、城乡差别、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差别)以及反映这些差别的资产阶级权利残余逐步消失了,国家的职能只是为了对付外部敌人的侵略,对内则失去作用了,只有到了这时候,共产主义理想才算实现了。

  同学们!从开始有人类社会以来,没有哪一个社会能与共产主义社会相比。什么理想也不能同共产主义这一更崇高更伟大的理想相比。我希望每一个同学都要有这个崇高的理想,把自己最好的年华、把自己的一生贡献给这个崇高的伟大的共产主义事业。

  高尚的情操

  一个人有了崇高的伟大的理想,还一定要有高尚的情操。没有高尚的情操,再崇高、再伟大的理想也是不能达到的。刚才已经讲过,共产主义这一最崇高最伟大的理想之所以能够实现,就是因为找到了一个为实现这一理想而斗争的社会力量,这就是具有高尚的情操的无产阶级。我们说,一个有高尚情操的人,一定是一个有崇高理想的人。象现代无数的革命烈士们,他们不怕坐牢,不怕杀头,不计名利,不图享受,为劳动人民的解放,为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流尽了最后的一滴血。我们只要重温一下《革命烈士诗抄》里的那些诗,就可以从中得到激励和鼓舞,得到无限的精神力量。这些诗,都是烈士们用自己的生命和鲜血写成的。这些诗集中地表现了一个理想,就是即使在生命到了最后的时刻,他们也是坚决地相信着自己的牺牲是有代价的:革命事业一定会得到胜利,人民群众一定会得到解放,共产主义社会一定会得到实现。敌人虽然摧毁了他们的躯体,但是永远摧毁不了他们的伟大理想。《革命烈士诗抄》里那些诗句所表现出来的那种宁死不屈的磅礴气魄,对无产阶级事业的无限忠诚,正是一种最高尚的情操。而这样的高尚的情操,是与对自己的远大理想抱着坚定不移的信念相联系着的。中国革命的胜利,就是靠着无数具有高尚情操的革命同志和革命先烈们的斗争才取得的。现在,我们要在我们这个“一穷二白”的国家里,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还要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这都需要作更为持久的、极其艰苦的斗争;要取得这个斗争的胜利,必须要求我们每一个人首先是共产党员和先进青年都具有高尚的情操。

  什么是情操呢?情就是感情;在我们来说,就是无产阶级的感情,集体主义的感情。操就是操守,节操;在我们来说,就是革命的坚定性。那么,具体说来,什么样的情操才是高尚的情操呢?又怎样才能使得自己具有高尚的情操呢?我想,除了必须具有正确的世界观和崇高的理想之外,还必须严格地做到下面三点:

  第一,要丢掉一切私有观念,要与自己的个人主义思想彻底决裂。从私有观念中解放出来,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我们说解放思想,本来是包括两方面的:一方面是从保守观念里解放出来;另方面就是从私有观念里解放出来。这后面一点往往被人们忽略了。大家可以设想,一个受私有观念束缚的人,一个满脑子个人主义的人,整天患得患失,怕这怕那的,是何等不愉快和不自由!我们还要知道,要做到真正从私有观念里解放出来,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因为我们都多多少少受着旧社会的思想、习惯的影响;同时,我们现在是生活在社会主义社会里,社会主义是从资本主义社会里刚刚产生出来的;它在各个方面都带有旧社会的痕迹;由于物质还不很充裕,因此我们在分配上还是要采取“按劳分配”的方式,资产阶级权利仍然起着一定的作用,在这种情况下,私有观念如不彻底去掉,很可能还会有所增长。所以,我们要具有高尚的情操,就一定要从私有观念的束缚里解放出来。要有高尚的情操,就要具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品德。一个有着个人主义思想的人,怎么可能做到这一点呢?有些人不是只在想着自己“小家庭的温暖”吗?不是还把争取这个“小家庭的温暖”作为自己的最高理想吗?这也是由于私有观念作怪,个人主义作怪。一个人的小家庭的温暖,我们是不反对的。每个人应当有个温暖的小家庭。但是我们要问:为什么不去多考虑到我国广大人民的家庭的温暖呢?为什么不去多考虑到全世界绝大多数人的家庭的温暖呢?前面已经讲过,当霍去病为国家立下汗马功劳的时候,汉武帝想给他盖房子,总该是一种“家庭的温暖”吧?但是,这种个人的家庭温暖,霍去病不要。“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千古传诵,就正因为它代表一种公而忘私,不为个人打算的高尚的感情。杜甫的成都草堂为秋风所破,他也是需要“家庭的温暖”的,但他想到的并不只是他自己,而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现在我们的国家仍旧没有摆脱“一穷二白”的面貌,世界上多少国家的劳动人民仍旧在啼饥号寒,我们怎么能够老是在考虑一个人的家庭的温暖呢?怎么能够满足于自己一个人的家庭的温暖呢?所以说,一个人只是为了自己家庭的温暖而“奋斗”,他的情操是不高的。鲁迅在年轻的时候,就写下了“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诗句,立志为国家、为广大人民贡献出毕生精力;而到后来,他也确实做到了“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我们说鲁迅是有着高尚情操的人,原因也正在这里。

