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陶铸 > 陶铸文集 | 上页 下页
关于部队的报纸工作


  (一九四四年)

  一 为何提出“全军办报”?如何做到“全军办报”?

  现在部队的报纸虽然都多少起了作用,但大多数所起的推动、指导的作用还不够。其最大的弱点就是由于没有执行“全军办报”的方针,或执行得不够。在多数的情形下,首长既不大负责,群众又不大过问,结果办报纸这个工作就落在宣教部门的少数人身上,而宣教部门对于办报又往往采取“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的态度,坐在机关里,仅靠派出去也坐在机关里写通讯的几个通讯员来办报。至于连队墙报,有些甚至变成指导员或副指导员的“个人创作”,从写到贴都一手包办,这样办出来的报纸,至多也只能反映现实中的某些片断,而不能成为群众自己的报纸,因此,当然不能起应有的作用。

  要使报纸群众化,必须首先解决思想问题。有人以为办报纸是文字工作,“全军办报”是不可能的;有人以为没有群众参加也可以群众化。这些想法都不对。要知道,“全军办报”的方针或报纸的群众路线,并不否认文字工作的专门性,不是要所有指战员都来参加编辑工作,而只是说编辑工作应该走出机关,打破知识分子能孤立地把报纸办好的才子式的幻想,抛弃一切脱离群众的内容和形式,而与全体指战员和司、政、供、卫各部门的生活和工作相结合,反映群众的感情,适合群众的口味,接受群众的意见;而只是说编辑工作除了少数专门工作者以外,更应该大胆信任群众的能力,着重发动群众积极写稿,组织广大的群众通讯员,使报纸成为群众自己的舆论机关。“全军办报”的一方面是群众路线;但是还有另一方面,就是“首长负责”,就是要使各级首长充分认识和利用报纸的重要效能,学会除了下命令,写指示信,开会,派巡视员或考察团以外,还可以依靠报纸,依靠新闻报道、典型介绍、通讯、社论等方式来指导和推动工作,而且这种方式,有时比下命令等等还更灵活,更便利,更有效;就是要使各级首长经常注意对报纸的指导与帮助,使它与各种工作的任务和方针具体结合。既有群众路线,又有首长负责,我们部队报纸就一定能成为群众最相信最需要的报纸,能成为指导工作推动工作的最有力的工具。这个真理,大的有《解放日报》的经验,小的有留守兵团去年以来连队墙报的经验,都可证明。

  《解放日报》在没有执行“全党办报”这个方针以前,主要靠报社的编辑人员与派出去的通讯员办报,因此,一方面报社常闹稿荒,编辑人员要拚命苦干;而另一方面却仍然得不到干部与群众的足够重视,对工作的指导、推动作用也比较小。在实行“全党办报”以后,情形就两样了。报纸与党的各时期的工作任务密切结合起来了,通讯工作建立在广大群众通讯员的基础上面了,群众深刻感觉到这个报纸是他们自己的,就格外爱护它了。这样一来,它就充分反映与报道了群众所需要的东西,对工作起了很大的指导与推动作用。因为它已能成为真正群众性的报纸,其威信之高、作用之大,是空前的。联防军各留守部队在执行“全军办报”这个方针后,去年生产、练兵运动中各种小报与连队墙报所起的作用和经验,对我们更亲切。墙报,过去是没有人看的,更不必说起什么作用了。现在墙报真正吸收了战士来参加,战士很愿意投稿。内容完全与生活联系,形式多样化,文字简短、通俗、生动,毫无八股气,大家很愿意看。真正群众性的墙报出现了,正确有力的舆论形成了,对工作起了很大作用。据有些连级干部讲:“今后连队的管理和指导,只要把墙报办好,就能省好多事,省好多话。”这个说法是有根据的。

  从上述各方面看来,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我们部队的报纸,要真正成为群众性的,真正成为指导工作与推动工作的利器,就必须在办报同志中强调群众观点,在各级首长中强调重视报纸。不如此,群众路线与首长负责便不易办到,从而“全军办报”也就成为一句空话。

  二 部队报纸反映什么?报道什么?

