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陈潭秋 > 陈潭秋文集 | 上页 下页
国民党的分析


  国民党的分析(1)

  (一九二四年十二月二十七日)

  一、国民党的前身

  国民党成立于一九一二年八月,其组成分子为统一共和党[1]、国民共进会[2]、共和实进会[3]、国民公党[4]及同盟会[5]。同盟会实为国民党的骨干。

  同盟会成立于一九〇五年(东京),其组成分子为兴中会[6]、华兴会[7]及光复会[8],此三会各有其特点,而其合并为同盟会,则又因其有一共同的目标。试略述之:(1)兴中会为孙中山[9]等所组织。孙为广东人,最先感受到列强之侵略,同时感觉满清政府[10]之不振,遂有排满思想,此即为孙氏倡民族主义之动机。广州与西方通商最早,广州商民及南洋华侨逐渐形成商业的资产阶级,而有取得政权的要求,是为孙氏倡民权主义之动力。孙氏自身遍游西方各国,为社会主义思潮所鼓荡,是为孙氏倡民生主义之发端。孙氏三民主义在兴中会已植其基。(2)华兴会为黄兴、宋教仁等所组织。黄、宋系湘人,湘省在洪杨变乱[11]中为南北冲要地,屡经战乱,反清保清的观念,在湘省人民均有较深刻的印象。黄、宋排满的思想,即是沿袭反清的印象而发生的。清末失政[12],国困民穷,易使人发生刷新政治的思想,所以华兴会之成立,亦含有政治改革之元素。他们个人地位之降落,非革命不足振拔,亦引起他们的革命思想。(3)光复会为章太炎[13]、徐锡麟[14]等所组成。章等专攻汉学,承继明末遗老之光复思想,而有光复会之组织。所以这纯粹是复仇——反清复明——思想之组合体。

  三个团体虽各有特点,而“排满”为其共同之目标,故三会有联合之可能。“排满”是当时清政府所不容的,三派分子皆因受压迫而东渡,而同盟会之组织遂以产生。而三民主义,亦正式定为同盟会之纲领。

  自辛亥革命后,孙中山知革命工作还未完成。然华兴、光复两派,以为目的已达,可以终止革命工作,遂与北洋派[15]妥协,而谋夺取一部分政权,将同盟会改为公开的政党组织。未几与统一共和党等四团体合并而成国民党。

  二、国民党改组以前的经过——自一九一二年至一九二四年

  国民党成立后,一般非革命分子想藉议会政策[16]掌握政权,故在一九一三年国民党在议会中占绝对多数,因是引起袁世凯[17]之妒忌,遂联合统一、民主、共和三党而成立进步党,与之对抗,并极力破坏国民党,使之内部分裂(如刘揆一[18]之叛党)。国民党受种种压迫摧残,各省民党督军均被裁撤,同时宋案[19]发生,遂有癸丑湖口之役——二次革命[20]。彼时孙中山号召党徒组织中华革命党,而黄兴仍持妥协态度,主张静候时机。黄兴死后,黄之部下多依附于岑春煊[21]而成为政学系[22]。中华革命党因政策错误,以十余年之努力未得任何效果。欧战[23]后,国内劳动运动[24]兴起,孙中山受到革命新势力的影响,遂有改组之动机,他们于一九二三年发表宣言和党纲,至一九二四年一月始召集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实行改组[25]。

  三、国民党历年来之教训

  国民党最初取用议会政策,滥收党员,竞争选举,而于党的根本问题——组织和训练——毫不加以注意。故在议会中虽能占得绝对多数,而一经压迫便全面解体。这是第一次的错误。

  国民党鉴于议会政策之失败,遂改用军事行动,想藉武力打倒敌人。国民党本身并无可靠的军队,故其军事行动,不过是收买退伍军人,勾结各地土匪以图暴动,争夺地盘。而对于党的主要工作——组织和宣传——仍未尽丝毫力量。党的内部完全是一盘散沙。而其所高举的三民主义,不但民众毫不了解,即使党员自身也多不明其真谛。当国民党努力军事行动的时候,其饷械之供给与各方之勾结,均以陈其美[26]一人为主干。迨陈氏被刺,国民党之军事行动,自不能不因此而失其活动。这是第二次的错误。

  军事行动这条路走不通,于是改换途径,联美联日,想藉帝国主义者帮助,以殄灭敌人。帝国主义者是决不愿中国资产阶级兴起的,当然不会给以援助,所以国民党联外的政策,又归失败。这是第三次的错误。

  国民党至此时仍未知从党的基础上用功夫,汲汲想夺取政权,于是又走上了第四条错误——与军阀妥协,利用甲派军阀以倒乙派军阀。此时党内握有兵权的党员,也多是与军阀的行径一样,以致中国的政局,最终只能成为军阀嬗递的局面,这是第四次的错误。

