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瞿秋白 > 瞿秋白文集② | 上页 下页
自民族主义至国际主义


  五七——五四——五一(一九二四年五月四日)

  五月七日日本对中国提出的二十一条,是中国近年来爱国运动——民族主义运动的出发点。二十一条以前,中国所受的侵略侮辱也不止一次:——鸦片战争,五口通商,丧失关税管理权,允许外人的治外法权,割地抵押等等,早已变成外国的殖民地。何以独有日本的二十一条和侵占青岛便能引起这样的热烈的爱国运动呢?

  诚然不错,五四运动以前,从甲午、戊戌、庚子[1]以来,中国对于外国的侵略,也每次都有些反应。然而那种反应作用,最初只限于满洲朝廷(李鸿章等),——他想造军舰、造铁路,挽回他的国运;后来虽然引起更广泛的“士气”,——始终还不过限于士大夫之间(康梁[2]),这种对外反抗的运动。在满族[3]专制之下,对于平民群众却只有一条路:推覆满族统治,所以国民党的辛亥革命得以成功。当时国民党主观上虽然有三民主义,而客观上的成功却只在平民群众内的一种民族主义的感觉。在民众的主观上虽然只限于排满的狭义民族主义,而客观上这一排满的民族主义确有反抗列强的精神在内。因此,可见民国落入反动派袁世凯等北洋军阀之手后,革命的伏流不期然而然预备着更广泛、更伟大的民族运动,到了五四,这种革命的巨潮早已成熟,贸然的爆发起来。

  五四运动:第一,能综合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结果,合普通平民反抗帝国主义的本能感觉(义和团的精神)与第三阶级进步的民主要求为一;第二,能在初开始时便倾向于接近民众(五四及六三时的讲演运动),用耶各宾[4]式的革命手段为平民奋斗。这两点是以前时运动所没有的。梁启超等妄想以他们的“公车上书”来比拟,真可以说是脸皮厚到极点。五四运动的精神,正在于学生群众虽然仍是知识阶级,却已不以上书运动自限,而且他烧曹汝霖宅,打章宗祥,——破坏现在法制而制造“革命的法庭”,——确有几分革命的独裁制的意义。因此,表面上五四运动仍旧不过是排日的民族运动,而内容上却实现了民权主义的真原则(革命的独裁制)。五四运动的发展,摧残一切旧宗法的礼教,急转直下,以至于社会主义,自然决不限于民族主义了。

  帝国主义的侵略积渐而至五四运动的大反抗,仍旧是从外交而内政,中国群众运动第一次发露要求民权的革命方式,可是以世界的观点看来,中国平民的仇敌,不但在北京政府的“卖国贼”,甚至于不但在北洋军阀,而在列强的资产阶级。中国五四运动之后,社会主义运动的新潮,开滦、海员、安源、京汉的劳工运动也是自然的趋势。世界社会主义的革命运动,不但对于中国工人是当然的同盟军,就是对于全中国都是民族解放唯一的最好的友军。中国的仇敌是列强资产阶级,——而各国内劳工阶级的五一运动正是反抗这些资产阶级的国际运动。中国的解放如果没有世界无产阶级援助,无论如何不能达到的。中国平民的民族民权主义,没有国际的民主主义是决不能实现的。所以中国的民族主义根本上是国际主义。

  从五七到五四,从五四到五一,——中国的一星期已经尽情显露世界平民的革命阶段了。

  原载1924年5月4日《上海大学周刊》第1期

  署名:瞿秋白

  注释

  [1]甲午、戊戌、庚子,指1894年的中日甲午战争,1898年的戊戌变法,1900年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康梁,指康有为(1858—1927)、梁启超(1873—1929),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维新变法运动的领袖。

  [3]满族,指清朝统治者。

  [4]耶各宾,今译雅各宾。见本卷第222页注27。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