  我们的报纸既以部队为对象,不成问题,就要大量反映部队现实,服从部队需要。然而问题也就正在这里:我们部队里哪些东西要反映呢?我们报道又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这里,首先必须弄清楚两个基本的观点:

  其一,是面向群众,宣扬群众的英雄主义问题。现在我们的报纸还没有把这一方针很好贯彻到各方面去。事实是:有些办报同志,总觉得报纸所登某人开荒达多少亩,某人投弹达多少米,某人是劳动英雄,某人是学习模范等等,都太平凡,不过瘾,甚至根本不赞成宣扬群众的英雄主义。防止“英雄”二字用得太滥,防止发生忽视批评和害怕批评的倾向,当然是应该的,但不能因此而否定宣扬群众的革命英雄主义的方针;名副其实的“英雄”与“模范”,多多益善。今后在继续执行这个方针中,要注意不要使英雄个人突出,脱离群众。我们表扬英雄,是为了激励大多数人前进。至于对群众中的落后分子或落后行动,也应该采取与人为善的批评教育态度,而不要采取轻蔑和攻讦的办法。

  其次,是掌握思想,贯彻政策指导的问题,也就是毛主席所说的“赞成什么?反对什么?”的问题。过去的反映与报道,很多是浮光掠影,草率从事,或则是机械呆板,不能适应运动发展的各个阶段。今后要求掌握思想、贯彻政策指导,就必须使报纸与部队工作任务密切结合,部队在一定时期中的一定工作任务,应该成为报纸宣传的中心。关于这,《解放日报》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譬如它在贯彻“发展边区生产”这个政策上,就连续不断地以很大的篇幅在好几个月内来宣传生产的进行及成绩,反对妨碍生产的各种不良现象。对文化教育运动也是如此。在进行这种宣传时,要有步骤有计划,要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来进行,这样就解决了某些同志所谓宣传效果与贯彻政策之间有矛盾的问题。这个所谓矛盾,乃是由于宣传的机械化公式化,由于宣传者不能真正理解政策或宣传艺术。贯彻政策既不是一天说完就束之高阁,也不是每天翻来覆去只是那一套,它要求照顾各阶段的运动特点和群众觉悟,并从各个侧面用各种方式来进行,要求非常耐心地、细心地注视自己的宣传效果,并不断扩大这种效果。

  当我们依据上述原则进行报道的时候,应该以什么为中心的对象呢?一般地说,最有价值的报道乃是群众的创造和群众运动中的典型事物。群众的创造才能是丰富的,从这里经常能出现“伟大的事物”。问题是我们如何去发现,选择那最有教育意义和指导性的东西,报道出来,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要求我们深入群众,熟悉群众,与群众心心相印,看出并重视群众的创造的萌芽,加以发扬光大,使它条理化,系统化,并散播到群众中去。当群众中的这些创造已为群众所接受而形成群众运动时,我们的反映与报道就要更进一步推进运动,继续发现新的典型,使之经过报纸的工作继续集中起来,坚持下去。我们的军队是建立在自觉的基础上的,要相信我们的指导员都是好的革命战士,都有高度的自尊心与前进心,只要有好的榜样,大家都会向他学,而且一定学得好。联防军各留守部队在去年的生产、拥政爱民、练兵运动中宣扬了张治国、李位、门善德、齐耀宗、李成功班、苗宝山连、七七〇团第二连等好的典型所起的作用,完全证明了这一经验。