  第二,要有坚强的革命毅力,也就是鲁迅所说的“韧性”。过去进行革命战争、阶级斗争的时候,斗争是残酷的、长期的,需要坚强的革命毅力;现在,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革命当然还要进行到底),在同大自然作斗争,与贫穷愚昧作斗争的时候,仍然需要有坚强的革命毅力。我们的爬山队,前些日子爬上了世界第一峰,他们就是具有坚强革命毅力的人。如果他们在爬山过程中有一点点动摇,就不会光荣地爬到顶峰上去。在我国古代,也有不少人具有坚强的毅力,例如明清之际的史学家谈迁,他就是一个具有坚强毅力的典型人物。他花了二十多年的时间,写了改,改了写,修改六次,编写成一部五百万言的明朝编年史《国榷》。但是被人偷去了。谈迁虽然很伤心,却没有灰心。他在大哭一场之后,又下定决心;他想,我的手不是还在吗?再从头干起。从此以后,他手脚更勤了,收集资料更广了,研究更深了,经过几年更艰苦的劳动,他终于把失去了的五百多万字,更完美地写了出来。谈迁这种不畏艰难、不怕险阻的坚强毅力,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的。在革命战争的年代,我们讲操守,是不向敌人屈服和投降。我们今天要向大自然作战,要征服大自然,也要讲操守,也就是决不能向它屈服和投降。我们要不断努力,要艰苦奋斗,只有具有坚强的革命毅力的人,才能具有不断努力和艰苦奋斗的精神,才能不为取得一点成绩而停步不前,才能永不止息地向前迈进。同学们还要知道,要在我国建成社会主义,我们还要攀登许多科学的、文化的高峰,还要经过极其艰苦的劳动与斗争。在这整个过程中,没有百折不挠的勇气,没有坚强的革命毅力是不行的。

  第三,要有丰厚的群众的感情,丰厚的劳动人民的感情。不要忘记,我们是生活在群众之中,是群众所养大的。我们今天所学到的一点知识,是群众所创造,是群众给我们的。因此,我们要把我们所学到的一切知识都还给群众——为群众服务;要时时刻刻地想着:我能够为群众做些什么?我为群众做了些什么?有人把知识作为自己的私有财产;有人以为有了一点知识,就应该高人一等。这些都是很糊涂很错误的想法。要具有劳动人民的感情,还必须热爱劳动。过去有了知识的人,往往“好逸恶劳”(“逸”是指游手好闲的意思),这是一种很低下的感情;我们今天应该把它翻转过来,“好劳恶逸”。我们学到一点知识,是为了更好地劳动,使自己聪明一些,而不是为了脱离劳动,使自己愚蠢一些。只有热爱劳动,参加劳动,我们才能真正与劳动人民打成一片,才能真正培养起劳动人民的感情,才能发挥知识的力量。

  我认为,在我们这样一个时代,我们国家的青年人必须具备以上三点,才能称得上有高尚的情操,才能实现共产主义这个最崇高、最伟大的理想。

  我们已经知道,实现共产主义这一崇高理想,并不是一个空洞的、玄虚的、可望而不可即的东西。但是,我们还必须知道,要实现这一理想,决不是光认识到就可以了,也不是光谈一谈高尚的情操就可以达到了,而是要通过各种具体工作的进行才能实现的。崇高的理想变为社会的现实,必须通过革命的实践;革命的理想必须和革命的实践结合起来。因此,我们说一个人有没有理想,情操高尚不高尚,决不光是听他谈论得如何,更重要的,是要看他的行动,看他是否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尽了自己最大的心力,是否对工作上碰到的困难想尽了办法来克服。要在我国完成社会主义建设和实现伟大的共产主义理想,是和每个人都有关系的,是每个人都负有责任的。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有所贡献,千万河流归大海,我们崇高的理想就一定能够实现;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奋勇争先,不畏艰苦,不畏困难,那我们崇高的理想就一定能快些实现。这样的人,在我们的周围是很多的。他们把自己的工作和实现共产主义这一崇高的理想联系在一起,并且和大家一起同心协力地建设社会主义。这些人,都是有崇高理想的人,也是有高尚情操的人。我们在学校学习的同学,就应该把自己的学习和实现共产主义这一崇高的理想联系起来;我们应该在同样的时间内,学习得更多更好;我们应该在设备条件并不很好的情况下,克服困难,比之在条件很好的学校里学习的也毫无逊色。

