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王阳明 > 传习录 | 上页 下页
陆澄录(1)


  一

  陆澄问:“主一之功,如读书则一心在读书上,接客则一心在接客上,可以为主一乎?”

  先生曰:“好色则一心在好色上,好货则一心在好货上,可以为主一乎?是所谓逐物,非主一也。主一是专主一个天理”。

  二

  问立志。

  先生曰:“只念念要存天理,即是立志。能不忘乎此,久则自然心中凝聚,犹道家所谓结圣胎也。此天理之念常存,驯至于美大圣神,亦只从此一念存养扩充去耳”。

  三

  日间工夫,觉纷扰,则静坐;觉懒看书,则且看书。是亦因病而药。

  四

  处朋友,务相下则得益,相上则损。

  五

  孟源有自是好名之病。先生屡责之。一日,警责方已,一友自陈日来工夫请正。源从傍曰:“此方是寻着源旧时家当”。

  先生曰“尔病又发”。源色变。议拟欲有所辨。

  先生曰:“尔病又发”。因喻之曰:“此是汝一生大病根。譬如方丈地内,种此一大树,雨露之滋,土脉之力,只滋养得这个大根。四傍纵要种些嘉谷,上面被此树叶遮覆,下面被此树根盘结,如何生长得成?须用伐去此树,纤根勿留,方可种植嘉种。不然,任汝耕耘培壅,只是滋养得此根”。

  六

  问:“后世著述之多,恐亦有乱正学”。

  先生曰:“人心天理浑然,圣贤笔之书,如写真传神,不过示人以形状大略,使之因此而讨求其真耳。其精神意气,言笑动止,固有所不能传也。后世著述,是又将圣人所画摹仿誊写,而妄自分析加增以逞其技。其失真愈远矣”。

  七

  问:“圣人应变不穷,莫亦是预先讲求否?”

  先生曰:“如何讲求得许多?圣人之心如明镜,只是一个明,则随感而应,无物不照,。未有已往之形尚在,未照之形先具者。若后世所讲,却是如此,是以与圣人之学大背。周公制礼作乐,以文天下,皆圣人所能为,尧舜何不尽为之,而待于周公?孔子删述六经,以诏万世,亦圣人所能为,周公何不先为之,而有待于孔子?是知圣人遇此时,方有此事。只怕镜不明,不怕物来不能照。讲求事变,亦是照时事。然学者却须先有个明的功夫。学者惟患此心之未能明,不患事变之不能尽”。

  曰:“然则所谓‘冲漠无朕,而万象森然已具’者,其言何如?”

  曰:“是说本自好,只不善看,亦便有病痛”。

  八

  “义理无定在,无穷尽。吾与子言,不可以少有所得,而遂谓止此也,再言之十年,二十年,五十年,未有止也”。

  他日又曰:“圣如尧、舜,然尧、舜之上善无尽;恶如桀、纣,然桀、纣之下恶无尽。使桀、纣未死,恶宁止此乎?使善有尽时,文王何以望道而未之见?”

  九

  问:“静时亦觉意思好,才遇事,便不同,如何?”

  先生曰:“是徒知养静,而不用克已工夫也,如此临事便要倾倒。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十

  问上达工夫。

  先生曰:“后儒教人,才涉精微,便谓上达,未当学,且说下学。是分下学、上达为二也。夫目可得见,耳可得闻,口可得言,心可得思者,皆下学也;目不可得见,耳不可得闻,口不可得言,心不可得思者,上达也。如木之栽培灌溉,是下学也;至于日夜之所息,条达畅茂,乃是上达。人安能预其力哉?故凡可用功、可告语者,皆下学,上达只在下学里。凡圣人所说,虽极精微,俱是下学。学者只从下学里用功,自然上达去。不必别寻个上达的工夫”。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