  所谓好的创造和典型,不应以表面的成绩来选择,而应着眼于长久的良好效果。仅就数字、记录、表面的成绩来认识事物是非常不够的。为了教育群众、贯彻政策,我们应以严肃负责的态度,把每一报道提到政策的高度,从各方面考虑其影响,使能指出正确方向而不致发生坏作用。过去我们常常看到某一工作方式一时能取得表面成绩,便以为很有价值,大大宣传,其实往往是不足为训的。譬如:某旅某连在练兵中设“苦练室”(其实是一种变相禁闭),练好了兵,我们的报纸也跟着为之提倡,其实这是违反练兵的基本精神的。在生产中,去年有个别部队看见战士情绪很高,不断提出创造新纪录,也就跟着鼓吹,结果反而影响健康,发生了很多病号。在各种动员工作上,只要超过任务,便被登报表扬,其实有些超过任务的是用了简单的强迫命令方式;反之,有些方式虽好,因离完成任务还差点,就不及格,背乌龟,结果竟无异提倡坏作风,打击好的工作作风了。今后我们应该很好注意这个问题。

  报道的重点与范围在各级报纸之间还应有所分工。我以为旅以下的报纸,特别是连队的墙报,主要应该报道本单位指战员的战斗、工作、生活各方面的要求与创造,表扬本单位的英雄与模范,要特别注意此时此地的鼓动性;旅以上的报纸,则除了上述任务外,还应概括地报道当前各种工作的执行情况,较多地解释政策任务和总结经验,所以比连队报纸就有更大的普遍性与教育性。

  三 必须真正做到大众化通俗化

  要使我们部队的报纸真正成为群众的报纸,不仅要给群众以他们需要的内容,并且要通过群众的形式,才能达到目的。

  所谓群众的形式,就是群众看得懂并看得有味道的形式。现在许多报纸的文字写得生硬难懂,抽象无味,使群众发生“望洋兴叹”之感。有些人借口文字毕竟不同于说话,不愿意尽量做到通俗,这是不对的。关于这个问题,《边区群众报》的精神很值得提倡。他们不但在写作时努力学习老百姓的口气,减少术语,多用俗语,写后还念给本地同志听,遇有老百姓听不惯或听不懂的地方就修改。部队报纸的语言虽不能用《边区群众报》的陕北方言,但仍应用部队中已在形成的一种普通话,使“战士腔”代替“学生腔”。为此,今后应多登战士的来稿,或使战士讲而由能写者作记录,从这中间来丰富报纸的语汇,使报纸的语言群众化。只在有了这个基本态度的改变以后,文字风格的朴素、结实、有力才有可能做到。所谓朴素,还应包含文字的真实性。一般的通讯不是小说,不能夸张、虚构,不要以辞藻求胜,而要以具体事实、逼真的叙述、热烈的革命的爱憎感情来打动人。所谓结实、有力,就是要做到文字的简要,富有紧张的战斗气味。太长的文章战士不敢看也没功夫看,这在前方更是如此。

  关于报纸形式的艺术性、活泼性和多样性的问题,也要取决于群众。报纸的艺术性等等,究竟应该以大多数工农出身的读者的口味为标准,还是以编报的少数知识分子的口味为标准呢?回答是:既然在部队群众的菜馆当厨子,就绝不能弄只有少数编辑者所爱吃的菜来强迫大家吃,反之,他应服从大家的口味。边区留守部队在墙报改革上有一个很好的经验:过去通常是办的知识分子式的墙报,一张大布,前面贴张所谓象征画作报头,几千字一篇的大文章折成一叠用针钉在布上,每篇文章封面也画上画,把很有“文艺性”的标题写在封面上,报尾有时登些诗,文章也分论文、杂感、小说之类,这可算是有“艺术性”、“活泼性”、“多样性”了吧?其实战士认为很不“艺术”。现在许多墙报,一反过去作法,完全按当时工作任务与群众具体情况来编,如在开荒时叫“导报”,突击时叫“冲锋”,锄草时叫“三光”(锄光细作之意),同时在形式上也采取多种多样,有旗报、灯笼报、黑板报、麻纸报、榆树报、小册子报、消息传单等。如生产很忙,战士成天在地里,黑了回来,就累得不想再看什么,墙报就成为旗子的形式插在地里,且可搬动,在生产休息中都能看到,或成为灯笼的形式挂在路口和门上,一过路就能看到,内容简单明了,富有鼓动性。如赞扬有病不请假的:

  田有兴,真呱呱,
  身有病,生产啦,
  排长叫他休息去,
  结果他还啼哭啦!

