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军事·军旅 > 血祭卢沟桥 | 上页 下页
四七


  与此相反,日军在刁难阻挡保安队的同时,不仅一兵未撤,反而增加兵力,将机械化第二大队从通州调到了丰台。河边旅团长又下令到宛平东北角的大枣山接防,企图利用吉星文团与保安队换防的机会一举攻克宛平。

  保安队接防后,日军以为万事俱备,河边要求亲率幕僚入城慰劳,遭谢绝后,又派外交人员笠井顾问,广濑秘书和翻译爱泽三人携带香槟酒前往宛平,作庆贺和平姿态。

  王冷斋接到情报,日军确实未撤,而且调整部署,向前推进。王将情况报告秦德纯,秦回答说:“双方正在研究善后,果真他们背信毁约,明天正好在会上向日方提出质问。请加强城防守备。”

  10日天亮,王冷斋赶回北平。上午,秦德纯、冯治安、王冷斋、何基沣等,应日本人的提议,和日方代表樱井、中岛、笠井、斋藤一起召开联席会议。日方特务机关长松井,武官今井等均未出席,4代表中无一人能代表日本军部。显然,日方在借谈判而拖延时间。

  会上,樱井提出,要求中方撤换有关指挥官,并向日方赔礼道歉。

  何基沣旅长一听,勃然大怒,指斥说:“这次卢沟桥事件完全是日本有预谋,有计划的侵略行动,是日方集结军队向宛平首先开火,明明是侵略行为,应向我方赔礼道歉,并保证以后不再侵略,否则就消灭你们!”说罢,拔出手枪,“啪”地一声放在桌上。

  樱井等人吓了一跳,面面相视,突出意外,不敢答话。

  冯治安看着日方代表,露出了得意的神情。

  王冷斋接着声明:“我方已遵照停战条款实行撤兵,但日军在铁路桥涵洞、大枣山等部队尚未撤兵,昨夜又向宛平袭击,日军此等行为显系破坏停战协定,应即迅速撤退方能保持和平,否则一切后果均由日方负责。”

  斋藤说:“日方未撤尽的原因,是因有阵亡日兵尸骸数具尚未觅得。”

  王冷斋说:“搜索尸骸无须这么多兵士,而且也不必携带机关枪。”

  斋藤说:“因恐你方袭击,不得不多留些部队以资警戒。”

  谈判停留在具体事情上,唇枪舌剑纠缠不清。忽然日方来电,4个日方代表一齐离席到外面接电话。

  中方代表只好坐等,久不见日方代表返回,派人到外面一查,才知道他们已经不辞而别,不知去向。

  原来,他们得到电话通知,日本军部已经决定向中国华北出兵,惩罚支那(对中国的蔑称——编者注)军队,即:对中国开始全面战争。所以,一切谈判都再无必要,日方代表欢喜雀跃,不辞而去。

  宛平县长王冷斋三天三夜不曾合眼,他又气又急,悲愤欲绝,哇地一声,口吐鲜血。

  王冷斋,福建人,在保定军校与秦德纯是同学,秦任北平市长后,王冷斋代任行政督察专员兼宛平县县长,并兼任北平市政府参事和宣传室主任。王喜欢音乐,王妻能歌唱。王上午去宛平主持公务,下午即去宣传室,每晚王家中有歌唱,隔墙可闻,人称王家为“极乐世界”。当时记者采访宛平城最高军政长官王冷斋和吉星文时,曾经这样描写:

  王冷斋是一个文弱书生,蓄着八字胡须,身穿灰色纺绸长衫,手摇折扇,面色苍白,形容憔悴,因为连日和日军谈判,已经把他累垮了,旧病复发,大口吐血……从王冷斋的样子和他的谈话中看到,他已经出了很大力气,尽到职责。

  吉星文:从报纸上已经知道他是吉星文团长……拄着白色粗木棍,从头顶到颈项缠着绷带的黑大汉,上身穿着白老布短袖衬衫,下边打着整齐的绑腿、眼睛里充满着血丝。

  宛平前线最高军政官长,是一对形象反差极大的文官武将。他们配合协调,真是天造之和。

  §第十五章 将军坐失战机

  “把河边旅团自支那军的包围中拯救出来!”

