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王国维 > 东山杂记 | 上页 下页
隋铜虎符跋


  兵符之制,古者皆右在内而左在外,又左右之数各同。三代不可考。《曲礼》云:“献粟者执右契。”郑注:“契,券要也,右为尊。”契以右为尊,符节可知。尊者在内,卑者在外,亦可知也。秦符右在皇帝,左在阳陵,盖亦用古尚左之制。汉则文帝二年,初与郡国、守相为铜虎符、竹使符。师古曰:“与郡守为符,右留京师,左以与之。”则左外右内,与秦制同。魏赐孙权九锡文曰:“金虎符第一至第五,左竹使符第一至第十。”齐、梁、陈九锡文同。而竹使符上皆冠以左字,疑金虎符左右赐之。盖虎符以发兵旅,时兵权皆在受九锡者手,故赐以左右,以示不敢有征发之事也。竹使符所以传命,事恒有云,故但赐以左,而以其右藏于天子之所。可知左外右内,自秦迄江左之末,未尝变也。又汉魏郡太守虎符(嘉定瞿氏藏)、东莱太守虎符(潍县陈氏藏)、广阳虎符(诸城刘氏藏)、玄兔太守虎符(海丰吴氏藏),筋上均有左二字样。汉制左符在外,今左皆有二,亦左右数同一证也。惟潍县陈氏所藏汉上郡太守符,则不可解。此符左右俱存,其脊文十字,则云“上郡太守为虎符第一”,右筋上有“上郡右三”四字,左筋有“上郡左二”四字。如是,则虎符第一至第五,每符又各有左右若干。则一郡之符,殆多至数十,恐无此理。汉常山太守虎符筋文云“常山左三”,渔阳太守虎符(吴氏)筋文云“渔阳左二”,长沙太守虎符同。

  晋王台太守虎符。

  又按翁氏《两汉金石记》所载一符,则脊文云“与五原太守为虎符第一”,筋文云“五原左一”。嘉善谢氏藏晋丞邑男虎符,脊文云“晋与丞邑男为铜虎符第一”,筋文云“丞邑男左一”。潍县陈氏藏晋驺男虎符,脊文云“与驺男为虎符第五”,筋文则云“驺男右五”。此三符,脊文所记数字,与筋文所记者无不相同。则上郡符脊文作第一,而筋文左作左二,右作右三者,恐不足信。汉阳叶氏藏晋始平虎符,脊文作第二十,而筋文作左二,亦为可疑。二符未见原器及拓本,无由断定其真伪,如系真品则仅一郡国之符,多至数十,为可异耳。至于左右同数之说,不惟不相妨,转足相证也。隋符亦然。吴县蒋氏藏隋虎符八,此外传世者,尚有三枚,共十一枚。其中右符六,曰右御卫相原四,曰右御卫永昌二,曰右御卫美政五,曰右翊卫天井一,曰右翊卫石桥二。左符五,曰右屯卫温阳一,曰右御卫安昌四,曰右武卫白松二,曰右屯卫清湖四,曰左屯卫赤城五。左右之孰内孰外,虽不可知,然左右二符,各有第四第五,则左右之数亦相等,如秦汉以来制也。惟唐制则大异。《六典》载:铜符,王畿之内,左三右一;王畿之外,左五右一。左者进内,右者在外。不独左内右外,左右之数亦各不同。惟木契则左右同数,犹用古制耳。宋符则兼古制与唐制二者。《玉海》八十二,载康定元年八月二十四日端明殿学士李淑等言,参酌古制,定铜符形制。上刻篆字,曰某处发兵符,下铸虎豹御,而中分之。右符五,左旁作虎豹头四,左符一,右旁为四窍,令可契合。又以篆文相同,侧刻十千字为号。右五符留京师枢察院,左符降付诸处。庆历元年罢。宋符右内左外,则法秦汉,以十千为号,亦与秦同,惟内五外一,则用唐制。然则宋以前兵符形制,皆可知悉。独元时代最近,又贵人皆赐虎符,今实物未有存者,而史亦不载其形,殊可异也。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