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罗宾·科克 > 黑匣 | 上页 下页
六七


  “我们都受到监视。菲力普斯,让我告诉你一些原委。这项研究的结果将会改变整个社会结构。我并不故弄玄虚。刚起手的时候仅仅是个小型计划,但是我们取得了一些初步成果,并且申报了专利。许多大计算机公司闻讯后接踵而至,纷纷向我们提供研究经费和帮助。他们不在乎我们从事研究的方法,只需要我们出成果。他们互相倾轧、竞相笼络我们。但是,不可避免的事情终于发生。我们研究的第四代计算机的最大用户就是国防部,它使得整个武器概念发生革命化的转变。我们在全息摄影分子存储系统中装上一台小型人工智能设备,首次设计研制出真正的智能型制导系统。现在,军队里有了原型的‘智能导弹’,它是继原子弹发明之后在防卫方面的最大突破。现在政府对于我们的开发计划的初衷反倒不如那些计算机公司感兴趣了。事到如今,不管我们愿意不愿意,他们已经把我们置于迄今为止最高一级的安全措施之中,这种绝密措施甚至超过当年研制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就连总统本人也不能随便进入这个地方。所以说我们都受到监视。那帮人都是些偏执狂,成天担心俄国佬会来轰炸。昨天夜里他们说你疯了,变成危险分子。但是我能控制他们,——在一定程度上——主要取决于你自己。你必须做出抉择。”

  “哪种抉择?”马丁已经精疲力竭。

  “你要决定是否与这项计划共命运。我知道,这样做对于你太突然了。我承认我原来不准备把我们如何取得突破的过程告诉你。既然你所了解的内情足以使你丢掉性命,也就没有必要对你保留。你听着,马丁,我也明白,未经受试验者本人同意的活体试验,尤其当接受试验的人必须付出死亡的代价,这种试验技术是违反传统医学道德观念的。但是我相信,试验的结果足以证明方法的正当。有十七名女青年胡里胡涂地献出了生命,千真万确。但是她们的牺牲换取的是社会的进步,是为了保障美国将来防卫能力的优势地位。对于接受试验者本人,这是无可补偿的牺牲。从两亿美国人的观点出发,这种牺牲就微不足道了。试想每年有多少妇女糟蹋掉她们的身体?又有多少人在公路上自寻短见?这些不幸还有个完吗?十七位女性在这里为社会做出奉献,她们受到同情,得到很好的照顾,没有经受痛苦。相反,她们体验到极乐。”

  “我不能接受这种说法。你为什么不叫他们把我杀死?”菲力普斯困倦地说,“那样你就不必为我的决定伤脑筋了。”

  “我喜欢你,菲力普斯。我们合作共事了四年。你是聪明人,对发展人工智能做出了巨大贡献,还能继续做出巨大贡献。我们获得的成就在医学上的应用,尤其在放射学方面的应用正是给整个计划打了掩护。我们需要你,菲力普斯,这并不是说离开你我们就干不成。我们当中没有哪一个是必不可少的,但是我们需要你。”

  “你们不必需要我。”

  “我不打算同你争论。事实上我们的确需要你。让我再强调另外一点:从此以后不再需要其它的活人接受试验。实际上这项计划的生物研究方面很快就将结束。我们取得了所需的资料。现在到了用电子设备把收集到的信息数据整理完善的阶段,活人试验已告终止。”

  “有多少研究人员参与这项计划?”

  “这也是本计划的独特之处。”迈克尔斯不无骄傲地说,“与计划草案规定的规模相比,人员数目极少。我们有一套由生理学家组成的班子,一套由计算机专家组成的班子,还有一些专业护理人员。”

  “不包括医师?”

  “不包括医师。”迈克尔斯微笑道,“等一等,那样说也不完全正确,其中有一位神经生物学家便是医学博士兼哲学博士。”

  四目相对,默默无言。

  “还有一件事要告诉你,这种新的计算机技术将由你率先应用到医学上,取得新的医学进展,你的成就和功绩是无可争议的,也是当之无愧的。”

  “不是贿赂我吧?”

  “不。这是事实。不过那将使你成为美国医学界最负盛名的研究专家。你将使整个放射学领域实现程序化,计算机系统将以百分之百的效率在诊断工作上大行其道。这对于人类的福祉可谓不浅啊!你曾经亲口对我说过,即使是高明的放射专家,他们的诊断准确率也不过百分之七十五左右。最后还有一点……”

  迈克尔斯注视着地面,挪了挪脚掌,迟疑地说,“我刚才说过,我只能在某种程度上控制那些特工人员。如果他们认定某人是妨碍安全的危险分子,那么连我都插不进手了。不幸的是丹妮丝·桑格也卷了进来。她不清楚研究计划的具体内容,但是仅凭她知道的一些情况也足以危及整个项目的实施。换言之,倘若你不愿与我们合作,那么他们会把你,而且还会把丹妮丝从地球上消灭。到那时我就爱莫能助了。”

  听到对丹妮丝的威胁,菲力普斯又一次受到精神上的凌辱,痛苦和愤恨如澎湃的浪潮在心底激荡。强压住喷薄欲发的怒火,他感到极度衰竭,每一根神经都像绷紧的琴弦。他强迫自己冷静,恢复清醒的意识。面对这项计划背后的权势,自己显得那么渺小无力。他可以豁出性命,但是绝不能牺牲丹妮丝。他因回天乏术而沮丧;他感到窒息,好像有一条毛毯紧紧裹住了他。