  四、国民党改组和党内现在的派别

  国民党自全国代表大会改组,将三民主义加以切实的解释,重定了党的意义。自改组后,全国各地党部均注重民众的宣传和组织,党的内部也较以前紧密得多,民众对于党也渐能了解和同情。这可以说是国民党有了新生命了。但因党员的阶级性不同,党内形成左、中、右三派[27]。

  国民党本是各阶级联合组成的政党,因各阶级的经济背景不同,故其阶级性也必然不同,所以党内分出派别,是必然的现象。这并不是各阶级主观上故意分出来的。现在根据各阶级的经济背景,确定其阶级性,再依其阶级性分析其派别如下:(1)左派——代表工人、手工业者、农民、小商人。他们是被剥削的阶级,其经济地位是最低级的,其阶级最富于革命性。这一派党员,大半是改组后加入的,完全接受党的宣言和政纲,竭力做党的切实工作,反对军事行动,反对帝国主义及一切军阀,主张用民众的力量以实现国民革命,不与任何反动势力妥协。(2)中派——代表知识阶级、工商业家和一部分小资产阶级。其经济地位不固定,其阶级性因之也是动摇的,所以最富于妥协性。这一派多系旧党员,多系旧党员中所谓元老派(大半是知识阶级),人数较右派少。他们也能看清革命的正当途径,他们也觉察了以前的错误,但终因其无固定的阶级性,又因实力太差,所以不得不屈服于右派包围之下,时与反动势力妥协。(3)右派——代表与帝国主义有关系之大商人(如华侨等)、地主、军人、政客及洋行买办[28]等。其经济地位虽不免有时被剥削,但同时他们是居于剥削者的地位,其阶级最富于反革命性。这一派党员,多系旧党员中所谓太子派。他们大半直接或间接依附于帝国主义者及封建的军阀以图存。他们忘不了军事行动,利用军阀打倒军阀,与帝国主义者妥协等传统的政策,他们是常利用恶势力,故意做出反革命的行动来。

  【注】

  [1]统一共和党:民国初年的政党。一九一二年四月由谷钟秀、吴景濂等联合部分立宪分子和同盟会会员组成。提出“厘定行政区域,以期中央统一;厘定税制,以期负担公平;发展国民工商业,采用保护贸易政策”等政纲。同年八月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时并入国民党。

  [2]国民共进会:民国初年的资产阶级政治团体。一九一二年在上海成立。由伍廷芳任会长、王宠惠任副会长。主要成员有陈景涛、徐廉、许世美、林志钧等。以“完成健全共和政体”为宗旨,反对袁世凯的独裁专政。同年八月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时并入国民党。

  [3]共和实进会:民国初年的政党。一九一二年二月在北京成立。发起人晏起。一度拥护孙中山建都南京的主张,后倒向袁世凯。同年八月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时并入国民党。几日之后重新独立,再次倒向袁世凯。

  [4]国民公党:民国初年的政党。一九一二年一月在上海成立。部分成员为同盟会中的上层知识分子,部分为清朝遗留的官僚政客。标榜实行英美式的民主制度。以“组织健全政党,巩固民国基础,增进国和民福”为政纲。推岑春煊、伍廷芳为名誉总理。主要人物有温宗尧、王人文等。是年八月与同盟会合并成立国民党。

  [5]同盟会即中国同盟会,中国资产阶级的革命政党。一九〇五年八月二十日在日本东京成立,主要由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团体成员组成。孙中山为总理。以“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为政纲。随后此十六字纲领由孙中山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积极与保皇派论战,举行武装起义。一九一一年十月辛亥革命爆发。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组织逐渐涣散。一九一二年八月宋教仁在北京联合其他党,将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

  [6]兴中会:中国最早的资产阶级革命团体。一八九四年十一月由孙中山在檀香山创立。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为宗旨。曾策划广州、惠州起义。一九〇五年与华兴会、光复会联合成立中国同盟会。

  [7]华兴会:清末资产阶级革命团体。一九〇四年二月十五日在长沙成立。黄兴为会长。以“驱除鞑虏,复兴中华”为政纲。策划长沙起义失败。一九〇五年与兴中会、光复会等组成中国同盟会。

  [8]光复会:清末资产阶级革命团体。一九〇四年十月在上海成立。会长蔡元培。主要领导人有徐锡麟、陶成章。誓词是:“恢复汉族,还我河山,以身许国,功成身退。”一九〇五年与兴中会、华兴会联合成立中国同盟会。

  [9]孙中山(一八六六——一九二五):广东香山(今中山)人,伟大的民主革命家。一八九四年组织兴中会。一九〇五年联合华兴会、光复会组成中国同盟会,被推为总理,倡“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武昌起义后,一九一二年一月一日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一九一三年因袁世凯派人刺杀宋教仁,主张讨袁,发动“二次革命”,不久失败。一九一四年另组中华革命党。先后进行护国运动和护法战争。接受苏俄和中国共产党的援助,改组国民党。一九二四年一月在广州召开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确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重新解释三民主义,使之成为新三民主义,把中国国民党改组成为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同盟。创办黄埔军校。一九二五年三月十二日逝世。

