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历史 > 魏书选译 | 上页 下页
张普惠传(3)


  正光二年(521),皇帝下诏派杨钧送蠕蠕主阿那环归国。张普惠称遣还蠕蠕主将会留下后患,上疏说:

  “臣听说上天以利贞为大,非义则不动;皇王以博施为功,不是同类则不施。所以能启始万物而化育天下。臣思陛下圣明睿哲,道比虞舜,四方归心,天下清安。蠕蠕在北方危害朝廷,妖师在江外起乱皇权,这是贪暴的元凶首恶,他们不识圣王法度,上天要让他悔过自新,所以让他们供奉大魏。所以我们要惩罚他,辛苦他,要让他知道天下大道的可以悦乐。皇上应该安定其民而让他高兴归服,恭敬自己而让他心悦诚服。而现在皇上先自辛劳忧扰,为难百姓,兴师于国家之内,投蠕蠕主于荒凉塞外,无异于拯救世代的劲敌,真可叫无名兴师。谚语说‘只有混乱之门才无过可言’,愚臣不知陛下此举有什么好处,也许当是让边疆将帅立下一时战功,殊不知兵为凶器,不得已才用到它呀。像白登一战,汉祖本人也被围困。樊哙想以十万人马横行匈奴境中,季布认为不行,请斩杀其首。千年之后,人称远见。何况今天旱灾酷虐异常,圣恩慈厚,许以粮食,而且派一万五千人的队伍让杨钧为将试图安定蠕蠕,假如蠕蠕逆时而动,这些人怎能应付得了?阿那环投命皇朝,抚慰他是可以的,哪能容许困窘疲劳我黎民百姓而去资养天丧的敌虏呢。过去庄公容纳子纠,导致乾时之败;鲁僖因邾国,而有悬甲胄之耻。今天蠕蠕正乱,后主继立,虽说人众散失亡去,然而奸邪不测终难抑制。万一有当年井陉的危险,杨钧不就成了可食之肉!高车、蠕蠕,连年联兵,饥荒不断,等其自毙,小亡大伤,然后一举而并为大魏所有。这是当年卞氏所以一举而获两虎的高谋大略,不可不图之。现在土山有难相告,简书相续而来,而朝廷大概也无可奈何,而土山之难正与朝廷今举相会,这恐怕是苍天想告诉人们,不让南北两疆,同起大军的意思吧。假如狂妄狡诈之徒从中离间,而引得战火蜂起,那以什么让它平息下来呢?当今宰相专门贪图蝇头小名,不考虑国家安危大计,这正是微臣感到十分寒心的事。那环不归蠕蠕,我大魏背负了哪条信义?处此关键的时候,北上之师应当停行。微臣之言,不合大义,只是文书经过臣手,不敢不尽言陈奏。兵事如火,不息将会自焚其身。二胡虏自取灭亡的形迹,正可为殷鉴。臣希望圣上和睦万国,安静四疆,那么,统一海内的日期,就会坐而自至了。臣愚昧鲁钝,语违圣意,必无可采,但臣匹夫之智,不怕见罪,愿献圣上。”

  表书上奏,诏书答曰:“大凡穷途之鸟,旅归之人,尚且有人同情,何况那环遭受祸难,颠沛流离,不远千里,前来依托,诉之人情,许之国理,哪能容许不怜悯他呢。况且接纳亡国之主,兴盛倾覆之国,有国家之间大义在此,我大魏堂堂皇皇,哪能废弃此德。后主以乱亡国,应是不假,而今我送彼迎,想来必无战事。国家大义上已表达,送人之举,朝议已经决定,而爱卿一片忠心,良苦思虑,朕深表嘉许。但是这次举动,容我不听君言,如以后有事,还望爱卿多陈直言。”

  当时萧衍的义州刺史文僧明举城归顺朝廷,扬州刺史长孙稚派别驾封寿到义州城固守城池,萧衍部将裴邃、湛僧统领部众攻逼城池,皇帝下诏让张普惠为持节、东道行台,摄军司率军赴义州援助封寿。他的军队刚开始渡淮河,而封寿就已经放弃城池单人独马退回了。普惠军马只好退兵还朝。萧衍弟弟的儿子西丰侯萧正德诈称投奔朝廷,朝廷积极准备欢迎他,张普惠上书,请求赶赴扬州,移还萧正德,朝廷没有同意。没多久,萧正德果然逃回去了。凉州刺史石士基、行台元洪超一起因贪污受贿被抓起来了,朝廷任命张普惠为右将军、凉州刺史,马上又任命为西行台。张普惠因为生病辞去此任。升光禄大夫,右丞官职照旧。

