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王国维 > 今本竹书纪年疏证 | 上页 下页
显王


  显王【《史记·周本纪》:“烈王崩,弟扁立,是为显王。”】

  元年癸丑。【《史记·六国表》显王元年。集解:“徐广曰:癸丑。”】

  郑城邢丘。【原注:自此韩改称曰郑。《水经·河水注》引《纪年》:“梁惠成王三年,郑城邢丘。”】

  秦子向命为蓝君。【《水经·渭水注》引《纪年》:“梁惠成王三年,秦子向命为蓝君。”】

  二年,河水赤于龙门三日。【《水经·河水注》引《纪年》:“梁惠成王四年,河水赤于龙门三日。”】

  三年,公子景贾帅师伐郑,韩明战于韩,我师败逋。【《水经·济水注》引《纪年》:“惠成王五年,公子景贾帅师伐郑,韩明战于阳,我师败逋。”】

  四年夏四月甲寅,徙邦于大梁。【《水经·渠水注》引《纪年》:“梁惠成王六年四月甲寅,徙都于大梁。”《汉书·高帝纪》注引亦作“六年”。《史记·魏世家》集解、《孟子》正义引皆作“九年”。】

  王发逢忌之薮以赐民。【《汉书·地理志》注臣瓒引《纪年》:“梁惠王发逢忌之薮以赐民。”《左·哀十四年》疏引“发”作“废”。】

  于越寺区弟思弑其君莽安,次无颛立。【《史记·越王句践世家》索隐引《纪年》:【案:“引纪年”三字原脱。】“无余之十二年,寺区弟思弑其君莽安,次无颛立。”】

  五年,雨碧于郢。【《御览》八百九、《广韵》二十二皆引《纪年》:“惠成王七年,雨碧于郢。”】

  地忽长十丈有余,高尺半。【《御览》八百八十引《纪年》:“梁惠成王七年,地忽长十丈有余,高尺半。”】

  六年,我师伐邯郸,取列人;我师伐邯郸,取肥。【《水经·浊漳水注》引《纪年》:“梁惠成王八年,惠成王伐邯郸,取列人;伐邯郸,取肥。”】

  雨黍于齐。【《御览》八百七十七引《史纪》:“梁惠成王八年,雨黍于齐。”】

  七年,我与邯郸赵楡次、阳邑。【《水经·洞涡水注》引《纪年》:“梁惠成王九年,与邯郸楡次、阳邑。”】

  王会郑釐侯于巫沙。【《水经·济水注》引《纪年》:“梁惠成王九年,王会郑釐侯于巫沙。”】

  八年,入河水于圃田,又为大沟而引圃水。【《水经·渠水注》引《纪年》:“惠成王十年,入河水于甫田,又为大沟而引甫水。”】

  瑕阳人自秦导岷山靑衣水来归。【《水经·靑衣水注》引《纪年》:“梁惠成王十年,瑕阳人自秦道岷山靑衣水来归。”】

  九年,秦师伐郑,次于怀,城殷。【《水经·沁水注》引《纪年》:“秦师伐郑,次于怀,城殷。”不云何年。】

  十年,楚师出河水以水长垣之外。【《水经·河水注》引《纪年》:“梁惠成王十二年,楚师出河水以水长垣之外。”】

  龙贾帅师築长城于西边。【《水经·济水注》引《纪年》:“梁惠成王十二年,龙贾帅师築长城于西边。”】

  郑取屯留、尚子。【《水经·浊漳水注》、《御览》一百六十三引《纪年》:“梁惠成王十二年,郑取屯留、尚子、涅。”】

  十一年,郑釐侯使许息来致地:平丘、戸牖、首垣诸邑及郑驰地。我取枳道,与郑鹿。【《水经·河水注》引《纪年》:“梁惠成王十一年,郑釐侯使许息来致地:平丘、戸牖、首垣诸邑及郑驰道。我取轵道,与郑鹿。”此误为显王十一年事。】