  [10]满清政府:一六一六年女真(后改为满族)首领努尔哈赤称汗,建立“大金”政权。一六三六年皇太极改国号为清,定女真族为满洲。一六四四年清军入关,开始统一全国。一八四〇年鸦片战争爆发后,满清政府逐渐丧失主权,成为“洋人的朝廷”。一九一二年二月十三日溥仪皇帝退位,结束其封建统治。

  [11]洪杨变乱:即洪秀全、杨秀清发动的太平天国革命运动。

  [12]清末失政:指一八四〇年鸦片战争之后,英、法、美等帝国主义相继侵入中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中国主权大部分丧失,清廷也就成了“洋人的朝廷”。

  [13]章太炎(一八六九——一九三六):即章炳麟。浙江余杭人,民主革命家。发表《驳康有为论革命书》,成为近代资产阶级革命的重要理论宣传文章。曾任《民报》主编。

  [14]徐锡麟(一八七三——一九〇七):浙江山阴(今绍兴)人,近代民主革命烈士。一九〇四年参加光复会。一九〇七年与秋瑾准备在皖、浙两省同时起义,后被捕就义。

  [15]北洋派:即北洋军阀。

  [16]议会政策:在资产阶级民主国家中,政党参政手段主要依靠在议会议员选举中取胜而组阁,从而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宋教仁等就是想通过议会政策来推行国民党的主张。

  [17]袁世凯(一八五九——一九一六):河南项城人,北洋军阀的头子。一九一一年辛亥革命推翻清朝以后,他依靠反革命的武力和帝国主义的支持,又利用当时领导革命的资产阶级的软弱妥协,篡夺了总统的职位,组织了代表大地主大买办阶级的第一个北洋军阀政府。一九一五年他要做皇帝,因为想取得日本帝国主义的支持,就承认了日本的旨在独占全中国的二十一条要求。同年十二月,在云南发生了反对袁世凯称帝的起义,随即在许多省得到响应。一九一六年三月,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同年六月死于北京。

  [18]刘揆一(一八七八——一九五〇):湖南湘潭人。一九〇四年与黄兴、马福益共同制订长沙起义计划。一九〇七年加入同盟会。武昌起义爆发后回国到汉口前线任督战员。一九一二年脱离同盟会。

  [19]宋案:即一九一三年宋教仁被刺事件。

  [20]二次革命:宋案发生后,全国掀起讨袁高潮,一九一三年七月十三日,李烈钧在江西湖口宣布独立,发布《讨袁檄文》,接着江苏、广东、安徽、福建、湖南、四川等相继宣告独立,但不到两个月,相继失败。孙中山当时认为,这是继辛亥革命的一次重要革命行动,故称“二次革命”。

  [21]岑春煊(一八六一——一九三三):广西西林人,清末为北洋军阀政府官员。“二次革命”时参加倒袁活动。

  [22]政学系: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团体。由欧事讨论会、政学会演变而来,一九一六年在旧国会中成为一个派系。以反对孙中山、投机政治为职业。首脑人物有张耀增、谷钟秀等。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以后,部分成员与蒋介石勾结,帮助蒋介石建立反革命政权,成为国民党反动派之一,称“新政系”。

  [23]欧战:即一九一四——一九一八年进行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因发生在欧洲,故称欧战。

  [24]劳动运动或劳工运动:即工人运动。在俄国革命的影响下,中国工人阶级逐渐觉悟起来,不断举行各种形式的反对资本家的罢工运动。

  [25]国民党改组:一九一九年十月孙中山将中华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后,其组织仍然涣散,政治纲领落后。一九二三年,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中国共产党帮助孙中山改组国民党,改组后的国民党成为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联合阵线。

  [26]陈其美(一八七八——一九一六):浙江吴兴人。早年参加同盟会,曾在浙江一带策动反清革命运动,同时在上海加入青帮,为大头目。辛亥革命后任沪军都督。一九一二年初,指使蒋介石刺杀光复会著名领袖陶成章。

  [27]国民党左、中、右三派:指改组后的国民党的阶级构成。左派是工人、农民,革命性最强的阶级。中派是动摇不定的民族资产阶级。右派是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代表。

  [28]洋行买办: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出现的统治阶层的一部分。他们以学习西方“洋务”为起点,逐渐办起一些工厂、矿山、铁路、学堂。他们以办“洋务”而闻名,又称洋务派。

  (1)这是陈潭秋在国共合作后对国民党作的深刻的分析。文章主要从国民党的前身及其四个致命错误的介绍,进而剖析改组后的国民党各派的阶级性及其革命性。本文发表于《中国青年》第五十九期(一九二四年十二月二十七日)。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