  在这以前,仇池、武兴那儿的许多姓氐的部族屡次造反,西部边疆的防卫将士,他们的粮食供应,久已断绝。皇帝下诏任命张普惠以本官为持节西道行台,拨给他秦、岐、泾、华、雍、豳、东秦七州兵马三万人,听任张普惠调遣,调南秦、东益两州兵租,分送各戍守地,他将要统领的各州军马,待命于关西牧守之中随时听候调遣,军资板印等必需物件,都随军准备。张普惠到了南秦,停遣岐、泾、华、雍、豳、东秦等六州兵马,只召秦州四千人分配四统;命令送租的兵卒连营结栅,相继而进,运粮车驴,随机输转。另外派遣中散大夫封答慰劳告喻南秦官民,员外常侍杨公熙慰劳东益州氐民。当时南秦氐族土豪吴富聚集凶暴,拦路打劫。

  杨公熙到了东益州,刺史魏子建秘密地写给张普惠一封信,说公熙过去是氐族的后代,这次氐人与他相见,他肯定会在背地里说些什么,应加防范。张普惠传令杨公熙,令他改赴南秦。果然杨公熙已经秘密派他堂兄杨山虎与吴富一起叛逆,又造谣惑众,煽动乡里,群氐人闻风而起,托辞说与崔南秦有仇,拒不赴南秦。军粮到平落,吴富等人果然袭击粮食大营,这原是杨公熙所安排的。后来吴富虽然被部下所杀,但其党徒势力仍很猖狂。秦州所辖的武都、武阶,军粮常能运到,东益州诸氐人先初归顺大魏,所以广业、仇鸠、河池三城粮草能够运到。而应该运到东益的十万担军粮,都被这帮人扣留耗费完了,一粒也到不了目的地,镇戍边关的将士,于是无粮而食,他们都恨张普惠计谋不高,不能胜任。事情完毕之后,张普惠上表请求追查杨公熙的罪行。普惠还朝,皇帝赐给绢布一百段。

  当时,皇帝下诏,寻访冤屈,张普惠上疏说:

  “《诗》称‘文王子孙,繁衍百世’,《易》说‘圣君有命,开国承家’。都是说的明德睦亲,维城作翰。汉祖封王孙爵位时誓词说:‘愿使黄河如带,太山如石历,国家永存,福及子孙。’又以丹书之信申之,以白马之盟强调一遍,高祖以强大子孙为王,罪臣放之恶地,这种情况是有的,臣没有听说过父业子构,世代忠贤,或赐死或削职,成为恒常法典的情况。所以尚书令高肇,没能远寻古义,近查成旨,凭皇帝初封诏书中有亲王食邑二千户,下传承荫第一代一千户、第二代五百户、三代三百户的内容,他说是亲疏世减之法;又因其有开国五等爵位,逐渐递减的内容,以为是世减的趋向。于是便设立等格,奏请夺除,称这是高祖本意,遂被皇帝认可。当初误解,一错再错。于是便使勋臣亲故,怀抱冤屈,阴间阳间的人,同喊冤枉,纷纷聚讼,经年累月,不能停息。