  王及郑釐侯盟于巫沙,以释它阳之围,归釐于郑。【《水经·济水注》引《纪年》:“梁惠成王十三年,王及郑釐侯盟于巫沙,以释宅阳之围,归釐于郑。”】

  十二年,鲁恭侯、宋桓侯、卫成侯、郑釐侯来朝。【《史记·魏世家》索隐引《纪年》:“梁惠成王十四年,鲁恭侯、宋桓侯、卫成侯、郑釐侯来朝。”】

  于越子无颛卒,是为菼蠋卯,次无疆立。【《史记·越王句践世家》索隐引《纪年》:“无颛八年薨,是为菼蠋卯。”】

  十三年,邯郸成侯会燕成侯于安邑。【《史记·六国表》集解引《纪年》:“惠王十五年,邯郸成侯会燕成侯于安邑。”】

  十四年,秦公孙壮伐郑,围焦城,不克。【《水经·渠水注》引《纪年》:“梁惠成王十六年,秦公孙壮伐郑,围焦城,不克。”】

  秦公孙壮帅师城上枳、安陵、山民。【《水经·渠水注》引《纪年》:“梁惠成王十六年,秦公孙壮帅师城上枳、安陵、山氏。”】

  邯郸伐卫,取漆富丘,城之。【《水经·济水注》引《纪年》:“梁惠成王十六年,邯郸伐卫,取漆富丘,城之。”】

  齐师及燕战于泃水,齐师遁。【《水经·鲍丘水注》引《纪年》:“梁惠成王十六年,齐师及燕战于泃水,齐师遁。”】

  十五年,齐田期伐我东鄙,战于桂阳,我师败逋。【《水经·济水注》引《纪年》:“梁惠成王十七年,齐田期伐我东鄙,战于桂阳,我师败逋。”】

  东周与郑高都。【《水经·伊水注》引《纪年》:“梁惠成王十七年,东周与郑高都、利。”】

  郑釐侯来朝中阳。【《水经·渠水注》引《纪年》:“梁惠成王十七年,郑釐侯来朝中阳。”】

  宋景鼓、卫公孙仓会师,围我襄陵。【《水经·淮水注》引《纪年》“梁惠成王十七年,宋景㪨、卫公孙仓会齐师,围我襄陵。”】

  十六年,王以韩师、诸侯师县于襄陵。【《水经·淮水注》引《纪年》:“梁惠成王十八年,王以韩师败诸侯师于襄陵。”】

  齐侯使楚景舍来求成。【《水经·淮水注》引《纪年》:“齐侯使楚景舍来求成。”与前事同年。】

  邯郸之师败我师于桂陵。【原注:秦伐韩阏与,惠成王使赵灵破之。不知是何年。《史记·魏世家》索隐:“梁惠成王十八年,赵又败魏桂陵。”】

  十七年,燕伐赵,围浊鹿。赵灵王及代人救浊鹿,败燕师于勺。【《水经·滱水注》引《纪年》:“燕人伐赵,围浊鹿。赵武灵王及代人救浊鹿,败燕师于勺梁。”不云何年。】

  晋取玄武、濩泽。【原注:即雷泽,舜渔处。《水经·沁水注》引《纪年》:“梁惠成王十九年,晋取玄武、濩泽。”】

  十八年,齐築防以为长城。【《水经·汶水注》引《纪年》:“梁惠成王二十年,齐築防以为长城。”】

  十九年,王如卫,命公子南为侯。【《水经·汝水注》、《史记·周本纪》集解、《汉书·武帝纪》注引《纪年》:“子南劲朝于魏,后惠成王如卫,命子南为侯。”不云何年。】

  二十年。

  二十一年,魏殷臣、赵公孙裒伐燕,还取夏屋,城曲逆。【《水经·滱水注》引《纪年》:“魏殷臣、赵公孙裒伐燕,还取夏屋,城曲逆。”不云何年。】

  二十二年壬寅,孙何侵楚,入三戸郛。【《水经·丹水注》引《纪年》:“壬寅,孙何侵楚,入三戸郛。”不云何年。】

  楚伐徐州。【《史记·越王句践世家》索隐引《纪年》:“越子无颛薨,后十年,楚伐徐州。”】

  二十三年,魏章帅师及郑师伐楚,取上蔡。【《水经·汝水注》引《纪年》:“魏章率师及郑师伐楚,取上蔡。”不云何年。】

  孙何取濦阳。【《水经·颍水注》引《纪年》:“孙何取濦阳。”不云何年。】

  秦孝公会诸侯于逢泽。【《史记·六国表》显王二十七年,秦孝公会诸侯于泽。集解:“徐广曰:“《纪年》作逢泽。””《水经·渠水注》同。】

  绛中地坼,西绝于汾。【《水经·汾水注》引《纪年》:“梁惠成王二十五年,绛中地坼,西绝于汾。”】

  二十四年,魏败韩马陵。【《史记·魏世家》索隐引《纪年》:“惠成王二十六年,败韩马陵。”】

  二十五年。

  二十六年,穰庛帅师及郑孔夜战于梁赫,郑师败逋。【《水经·渠水注》引《纪年》:“梁惠成王二十八年,穰苴帅师及郑孔夜战于梁赫,郑师败逋。”】

  与齐田·战于马陵。【《史记·魏世家》索隐引《纪年》:“二十八年,与齐田·战于马陵。”《孙子呉起列传》索隐引作“惠成王二十七年十二月”,乃《纪年》本文,《魏世家》索隐作“二十八年”,则改从周正。】

