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梁启超 >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 上页 下页
十三 清代学者整理旧学之总成绩(一)(9)


  音韵学为清儒治经之副产物,然论者或谓其成绩为诸学之冠。我素来没有研究,完全外行,对于内容得失不敢下半句批评,只把这门学问的来历和经过说说,还怕会说错哩。

  清代的音韵学,从一个源头上分开两条支路发展,一是古韵学,一是切韵学。

  古韵学怎样来历呢?他们讨论的是那几桩问题呢?稍有常识的人,总应该知道现行的《佩文韵府》,把一切字分隶于一百零六个韵。上下平声合三十,上声二十九,去声三十,入声十七。《韵府》本于南宋的《礼部韵略》。《韵略》百零七部,比《韵府》多一部。《韵略》本于唐的《广韵》。《广韵》却是分为二百零六部,现在韵书最古而最完备的莫如《广韵》。所以研究此学都以《广韵》为出发点。为什么由二百零六变为一百零七?这是唐宋后音变的问题,古韵家懒得管它。《广韵》二百六部分得对不对?这是唐音的问题,古韵家也懒得管它。他们所讨论者,专在三代秦汉时候韵之分部如何。古书中如《易经》《诗经》《楚辞》《老子》等几乎全书都协韵,然而拿《广韵》和《韵略》比对起来,却什有九并不同韵。宋以来儒者,没有法子解释这缘故,只好说是“借叶”。本不同韵,勉强借来叶的。清儒以为漫无范围的乱借乱叶,岂不是等于无韵吗?所以他们反对此说,一定要找出古人用韵的规律来,换句话说,就是想编一部“古佩文韵府”。

  清代音韵学的鼻祖,共推顾亭林。他著有《音学五书》一《音论》,二《易音》,三《诗本音》,四《唐韵正》,五《古音表》,为生平得意之作,凡经三十年,五易其稿。自言:“据唐人以正宋人之失,据古经以正沈氏(约)、唐人之失,而三代以上之音,部分秩如,至赜而不可乱。”同时柴虎臣绍炳、毛稚黄先舒等皆治此学,有著述,而理解远不逮亭林。毛西河喜立异争名,专著书和亭林作对。书名《古今通韵》,凡十二卷。然而所说话毫无价值,没有人理他。亭林以后中兴此学者为江慎修,著《古韵标准》。慎修弟子戴东原著《声类表》《声韵考》。东原复传其弟子段茂堂、王石臞、孔巽轩。茂堂著《六书音韵表》,据以注《说文》;石臞、巽轩都各有撰述。石臞书近由上虞罗氏印行,巽轩书名曰《诗声类》。而段、王后辈有江晋三有诰著《音学三书》,亦颇多创获。要之,乾、嘉以后言古韵者虽多,而江、戴门下薪火相传,实为其中坚。

  他们最主要的工作是研究古韵分部。他们以为《广韵》二百六部乃唐以后声音繁变派衍出来的,古代没有那么复杂,所以要把它归并成若干部,以求合古人所用之韵。

  这种工作,不始于清儒。宋朝的郑庠是最先研究的,他把二百六部归并成六部。亭林拿它作研究基础,析为十部,慎修又析为十三部,茂堂又析为十七部,东原析为十八部,巽轩析为十九部,石臞析为二十一部,晋三也是二十一部,而和石臞又微不同,东原所谓“以渐加详”也。后人虽于诸家互有从违,然很少能出其范围。

  我想读者一定要发问:二百零六部规定为六部、十部……不太少吗?怎样归并法呢?勿惊!《广韵》的二百六部系兼包平、上、去、入四声的。四声虽有清浊高低舒促之别,韵总是一贯,所以拿平声可以代表上、去、入。《广韵》的平声也只有五十七部,将五十七归并为六或二十一,并非不可能之事。归并到怎样程度才能和古书所用的韵吻合?便是他们苦心研究的第一个问题。

  平声和上声去声是容易印合的,“东”“冻”“动”一读下去,当然知道是同部。唯有入声最啰唣,每每调不出来。《广韵》平声有五十七韵,入声只得三十四韵。对照起来,便有二十二韵,只有平上去而无入。到底这三十四个入声韵该如何分配?最足令讲古韵的人头痛,这是他们苦心研究的第二个问题,许多辨难都从此起。