  “臣今日研究当初皇帝旨意,深入调查当时情况,发现随着时间变化,递减当初封荫,过去现在,都无根据。又寻诏书,书称过去没有采用,今天才有此说,哪能够混一而论,不分久近呢?所以乐良、乐安,同亲异封;广阳、安丰,属亲有别而分户相同。安定嫡亲,封邑与亲王相同;河间近亲,改从荫邑。由此可见当年太和降旨,初封亲故的等级,是勋臣亲属都得树立,而非世减的极好证明。博陵继承爵位,也在太和之年,当时袭承食邑户数不见减少,以父曾全食,足户充本,同于始封,减从今式。像这样,那就是减少的减少其所足之外的,足者就是在所减范围之内仍然充足的。减足的意思,指的是所贡所食。这是想使诸王开国,不专其民,故赋役有差别,贵贱有等级。大致按照《周礼》公侯伯子男贡税之法,王食邑是天子的一半,公爵是其三分之一,侯、伯四分之一,子、男五分之一。所以新兴得足充本,清渊吏多减户。所以初封时承爵袭邑并称。所减少的减的是贡数,所食指的是食邑,这实是当年高祖皇诏义,减实之理,圣明自释,求之史书,尚有不明。当时尚书臣琇怀疑减足的差别,皇帝又下诏明辨,重申所减本意,可以使人不会对世减本意产生疑义了。而臣肇不查往事,说五等爵中有所减之格,用为世减的办法;以王封有亲疏的等别,说这便是代削封邑的条文,妄解成诏意思,雷同世夺之例。以此流毒天下,老百姓会顺从其义吗?正因如此,所以太傅、任城文宣王元澄数朝辅佐,洞识古今,任尚书之日,殷情奉上,孜孜重义。上书论此,帝诏不许,便只好作罢。

  “又律罪例减之法,波及先帝服丧之制,令给亲恤,只能当世可以服丧。律令内容相违,威严泽恩异品。致使七庙中后代裔孙,不见其治未被怜惜,嫡封子孙就爵禄无穷,旁系便五服之内贬绝殆尽。仪制刑律作为凭证,这让亿兆百姓作何观瞻。大凡一人嗟叹,尚可称作有亏治体。而今五等诸王,各称其冤;七庙之孙,并诉其枉。申诉的案牍,堆满省中衙内,朝中言语、巷里议论,都说其苦。这恐怕不是先王所以建树万国、亲爱诸侯、和睦九族的本义呀。

  “微臣位忝今天的职位,到现在已经五年了,推寻当年诏书本意,发现没有世减的说法。请求圣上近遵高祖减食书诰,远循百代重贤之文,退黜由九伐之例,进除从九仪之礼,那就会刑罚有伦次,封赏不虚妄。当年文王克己谨慎,连鳏寡之人都不敢怠慢,何况今天圣上面对的是公侯伯子男呢?今天圣诏让大家访查冤屈,臣愚蠢地以为这是大冤屈。查找以往赐袭诏书,比较诸项条文格式,所夺所请,事事重审。诸王开国,如不是犯罪而削夺其封的,都求还复其封。那些过去曾经享受全食,足户充本,减从今天法式的,依照以前则力多于今天圣上亲近之人,全部削夺则减足的例式不行,愚臣建议其禄力都应依所足的良邑供给。像这样则力少蕃王,粮食布帛仍按户邑虽盈之减,两秦既有全食足户的不同,所以他们的也不能与新封爵贵的丁力相同。亲亲体恤所集,请圣上依律断决。臣思爱亲尊贤,位必依功而立,尊贤是为治民,这能不慎重吗?以亲为亲是为了驾驭亲族,这可以弃置不管吗?臣的意见假如被圣上恩准,臣请求就以圣上诏书判下之时为开始,其前来官吏秩禄,如年代久远,都不追录了。”

  张普惠被朝廷任命为左将军、东豫州刺史。淮水以南九戍、十三郡,那时还因萧衍以前留下的祸患,别郡异县的老百姓混杂居住。张普惠到州于是依次排比,省减郡县,上书朝廷陈述情况。皇帝下诏同意他的做法。各地长官因此加强管理,治郡有方,奸邪盗贼于是绝迹,老百姓安居乐业。萧衍派遣部将胡广侵犯安阳,军主陈明祖等率军进逼白沙、鹿城两地,萧衍又派定州刺史田超秀、田僧达等偷偷攻陷石头城戍,径直据有安陂城。郢州、新塘的敌人,近在离州城西面只有十里的地方。张普惠先后命令将士迎战,打败了敌人。

  张普惠从不聚敛财物,喜欢引荐后学,待故旧朋友很是宽厚。冀州人侯坚固少年时代与他一起求学,早逝,他的儿子长瑜,张普惠每当领取俸禄,总是分出一部分给他,供其衣食。等到为官豫州,录用长瑜为官,提供其一门衣食。

  孝昌元年(525)三月,张普惠死于任上,时年五十八岁。朝廷赠他为平北将军、幽州刺史,谥称宣恭。

  长子荣俊,武定末(548~550),在齐王相府任职。荣俊弟龙子,任扬州骠骑府长史。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