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胡适 > 白话文学史 | 上页 下页
第十二章 八世纪的乐府新词(6)


  乐府到了李白,可算是集大成了。他的特别长处有三点。第一,乐府本来起于民间,而文人受了六朝浮华文体的余毒,往往不敢充分用民间的语言与风趣。李白认清了文学的趋势,

  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
  圣代复元古,垂衣贵清真。

  他是有意用“清真”来救“绮丽”之弊的,所以他大胆地运用民间的语言,容纳民歌的风格,很少雕饰,最近自然。第二,别人作乐府歌辞,往往先存了求功名科第的念头;李白却始终是一匹不受羁勒的骏马,奔放自由,

  人生在世不称意,
  明朝散发弄扁舟。

  有这种精神,故能充分发挥诗体解放的趋势,为后人开不少生路。第三,开元天宝的诗人作乐府,往往勉强作壮语,说大话;仔细分析起来,其实很单调,很少个性的表现。李白的乐府有时是酒后放歌,有时是离筵别曲,有时是发议论,有时是颂赞山水,有时上天下地作神仙语,有时描摹小儿女情态,体贴入微,这种多方面的尝试便使乐府歌辞的势力侵入诗的种种方面。两汉以来无数民歌的解放的作用与影响,到此才算大成功。

  然而李白究竟是一个山林隐士。他是个出世之士,贺知章所谓“天上谪仙人”。这是我们读李白诗的人不可忘记的。他的高傲,他的狂放,他的飘逸的想像,他的游山玩水,他的隐居修道,他的迷信符箓,处处都表示他的出世的态度。在他的应酬赠答的诗里,有时候他也会说,

  苟无济代心,独善亦何益?【“代”即“世”,唐人避李世民的讳,故用“代”字】

  有时他竟说:

  余亦草间人,颇怀拯物情。

  但他始终是个世外的道士:

  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五岳寻山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早服还丹无世情,琴心三叠道初成。遥见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

  这才是真正的李白。这种态度与人间生活相距太远了。所以我们读他的诗,总觉得他好像在天空中遨游自得,与我们不发生交涉。他尽管说他有“济世”“拯物”的心肠;我们总觉得酒肆高歌,五岳寻山是他的本分生涯;“济世”“拯物”未免污染了他的芙蓉绿玉杖。乐府歌辞本来从民间来,本来是歌唱民间生活的;到了李白手里,竟飞上天去了。虽然

  咳唾落九天,随风生珠玉。

  然而我们凡夫俗子终不免自惭形秽,终觉得他歌唱的不是我们的歌唱。他在云雾里嘲笑那瘦诗人杜甫,然而我们终觉得杜甫能了解我们,我们也能了解杜甫。杜甫是我们的诗人,而李白则终于是“天上谪仙人”而已。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