  “膺惩暴戾的支那二十九军!”

  “膺惩可怕的冯治安师!”

  7月8日以后,东京及日本全国各地的街头,日本的国民举着小旗,呼着口号连日游行,要求政府对中国出兵。

  日本的舆论在军部的控制下,国民的情绪早就被鼓动起来了!

  7月7日至10日,卢沟桥畔的战事,4次挑起,又4次谈判,其实日方毫无诚意,除等待援军以外,重要的是,日方的决策人正在举棋未定。8日晨,华北驻屯军召开会议,决定采取迅速解决卢沟桥事件的方针,也只是策略性的决定。是否挑起对中国全面开战,华北驻屯军主要负责人的意见,并不一致。准备发动战争并在积极筹划对策的,主要有步兵旅团长河边正三郎,联队长牟田口廉也,北平特务机关长松井太久郎,辅佐武官今井武夫,二十九军的军事顾问樱井德太郎少佐等。华北驻屯军司令官田代皖一郎,和参谋长桥本群,对开发华北的经济皆非常热心。而不赞成行使武力,田代在这之前也曾多次与外务省商议,谋求实现和平的方法。华北驻屯军首脑们大多认为:

  一、如果宋哲元失去京津地盘,将来恐怕没有交涉对象,因此,不愿意提出使宋哲元地位以致命影响的要求。

  二、考虑宋哲元的地位处境,考虑宋哲元从齐齐哈尔的深山里出来(有误——编者注)踏上京津军政舞台的心境,实有如插足京洛之地的乡下武士,汲汲于保持京津的地盘,尽量稳健的解决,以求自保。但是二十九军的下层,特别是青年军官们的排日抗日风潮又甚激烈。加以共产党在群众中的宣传、鼓动,使宋哲元就是想表面上接受日本要求也不可能。

  不过,此时田代中将的心脏病发作,已经命在旦夕。

  卢沟桥事变的消息传到东京后,于8日深夜,陆相杉山元即下令,以备对华紧急出兵。令4万士兵停止复员。

  日本军部内部的“扩大派”与“不扩大派”的争论顿然明朗。日本军部主管作战的第一部部长石原莞尔,提出“事变不扩大”的主张。在军队内部得到航空本部长久迩大将,参谋次长、前华北驻屯军司令官多田骏等寥寥可数的几个人支持。

  石原莞尔,制造“九·一八事变”的主角之一,有“关东三羽鸟”之称,被日本少壮派军人视为英雄人物。当他被调回东京迭任要职后,他却顿悟前非,极力反对继续侵略中国。在卢沟桥事变前,就曾坚决主张驻华北的日军撤到长城以外,而将长城以内的中国领土全部归还,彻底解决华北问题,使中日之间避免发生冲突。

  有一次,石原莞尔在京都大学讲演,竟然公开发表惊人的主张:所有应负中日之战的人员均应发交军法审判。同时他更呼吁应由日本裕仁天皇亲赴南京,向蒋介石求和。

  多田骏,在任华北驻屯军司令官之时,亲眼目睹中国民众的抗日情绪。多田和石原之所以主张“不扩大”方针,均以中国民众普遍抗日排日风潮极为高涨,和中国现在已经是一个统一国家,而不再是过去军阀混战四分五裂的状况为理由。

  “七七”之前,石原少将担心华北会发生突然事变,警惕发生第二次“柳条沟事件”,密派陆军部军事课高级课员冈本清福中佐到华北找各有关人员了解情况。冈本在平津逗留一个星期,回国后,向石原作了极为乐观的报告:“在华北的日军中,虽然也有部分人忧虑会爆发事件,但为数极少,从整体看,没有特别担心的必要。”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