  二十七年五月,齐田·及宋人伐我东鄙,围平阳。【《水经·泗水注》引《纪年》:“梁惠成王二十九年五月,齐田·及宋人伐我东鄙,围平阳。”】

  九月,秦卫鞅伐我西鄙。【《史记·魏世家》索隐引《纪年》:“梁惠成王二十九年五月,齐田·伐我东鄙。九月,秦卫鞅伐我西鄙。十月,邯郸伐我北鄙。王攻卫鞅,我师败绩。”】

  十月,邯郸伐我北鄙。【见上。】

  王攻卫鞅,我师败逋。【见上。】

  二十八年,城济阳。【《水经·济水注》引《纪年》:“梁惠成王三十年,城济阳。”】

  秦封卫鞅于邬,改名曰尚。【《水经·浊漳水注》、《路史·国名纪》引《纪年》:“梁惠成王三十年,秦封卫鞅于邬,改名曰商。”】

  二十九年,邳迁于薛。【《水经·泗水注》引《纪年》:“梁惠成王三十一年,邳迁于薛。”《史记》索隐引同,正义引作“三十年”。】

  三月,为大沟于北郛,以行圃田之水。【《水经·渠水注》引《纪年》:“梁惠成王三十一年三月,为大沟于北郛,以行圃田之水。”】

  三十年。

  三十一年,秦苏胡帅师伐郑,韩襄败秦苏胡于酸水。【原注:不知何年,附此。】

  重出。

  三十二年。

  三十三年,郑威侯与邯郸围襄陵。【《史记·韩世家》索隐引《纪年》:“威侯七年,与邯郸围襄陵。”当在显王四十二年。】

  三十四年,魏惠成王三十六年,改元称一年。【《春秋经传集解后序》:“《纪年》:【案:“纪年”二字原脱。】惠王三十六年,改元,从一年始,至十六年而称惠成王卒。”《史记·魏世家》集解:“今案《古文》:“惠成王三十六年,改元称一年,改元后十七年卒。””】

  王与诸侯会于徐州。【《史记·六国表》魏襄王元年,与诸侯会徐州以相王。】

  于越子无疆伐楚。【《史记·越王句践世家》:“越遂释齐而伐楚。”】

  三十五年,楚吾得帅师及秦伐郑,围纶氏。【原注:不知何年,附此。《水经·伊水注》、《后汉书·黄琼传》注、《路史·后纪》十三引《纪年》:“楚吾得帅师及秦伐郑,围纶氏。”皆不云何年。】

  三十六年,楚围齐于徐州,遂伐于越,杀无疆。【《史记·六国表》显王三十六年,楚围齐于徐州。《越王句践世家》:“楚大败越,杀王无疆,尽取呉故地,至浙江,北破齐于徐州。”徐广曰:“周显王之四十六年。”案《六国表》,“四十六年”乃“三十六年”之讹,此本《表》言之。】

  三十七年。

  三十八年,龙贾及秦师战于雕阴,我师败逋。【《史记·魏世家》:“襄王五年,秦败我龙贾军四万五千于雕阴。”】

  王会郑威侯于巫沙。【《史记·韩世家》索隐引《纪年》:“成侯七年,王会郑威侯于巫沙。”此较前四年。】

  三十九年,秦取我汾阴、皮氏。【《史记·六国表》显王四十年,魏襄王六年,秦取我汾阴、皮氏。】

  四十年。

  四十一年,秦归我焦、曲沃。【《史记·六国表》显王四十年,魏襄王八年,秦归我焦、曲沃。】

  四十二年,九鼎沦泗,没于渊。【《史记·封禅书》:“或曰:宋太丘社亡,而九鼎没于泗水彭城下。其后百一十五年而秦并天下。”案:此距秦并天下一百五年。】

  四十三年。

  四十四年。

  四十五年,楚败我襄陵。【《史记·六国表》显王四十六年,楚败魏襄陵。】

  四十六年。

  四十七年。

  四十八年,王陟。【《史记·周本纪》:“四十八年,显王崩。”】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