  读以上所讲,大概可以知道他们问题焦点所在了。为力求明晰起见,将郑庠、顾炎武、江永、段玉裁四家所分类列出一张表。把这表说明之后,再说戴、孔、王诸家所以异同之故。

  郑、顾、江、段古韵分部比较表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表的说明

  一、将《广韵》五十七个平声韵挑出三十个当代表此三十个就是现行《佩文韵府》所采用,再将他分成六部,这是郑氏作始之功。

  二、把郑氏的第一部东冬江阳庚青蒸析为四部一、东冬钟江,二、阳唐,三、庚耕清青,四、蒸登是顾氏的发明。江、段无改。

  三、郑氏的第二部支微齐佳灰,顾、江无改。段氏把他析为三部一、之咍,二、脂齐皆灰,三、支佳,这是段氏的大发明,东原、石臞都拍案叫绝。“之”“脂”“支”,现在读起来毫无分别茂堂从古书中考出他分别甚明,但亦没有法子读成三种音,晚年以书问江晋三云:“足下能知其所以分为三乎?仆老耄,倘得闻而死,岂非大幸!”

  四、郑氏的第三部鱼虞歌麻,顾氏析为二,一、鱼虞模侯,二、歌麻。江氏因之,但把“侯”剔出归并“尤幽”部。段氏则既不以“侯”合“鱼虞模”,也不以合“尤幽”,完全令他独立,所以共析成三部。这部分的问题,以“侯”之分合为最主要。

  五、郑氏的第四部真文元寒删先,顾氏因之。江氏析为二,一、真谆臻文欣魂痕,二、元寒桓删山先仙。段氏复将江氏第一类析为二,变成三部,又将江氏第三类的“先”移入第一类的“真臻”。“真”和“文”之分,是段氏特点。

  六、郑氏的第五部萧宵尤豪。顾氏因之。江氏析为二,一、萧宵肴豪,二、尤侯幽。段氏因之,但将“侯”剔出另立部。“侯”和“尤”之分,是段氏特点。

  七、郑氏的第六部侵覃盐咸。顾氏因之。江氏析为二,一侵,二覃谈盐添咸衔严凡。段氏因之,但割“盐添”合于“侵”。

  以上为平声五十七部之分合变迁,比较的还容易了解。最麻烦的是入声分配问题,另加说明:

  八、郑氏六部,有入声者仅三。顾氏十部,有入声者四。江氏十三部,有入声者七。段氏十七部,有入声者八。这是将入声性质剖析逐渐精密的表征。

  九、顾氏入声的分配和郑氏几乎全相反。除郑第六部与顾第十部相同外,郑第一第四部有入声,顾无;郑第二第三第五部无入声,顾有。

  十、顾、江、段公认为无入声者五部:一、东冬钟江,二、阳唐,三、庚耕清青,四、蒸登,五、歌戈麻。江、段认为无入声者一部:萧宵肴豪。

  十一、入声中问题较少者,“缉合”以下九韵配“侵覃”以下九韵,“质栉”配“真臻”,“屑”配“先”。其余皆有问题。

  以上把四家异同之点大概说过。以下把余人改正的部分略说:

  一、戴东原之特点。戴虽为段之师,然其《声类表》实作于段氏《六书音韵表》之后,进一步研究。他最主要的发明:(一)将段氏的“脂”部再剖析,立“祭泰夬废”一部,此部有去声而无平上。(二)将“缉合”以下九韵另为一部,此部有入声而无上去。盖四声之分,本起六朝,古人无此。戴氏分部,不限平声,是其通识。其余入声之分配各部,亦颇有异同,不具述。

  二、孔巽轩之特点。巽轩对于段:析“东”“冬”为二,并“真文”为一,亦别出“缉合”等九韵为一部,共十八部。

  三、王石臞之特点。石臞工作,专在剖析入声。他别立“质”“月”“缉”“盍”四部,合诸段氏所分,共为二十一部。“质”“月”二部皆有去而无平上,“缉”“盍”二部则无平上而并无去。

  四、江晋三之特点。晋三亦分二十一部,但不与王氏同。其分“东”“冬”为二,同孔氏;“祭”部独立,同戴氏;入声则别立“叶”“缉”两部。晋三于戴、孔之书皆未见据段茂堂信上说。盖暗合,非蹈袭也。

  以上重要之古韵说略具。此后尚有庄葆琛之十九部,张皋文之二十部,乃至近人之二十三部、二十八部等,大抵衍江、戴、段、王之绪稍事补苴,不复述。至于各家所说谁是谁非,我完全外行,不敢参加讨论。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