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军事·军旅 > 血祭卢沟桥 | 上页 下页


  在此前后,日方华北驻屯军步兵不过10个中队,炮兵1个中队,总数不及2000人。而且分驻秦皇岛、山海关、塘沽、军粮城、天津等处,天津驻军不足500人。而中国驻军包括中央军,于学忠东北军,商震晋军,总数不下6万人。

  在交涉中,酒井自称代表天津军(即华北驻屯军),高桥坦代表关东军。中国人当然信以为实。以后资料证明,酒井在6月9日之后才有代表日方提出交涉资格。高桥坦自始至终并不代表关东军,也不代表天津军。因为他们素嫌梅津美治郎司令官对华态度软弱,乘梅津司令官赴长春与林陆相会商公务之际,企图造成既成事实进行诈骗。中方一直畏怕关东军入关,其实东京参谋本部对关东军的权限范围早有明确规定,只限关东,不准越至长城以南。所以说,中国方面的畏惧,并没有想象力造成的那么严重。

  如把“何梅协定”说成酒井诈骗案,也许更确切些。

  事情也有另外一面。当时日本国内实际上是军人左右政治,军部左右局势,而且军队内部盛行着下先上之风,少壮军人们向往着“为国家做些事情”,向往着到“满洲”做一番事业。往往是军人干出了事,政治家承认既成事实。这里引用日本联合通讯社杜本重治的一段文字,可以借鉴:

  “天津驻屯军(即华北驻屯军)怀疑孙永勤得到河北省主席于学忠的支持,对于学忠怀恨在心,并借此反对将公使馆升格(1935年5月17日日中两国公使级升格大使级。编者注)。认为此时将公使馆升格,是对南京政府的支持。当时,日本陆军中央的少壮军官、关东军、天津驻屯军的少壮军官,互相勾结,紧密配合。

  有吉(新任日本驻中国大使。编者注)感到华北形势将一触即发,认为立即离日赴任,将首当其冲,便决定延长在日逗留时间。正当此时,果然发生了一个大事件。即在5月29日……”

  话说回来,不管称《何梅协定》也好,叫“酒井诈骗案”也好,反正何应钦已承诺。中央军、东北五十一军、宪兵团、国民党党部纷纷南下,平津空虚,国人震动。

  这时候引出一个人来。谁?石友三。石友三何许人也?凡稍了解军阀混战历史的都知道有个三反冯玉祥、三反蒋介石的反复小人石友三。前两年10万大军被打散了,现在正乘时乱之际谋篡在平东湾平起事自治,已在聚集兵马进行大比武。怎样大比武,说起来您不要笑话,就是挑选出百余名精壮好汉和弄来百余名妓女,都脱得赤条条的,互相对站着,等石友三一声令下,就冲上去,干起那事儿。这叫练练雄风,交流体会。用在战场上,就是把对手当成女界,用阳刚之气镇住阴柔。您说这样的队伍能打仗?不尽然,找到了日本人做后台,有日本人支持,能不无往不胜!石友三带的人数不多,来敲古都北平的大门,史称石友三叛乱。平津形势骤变,倒底怎样发展,令人揪心!

  §第三章 重兵驻进平津

  话说北平,也就是现在的北京,那是几朝古都,以北平为都城始于西周燕国,距今已有3000多年,以后又有前燕、金、元、明、清及当今人民共和国定都于此。定都是建国大事。为什么看中北京,自然是龙脉所系。历代著名风水家对北京都有论述,我们不一一例举,这里不妨引用几段文字。宋代大学问家朱熹说:“冀都是正天地中间,好个大风水。山脉从云中发来,云中正高脊处,自脊以西之水则西流入于龙门西河,自脊从东之水则东流入于海。前面黄河环绕,右畔是华山耸立为虎,自华来至中原为嵩山,是为前案,江南诸山及五岭又为第三四重案,正谓此也。”

  元世祖忽必烈定都北京时,蒙古贵族巴图鲁曾劝忽必烈说:出燕之地,龙蟠虎踞,形势雄伟,南控江淮,北连朔漠,且天子必居中以受四方朝觐。大王果欲营天下,非定都北燕不可。

  明代燕王朱棣击退建文帝迁都北京,群臣对北京的形势又作了一番论证。有的说,北京河山巩固,水甘土厚,民俗淳朴,物产丰富,诚天府之国,帝王之都也。也有的说,北京北枕居庸,西峙太行,东连山海,南俯中原,沃野千里,山川形胜,诚帝王万世之都。