  批评生产中不积极的则是:

  二流子,
  吃饭打冲锋,
  干活顶稀松,
  生产不紧张,
  不是头痛就肚痛!

  把问题说得很清楚,又有趣,战士一看就懂得,能记住。

  这样的墙报确实是群众形式,非常生动、轻快、灵活,从固定的俱乐部走向群众的日常生活中,能起很好的作用。过去战士讨厌墙报,说:“墙报墙报,真正胡闹,上午出题,下午要稿。”这是很值得我们反省的。

  部队报纸,战士读得最多的是连队墙报,我们必须按照连队群众的口味,用最大的力量把它办好。

  旅以上的报纸,虽说任务和形式与墙报不同,也必须适合群众口味。解释政策与总结性的文章也不宜过多,要多从部队作战、工作、生活各方面报道生动具体的典型。国际国内消息应综合改写,以求通俗。每期中心不宜过多,战斗故事、科学小常识等,应有计划地搞些进去,应利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歌谣、说书、谜语、白话诗、连环画等形式来表现各种新的内容。编排不要使战士看了前段找不到后段;标题亦应简明有力,不要花样太多;美术字要战士能认得。总之,报纸形式的一切方面都要充分为读者设想。

  四 应切实培养部队的群众通讯员

  要做到“全军办报”和报纸群众化,必须大力培养广大的群众通讯员,否则就不能反映部队各方面的真实情况,就不能宣扬群众的创造和解决群众的问题,就不能使群众相信这是他们自己的真正喉舌,而还是“机关报”(战士们这样来嘲笑那种由少数机关人员办的脱离群众的报纸)。我们须相信,通讯员不仅是广大读者的代表,同时又是报纸的代表。一个报纸是否有群众基础,首先就要看它是否拥有广大的通讯员,这个问题是《解放日报》、联政的《部队生活》和各留守部队的报纸所大都解决了的。现在根据已有的经验来说三个问题:

  第一,要相信群众的能力,首先找出积极分子。尽管我们部队的战士和下级干部,几乎完全是工农成分,文化程度一般很低,但只要耐心,加上方法好,困难是可以克服的。我们部队有许多战士已有初步的读写能力,只要在一个连找出一两个积极分子,认真发动他们写,告诉他们方法,写好代改,或先由他们讲我们代写,第一步在连队报上发表,好的送上面报纸登出,逐渐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和写作水平,并号召其他的人也跟着来,这个连的通讯工作就一定可以开展起来。现在联防军各留守部队,有不少这样的积极分子,如冯振贤、杜锦藩、张增福、贺有才、文飞、胡治戒、赵宽铭等同志,便起了很大的作用。

  第二,这个工作的开展,主要要团以下的各级首长,特别是连长、指导员,应看成是自己的职责,看成是推动工作的好方法。事实证明了,哪个连的通讯工作搞得好,总结经验,表扬模范,批评缺点,内部团结也就做得好,民主空气,工作情绪也就很高。

  第三,要认真改稿和处理稿件。在大家动手写稿以后,稿子多了,不能用的也多了,这时千万不要怕麻烦、泼冷水,应将来稿尽量在连的墙报登出,好的按级送上,一般的也不必退,但应告诉写稿者:稿子没登出,有的里面仍有好的内容,有的热情可嘉,勉励他能继续写稿。宣教部门,特别是办报的同志,则应告诉通讯员逐渐改进写稿的方法,尤其是要经常替基本通讯员批改稿子,和在团一级召集通讯员会议,研究写作,介绍模范,提高质量,防止“学生腔”的发展,防止一些在学习写作上本是很优秀的同志,但在文风上却受了那种华而不实的影响。

  在一种正确的指导和帮助下,我们的群众通讯员应该学会自由运用自己丰富的生活经验和群众语言。那时,他们的写作的成就和我们的报纸的成就就会更加可观了。

  (1)这是陶铸同志在联政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