  迈克尔斯的手搭在他的肩上:“怎么样,马丁?该说的我都说了,就等你的了。”

  “我想我别无选择。”马丁缓缓地说。

  “不,你还可以选择。当然选择的余地很小。非常明显,你和丹妮丝都将生活在严密的监视之中,不会让你得到机会向国会或报界披露真相的。为防止发生任何不测的事件,我们有一整套应急措施。你的选择要么是丹妮丝和你都活着,要么是无谓的送掉性命,而且是立即——恕我直言。如果你选择了我所希望的决定,那么会有人告诉丹妮丝,我们的研究计划是为国防部服务的,而你不知内情,所以被误认为是影响安全的危险分子。他们将要求她宣誓严格保密。事情到此就算了结了。你的责任就是不要让她知道有关生物学研究的具体内容。”

  菲力普斯深深地叹了口气,目光从排列着的玻璃圆筒移开:“丹妮丝在哪里?”

  迈克尔斯笑了笑说:“跟我来。”

  两人通过双重穹形门,循原路返回,经过环形剧场,沿走廊走过一个弯角,来到医学院行政办公室旧址。

  “马丁!”丹妮丝大放悲声。她猛地从一只折椅里跳起,挣脱两旁看守的特工扑向菲力普斯,张开手臂把他紧紧抱住,热泪顺着她的面颊滚滚而下。“出什么事了?”她呜咽着问道。

  马丁激动得语塞声噎。他终于重新见到丹妮丝,悲喜交集,压抑已久的情感如同开了闸门的洪水,一泻无遗。她活着,好端端地活着!他有什么权利决定她枉自送死呢?

  “联邦调查局的人千方百计想让我相信,你变成了一个危险的卖国贼。”丹妮丝抽泣着诉说,“我压根儿不相信。现在我要你告诉我,这不是真的。告诉我,这是一场噩梦。”

  菲力普斯难过地闭上眼睛,久久没有睁开。他慢慢地,谨慎地斟酌着字眼。因为他知道,丹妮丝的生命捏在他的手里。他们可以束缚他一时,但是他迟早要找到摆脱桎梏的出路。“是的,”菲力普斯对她说,“这不过是一场噩梦,完全是可怕的误会。不过,现在一切都过去了。”

  马丁捧起丹妮丝的面颊,在她的唇上忘情地亲吻,她也热烈地亲吻他。对马丁的一往情深终究没有使她失望。她深信依靠这样一个堂堂正正的男子汉,就得到了安全。马丁久久地把脸埋在她的秀发当中。如果个人的生命是宝贵的,那么她的生命何尝不是如此。对他来说,丹妮丝的生命弥足珍重。

  “一切都终于过去了。”她重复说。

  菲力普斯从丹妮丝的肩膀上面,瞟了迈克尔斯一眼。计算机专家表示赞许地点了点头。马丁心里却很清楚,事情绝不会就此善罢罢休。

  第十四章

  纽约时报

  震惊科技界的最新消息

  科学家在瑞典寻求政治避难

  斯德哥尔摩(美联社)——马丁·菲力普斯博士,一位因其卓越的研究成果而于最近跻身国际知名人士行列的内科医师,昨日下午在瑞典神秘失踪。这位神经放射学专家原定于当天下午一时在著名的卡罗林斯卡学院作学术报告,济济一堂的听众因此未能一睹风采。偕同这位著名科学家的是他新婚四个月的夫人丹妮丝·桑格医师,亦同时失踪。

  据初步推测,该夫妇此举系避人耳目。菲力普斯博士自六个月前开始发表一系列惊人的医学发现和成果以来,业已成为各方新闻采访报导的焦点。然而此种推测后来又被推翻。据悉该夫妇受某秘密机构监护,其程度之严密令人咋舌,而他们的隐姓埋名显然有赖瑞典当局合作。

  经向国务院咨询,有关人士对此消息噤若寒蝉。据了解,此事涉及美国政府多级机构,显然超越事件本身范围,公众对此疑窦丛生。已趋巅峰的国际舆论由于昨夜瑞典当局宣布的如下事先准备的声明而益呈一触即发之势:

  马丁·菲力普斯博士申请在瑞典避难一事业已批准,他偕同他的夫人已被置于政治隔离之中。二十四小时内将向国际社会公开一份由菲力普斯博士签署的文件,披露一桩以医学实验为幌子,肆无忌惮地践踏人权的犯罪行为。迄今为止,马丁·菲力普斯博士受到包括美国政府在内的既得利益集团的胁迫,无缘发表自己的观点。该文件公布之后,菲力普斯博士将在瑞典电视台的主持下,通过电视节目举行一次记者招待会。

  所谓“肆无忌惮地践踏人权”一说包括哪些具体内容尚不得而知。虽然如此,围绕菲力普斯博士突然消失而引起的一系列怪现象已经引起各界的严重关切。菲力普斯的专长涉及计算机系统解释医学X光显像,似乎难与医学道德相联系。然而,鉴于菲力普斯博士的声誉(据多数深孚众望的研究人员推测,本届诺贝尔医学奖得主,非他莫属),无疑将成为众所瞩目的新闻人物。人们对事态的发展将拭目以待。显然上述事件已极大伤害菲力普斯博士心目中的道德观念,迫使他毅然决然置功名前途于不顾,迈出严肃而富有戏剧性的一步。此举表明,医学界绝非具有免疫功能的净土,它存在自己的水门事件。

  (全书完)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