  清末民初,北京修了铁路其位置尤显重要。虽然1911年清宣统皇帝退位,但其仍是政治、经济、交通、文化中心。当时北京向四方修了铁路四条。一条是经天津山海关,通往关外的北宁路。一条是经天津南下浦口、南京的津浦路。另一条是中国人自己设计自己施工的第一条铁路京张路,即由北京经南口、居庸关、青龙桥达塞外张家口。现在青龙桥旧车站还依然保留旧貌,铁路设计工程师詹天佑先生的铜像矗立着供后人瞻仰。再有一条铁路,也是南控中原至关重要的京汉铁路。京汉铁路经丰台,过卢沟桥,沿着太行山的缓缓斜坡一直通向中原重镇汉口。中间经过保定、石家庄、郑州等重要城市,把黄河、长江等重要水路交通串连一起。当时北京还有水路码头,京杭大运河直通北京城内,码头所在地,就是现在的王府井南口的东交民巷附近,不过民国初年码头已废没有了通航能力。

  明代建都南京,当时一个叫刘伯温的人就向朱元璋说,“钟山龙蟠、石头虎踞,此乃帝王之宅,但不免有迁都之举。”纵观历史,南京虽然是几朝古都,而恰恰凡建都南京者,无不是偏安一偶半壁江山小朝廷,而就没有一统中国。朱元璋不信刘伯温之言,建都南京。果然朱元璋死后发生燕王之乱。后燕王灭建文帝迁都北京,定鼎华夏。历史又何其相似,国民政府依靠江浙经济势力定都南京,国无宁日,又引来了日本人的侵略,国共两党之争,国民党终于退守海岛台湾。共产党统一大陆定都北京。历史为何如此,这须由历史学家们去研究考证了。

  话说回来。北京人口的变迁,简单的概括:外迁的进北京,谪退的迁天津。真正的祖祖辈辈的北京人怕是无从考证,那人数怕也是微乎其微,绝大部分是外来人口。从现在北京地名来看,也带着历史的痕迹。胡同,在蒙古语中就是有水源的人口聚集点的意思。文津街、贡院街、西总布胡同、外交部街、皇庄、宫门口、惜薪司、武衣库、王府井等等,从名字上就带着皇家和官场的气派。从姓氏上说,《百家姓》中非复姓姓氏408个,现代人统计北京人的姓氏多达230个。占一半还多。

  老北京的人口地位反差比较大,一类是皇族、官僚和依附他们的文人学子;另一类则是为他们服务的三教九流,如:戏园子、妓院、商店以及修脚的、剃头的、老妈子、掏粪的、拉车的等等。这些行业都有行帮,大都以地方而分。老妈子大概相当于现在的四川、安徽小保姆。修脚的是宝坻县来的,剃头的是蓟县来的,老妈子是香河县的等等。

  元朝定都北京,迁来一批皇室朝臣及文人学子,明朝迁都北京,又来一大批皇室成员朝臣墨客。清人入关定都北京,也同样带来一批类似的满人和汉人。用现在的话比喻,就是中央各机关各部委各总部各军兵种和各大专院校。他们住在皇宫、王府、贝勒府和大大小小的四合院中。你稍稍留意就会看到北京的大小胡同中彼彼可见名人旧居和重点文物保护的汉白玉石的石碑,如田汉旧居、文天祥旧居、于谦祠。上好之,下必甚焉。说成反话就是皇上和他周围的人的政令爱好举措,臣民会加倍地去做。皇室影响首先在京城然后绵及全国,国都自然堪称国之风范,也就是皇家的“派”。民国以后建都南京,南京终未成为国之“派”,除形势上蒋介石政权没有达到真正统一以外,在心理上更缺乏凝聚力。汪精卫、胡汉民一直在经营广州、武汉。冯玉祥在经营西北,李宗仁盘踞广西,阎锡山封闭山西,西南各路诸侯各有说道。东三省刚刚依附中央,日本人就来了。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