  革命的精神生活

  一个人的生活,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物质生活,另一个方面是精神生活。这里所说的精神生活,其实也就是一个人的理想和情操的问题。一个有崇高的理想,高尚的情操的人,就会有充实的丰富的革命的精神生活;反之,精神生活一定是异常低下和空虚。

  物质生活,对每一个人说来,无疑都是需要的。我们很难想象,一个人十天半月不吃饭怎么样活下去。从前有两兄弟叫伯夷、叔齐,他们对武王领导的伐纣战争(这是一个正义的战争)很有意见。武王伐纣成功后,改号曰周,他们更不满,跑到首阳山上躲起来,叫做“耻食周粟”;但是饿极了,还得要采点“薇”来吃。可见一个人完全没有物质生活是不行的。我们共产党人是唯物主义者,我们从来不离开一定的物质条件谈精神生活。就是在革命最困难的时候,我们党也强调要关心人民的物质生活。我们闹革命,要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从根本的意义上来讲,就是为了提高广大人民的物质生活(当然同时也是为了提高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我们所要实现的崇高的伟大的理想,并不是一种幻想,也不是一种离开物质专讲精神的理想。我们要使大地上都长满庄稼,使荒山野岭都种上果木,使山坑山坳建成为湖泊水库,使湖泊水库里都养上鱼,使所有的海滩都种上树木,变成为绿色长城,使沙漠种上葡萄、棉花,使每个人都能住上舒适的房子,使所有的房间在晚上都亮起电灯,使所有的人都穿上整齐漂亮的衣裳,出门都能坐汽车,都能丰衣足食……这是共产主义的远景,也是我们的理想。这一理想决不是建立在什么“天国”上,而是建立在我们面前;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是完全可以实现的。这样的理想,难道不是物质生活么?不错,过去的统治阶级也强调物质生活,但是,他们只强调他们本阶级的,只强调少数人的;他们过的那种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糜烂生活,是榨取无数劳动人民的血汗得来的;而我们却是要使得每一个劳动人民通过自己辛勤劳动,都能过上丰富的物质生活。

  但是,当我们讲到物质生活的时候,我们绝不应该忽视精神生活的作用和意义。无论是在物质生活充裕的时候,或是在物质生活困难的时候,精神生活对我们都是十分需要的。刚才已经说过,精神生活其实就是一个人的理想和情操,所以在我们来说,一刻也不能没有精神生活。我们之所以无论在什么时候都是充满活力,朝气勃勃,意态昂扬,勇往直前,原因是什么呢,决不只是由于吃多少斤猪肉,吃多少斤砂糖,或增加多少工资,即是说,我们前进的动力,主要是靠政治思想教育,不断提高人民的共产主义觉悟,使大家都能具有崇高的理想、高尚的情操和充实丰富的革命的精神生活。

  大家都知道,易卜生的《玩偶之家》里的女主角娜拉为什么要出走,她的出走并不是追求物质享受,她的物质生活水平可以说是相当高的了。她的丈夫新升了银行经理,虽然他们的生活中一度出现了波折,但是只要娜拉愿意,她还是可以照以前那样甚至比以前“更好”地过下去的。但是,她不能再这样过下去;经过了这次波折,她要重新考虑自己在家庭生活中的地位,她发现她充其量不过是自己丈夫的一个玩偶而已。她发现自己的精神生活是异常空虚的。她要摆脱这种生活,所以她不顾一切地出走了。娜拉的出走,为的是想追求一种比较合乎理想的(这种理想当然是模糊的)精神生活。《青春之歌》里的女主角林道静,就更为清楚地给我们说明了这一问题。她如果安心于做余永泽的妻子,也是可以过一过“小康之家”的生活的。但是,她不满足于此,她看不起余永泽那种唯我的、自私的、反动的思想和行为,她痛切地感到自己精神生活上的空虚,因此,她才迫切地追求一种新的生活。当她找到了党,党把她领到一条对她说来是崭新而又艰苦的道路上去的时候,她毫无留恋地抛弃掉她的“小康之家”的物质享受,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在抗日战争开始的时候,为什么那么多青年学生不怕险阻,长途跋涉,冒着被国民党、日本军队扣留、杀害的危险到延安去?原因不是别的,也是为了追求一种更高的理想,要过一种更充实的精神生活。当时有人形容自己才到延安的心情,说看到延安的塔影,好象在海洋里出现桅杆,到了延安,好象登上了革命的大船一样。这就是表现他们当时的精神状态,说明他们对革命的精神生活的需要。

