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军事·军旅 > 血火海洋 | 上页 下页


  当我们华夏民族的先人们撑着木筏在太平洋上漂流的时候,位于地中海沿岸的居民们已经在使用舵和帆进行航海了。

  地中海,是处于欧、亚、非大陆之间的一个陆间海,因此被称为“上帝遗忘在人间的脚盆”。早在公元前4 500年至3000年间,位于地中海西部、爱琴岛南端的克里特岛成了地中海地区海洋文明的发祥地。

  克里特岛人精于航海,并以此作为主要生产方式,与埃及人进行海上贸易。这与中国人几千年来的航海目的有所不同。中国人航海历来是为了带给人们什么,譬如宗教、文化,很少想到要带回什么,更没有想过要从中渔利。而这里的人却不同,他们把克里特岛变成欧、亚、非之间的海上贸易中间站,而自己充当中间商和航运人,从中获得丰厚的商业和航运利益,以补偿本岛资源匮乏的缺憾。他们从精于造船的东地中海的乌加里特人那里买来船只,组成船队,并由米诺斯王亲自率领这些海船控制东地中海,从而取得贸易上的垄断权。因此,他们的航海一开始就带有掠夺性质,也为地中海地区海洋文明重商业利益、富于冒险精神和竞争意识奠定了基础。

  在公元前2000年,克里特人就进入了青铜时代,出现了一个个奴隶制的城邦,并筑起王宫城堡。建在岛中部北海岸边的城堡面积达2.5万平方米,宫殿中布满了大大小小的厅堂和曲折迂回的走廊,到处是精美绝伦的图饰和壁画,内容包括翩翩起舞的少女、厮杀格斗的武士、整装待发的军人和中箭被俘的猎物等。

  旧的海洋文明最容易被新的海洋文明所代替。大约在公元前1 400年,这座华丽的宫殿被毁,克里特岛人也被后起的航海民族──腓尼基人和希腊人所征服。

  腓尼基人的航海活动大约开始于公元前2000年前后,这个富于冒险精神的民族驾驶着战船犁遍了地中海的波浪,最后冲出直布罗陀海峡进入大西洋,然后经过葡萄牙、法兰西海岸到达卡西里德群岛,并走遍了非洲西海岸。他们到处抢劫、掠夺黄金、象牙,俘获强壮的奴隶、美女,供装饰和享乐之用。他们甚至将奴隶的皮剥下来供奉在神庙里,以显示腓尼基人的文明。

  好景不长,腓尼基人创造的海洋文明很快就被一个崇尚神话的民族——古希腊所取代。

  说到古希腊,人们自然会想到那盘着高高的发髻、身穿柔软的图尼克裙、赤足裸臂的希腊女神。希腊人创造的神话、史诗和雕塑,是人类艺术宝库中无价的瑰宝。但是,人们却很少知道古希腊在航海方面也创造了“神话”。

  古希腊是继克里特人、腓尼基人之后,统治地中海的“新接力者”,他们除了进行贸易掠夺外,还注意在海上进行领土扩张,爱琴岛沿岸和岛屿到处是希腊的殖民地。他们创造的一个个生动的神话故事也大多与海洋有关。世界第一部英雄史诗荷马的《伊里亚特》描写的就是希腊民族跨海远征的十年大战。

  异曲同工,古埃及的文明也与水和船密切相关。生活在尼罗河上的这个民族信奉“太阳神”,但他们祭祀“拉太阳神的帆船”。这个三面沙漠、一面朝海的民族相信是尼罗河赐予他们生命和文明。古埃及最先用“纸莎草”编织一种新月型的船,他们用这样的船向南向北航行,运回了制造大船的雪松。大船载着他们发现了盛产黑奴的地方,扩大了埃及的领地。因此,在法老去世之后,陪葬品是少不了船的,他的灵魂要随太阳神船到更远的地方遨游。

  3. 郑和七下西洋,耀兵异族,显示龙恩四海浩荡。明朝政府一道禁海令,中国的航海业一落千丈。闭关锁国岂能挡住殖民者的侵略野心?

  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的民族是爱好和平的民族。我们的祖先不仅有过修建万里长城的壮举,也有过海上丝绸之路的辉煌。成吉思汗的铁骑曾跨越西伯里亚,远征欧洲;唐代舟师900艘东渡白江口,大败倭寇;明代大航海家郑和率船队七下西洋,更足以令中华民族引以为傲。

  公元1405年7月的一天,南京城热闹非凡,人们从四面八方潮水般涌向长江边的下关码头,明成祖皇帝朱棣也在文武大臣的簇拥下来到江边。

  随着3声礼炮响起,从长江下游开出一艘巨型宝船,宝船上12张白帆迎风招展,四周数百面龙旗飘扬。三保太监郑和屹立船头,文武百官伫立两舷。紧接着江面上出现了浩浩荡荡的船队,宝船沿江而下,好不威风。大小船只两百余艘,足足过了一个整天。

  这就是当年郑和第一次率船队下西洋出发时的情景。

  郑和1371年出生在云南昆阳县一个贫苦的回民家庭,他小时候随父亲历尽艰辛,到过沙特阿拉伯的麦加朝圣,见闻颇多。12岁时,因战乱被明朝军队俘获,拨到朱元璋的四太子朱棣宫中充任小太监。在他生活的年代里,正是中国航海业的鼎盛时期,我国不仅在造船和航海技术上居于领先地位,而且对外交往也十分频繁。在明代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后的28年里,他以总兵太监的身份,率领一支强大的舟师,七下“西洋”,最远航程达6000海里以上,到达过东南亚、印度洋、红海、东非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

  郑和当年乘坐的“宝船”长达44丈,宽18丈,有9桅12帆,锚重数千斤,排水量在千吨以上,可载员千人。郑和的随员巩珍曾描写道,郑和“所乘之宝舟,体势巍然,巨与无敌,蓬帆锚舵,非二三百人莫能举动”。

  摆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张被历史尘封了的《郑和航海图》,它详细记载了郑和船队从刘家港出发,向南沿江、浙、闽、粤海岸西行,经过太平洋,印度洋沿岸多国,最远到达非洲东岸肯尼亚的航海略图,这不仅在中国、在世界航海史上都堪称史无前例的壮举。郑和船队的航程,仅停船地点而言,就有20多处,主要航线有42条之多。而这时西方国家的航海业,正处在一个跃跃欲试的阶段,一些西方国家的航海家还只能在海岸附近活动,不具备洲际远航的能力。

  郑和七下西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那时还没有先进的航海仪器和详细的海图资料,一切都要靠自己摸索;而在大海中摸索,稍不留意就会船毁人亡,葬身鱼腹。为此,他们专门设立了负责观察、记录海上潮汐、波浪、漩涡的机构,并根据观察海水颜色和生物分布的规律,找到顺利通过或避开危险海区的途径。那时,海盗已经在马六甲海峡和印度洋沿岸形成了规模性的危害,他们凭借着机动的头脑和对海区的熟悉,神出鬼没地出现在各条航线上,对过往船只进行突然袭击,杀人越货。郑和的船队不得不随时准备同这些海盗船开战。有时,应当地国王或人民的请求,他们还要平息战乱,大的军事行动就有过好几次。

  郑和第一次历经三年出访“西洋”,在班师回朝的途中,与陈祖义的一场恶战,就是一次规模相当的海战。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