  现在,在我们这个社会里头,比之从前,我们的精神生活是空前地充实和丰富了。但是另一方面,我们目前的社会生产力还很低,物质条件还很差,要完全实现我们的伟大理想,还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包括某些物质缺乏的困难。在这样的情况下,怎么办呢?放弃我们的理想,追求个人的物质生活的满足,还是坚持我们的理想,充实我们的革命的精神生活?我觉得正是在这样的条件下,革命的精神生活,对我们说来,更是极为重要的。因为有了它,我们就可以清楚地认识到目前的困难是前进中的困难,是由于我们要把自己的国家建设速度加快一点(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尽快地摆脱贫困,才可以再也不受帝国主义的欺侮)而出现的困难,从而我们就可以从积极方面去想办法克服这些困难;因为有了它,我们每个人便能够懂得我们目前所从事的工作的重大意义,从而对目前所遇到的某些物质上的困难就无所怨尤;因为有了它,我们就懂得不能只从个人利益、目前利益出发,更不能成为物质的奴隶,从而就会自觉地解决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目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矛盾,就会保持朝气勃勃、坚强饱满、勇往直前的革命气魄。所以我常想:一个人只有物质生活没有精神生活是不行的;而有了充实的革命精神生活,就算物质生活差些,就算困难大些,也能忍受和克服。所以我又想:不论在什么时候,一个精神生活很充实的人,一定是一个很有理想的人,一定是一个很高尚的人,一定是一个只做物质的主人而不做物质的奴隶的人。反之,一个受物质支配的人,一个个人“物欲”很强的人,一定是缺乏理想、趣味低级、精神生活很空虚的人,也是生活极为可悲的人。这使我想起《儒林外史》里的一些人物,如严监生、周进、范进等。他们就是这一类人物。严监生死的时候,总是不断气,原来是为他跟前点的灯盏里有两根灯草,直到懂得他爱财如命的人替他挑去一根时,他才断了气;周进是个所谓“读书人”,他听到几个商人说愿拿钱给他“捐监”,竟趴到地下给他们磕头不止;范进也是个所谓“读书人”,他未中举前穷途潦倒,一中了举,竟喜欢得发了狂。这些人想的是升官发财,完全变成了物质的奴隶,这些人的精神状态,真是低下得可悲亦复可怜了。

  我们是有崇高理想的人,也是有高尚的情操的人,我们的精神生活是很丰富的。理想、情操、精神生活,这三者是紧密地联结在一起的。如果能把这三个问题都解决好,那我们就会不为物质所束缚,就会创造出一个有丰富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新世界。古代有一个颜回,好学不倦,他很穷,但是他并不以为苦。孔子称赞他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这是古代的事。我们今天搞社会主义建设,以后还要实现人类最高理想——共产主义社会,我们应该具有为颜回所不可比拟的伟大的革命胸怀,我们应该什么时候都充满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即使是在最困难的时候,最艰苦的时候,也是如此。同学们都知道,二万五千里长征的时候,比起现在来不知要困难多少倍,艰苦多少倍,但是,就是在那个时候,毛主席写了充满革命乐观主义的《长征》诗,他写道:“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他还写道:“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哪一个时代,哪一个阶级会具有我们这样崇高的理想,高尚的情操?哪一个时代,哪一个阶级会具有我们这样丰富、充实的革命的精神生活?任何困难也是挡不住我们前进的。修建川藏公路的战士们有一句话:“高山为我们低头,河水为我们让路。”这种英雄豪迈的气概,值得同学们学习。我们不要辜负了这伟大的时代,不要辜负了党和毛主席对我们的教导!

  (1)这是陶铸同志对华南师范学院与暨南大学学生的一次讲话。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