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军事·军旅 > 国殇 | 上页 下页
四三


  为了解决卢沟桥事件,以现在中国驻屯军和前述由朝鲜军以及关东军应急派出的兵力似已充分。但估计第29军的总兵力有4个步兵师、3个独立旅、1个骑兵师、1个骑兵旅,计75000名。此外,预料将使中央军陆续沿平汉线北上。因此,准备另由国内出动3个师团和航空兵团。

  眼下“不扩大”方针越来越走样,“慎重派”核心人物、参谋本部第一部长石原少将日益不安。为此,他多次站出来提出反对意见。但到10日上午后,军部已内定了派兵计划,石原的第一次努力失败了。

  若干年后,当时曾任参谋本部第四部长的下村定少将(后升任大将)回忆道:“石原部长是不扩大方针的最坚强的倡导者,认为此时应当竭力促进增强日本国力,完满建成满洲国,担心日本如进一步向中国伸手,则迄今苦心搞起的扩大生产、充实军备将无法完成。但是,他在部长会议等场合未能坚持自己的意见,而是采取了“虽然反对但不得不服从”的态度,未能作出充分努力,就上述所担心之点阐明国力真相,以求得有关人员的理解,是值得惋惜的。”

  下村实际上也仅看到了表面。当时,即使石原坚持己见,也未必就能挽得住尤如脱缰野马一般的“主战派”。在这之后,他虽自始至终反对日军在华东、华中作战,但最后还不是被军部一次次压制下去。当时的日本,连内阁首相在军部的威逼下也只能同流合污,1名少将的反对就能拖住引弓待发的战箭吗?

  7月11日下午2时,日本政府再次召开紧急内阁会议。会上,陆军的提议被通过,决定了在国内进行战争动员并向华北派兵的计划。另外,“为加强全体国民一致协力体制的声明”的提案全文也获准通过。

  日本,在经过数年不断的战争薰染后,终于迈出了举国一致进行战争的一步。日本进入了战时体制。

  11日下午4时30分,第56号、57号临参命同时飞向了东北关东军司令部和朝鲜第20师团。

  关东军司令官受命,将独立混成第1旅团主力、独立混成第11旅团主力及飞行集团之一部(侦察、战斗、重轰炸机各2个中队)派往华北。该部队自通过“满”华边境时起即纳入中国驻屯军司令官指挥下。

  朝鲜驻屯军第20师团应尽快到达华北,编入中国驻屯军司令官隶下。

  同时,东京军部发布命令,钦命日军教育总监香月清司中将赴华北,接替病危的中国驻屯军司令官田代皖一郎中将。

  11日当晚6时25分,日本政府就向华北派兵一事发表了声明。该声明混淆是非,先是把一切责任都推到中国军队身上,继而煽动民族情绪,最后表现出日本政府坚决支援派兵解决冲突的强硬姿态。

  当夜8时,华北特务机关长松井太久郎大佐得知了日本动员国内师团的消息。此时,他正准备前往29军,与张自忠签订停战协定。这突如其来的消息令他惴惴不安,他不知29军代表在得知这一消息后是否还能与他签约。

  “真不是时候,简直是捣乱。”松井暗自嘀咕着去了29军。

  但不知29军是没有得到消息,还是他们铁了心要签停战协议,松井的担心并没成为现实。事后,松井带着签了字的协议,心情轻松地返回了驻地。

  但松井担心的事很快发生了。日后多年,在他已升任中将后,回忆道:“将近半夜,东京电台广播报道:‘接到在北平达成停战协定的报告。但鉴于冀察政权一贯的态度,是否出于诚意,未可置信,恐日后成为废纸’云云。

  “这一广播,相反却表明我方对协定并无诚意。据说这是陆军省新闻班的强硬派,未经上级同意,将擅自起草的稿件送交广播电台的。由此可见当时无论是军部中央或规地,强硬派是在如何积极地活动。”

  与日方存在强硬、稳健两派同样,中国方面也有两派。冀察方面的强硬派抓住以上广播,提出:“正因日本方面无诚意,今日岂非为撕毁协定制造借口。其不扩大方针或停战协定,只是为争取完成作战准备所采取的缓兵之计而已。”因此,在舆论方面也趋向强硬。北平城内戒备愈益森严,守备兵力达两个师以上,人心惶惶不安。

  东京,华北形势的恶化再次惊动了天皇裕仁。

  一天,他召来他的叔辈、参谋总长闲院富载仁亲王。在详细询问了中日两军发生全面战争的可能性后,他又想起了日本身后的那只巨熊,于是有些担心地问道:“如果苏联介入怎么办?”

  在这个问题上,闲院宫似乎相信陆军省的判断,因而直率地回禀道:“陆军认为苏联不会介入。”

  裕仁对这个回答显然不满,当即反驳道:“那是陆军的武断。万一苏联介入,将如何是好?”

  参谋总长闲院宫无言以对。

  天皇这次召参谋总长入宫,并非要责难他。两三天前,陆相杉山元曾拍着胸脯向他保证:1个月左右即可收拾残局。天皇虽有些担心引发一场中日全面战争,把日军主力钉在中国,也怕苏联在日本困难时从背后下手,可他毕竟经不住中国这块肥肉的诱惑。

  再说军部一直坚持说是中国方面先开的枪,他也不愿过多地限制陆军,挫了他们的锐气。既然陆军说苏联不会出兵,而他的皇军又能在1个月左右解决中国问题,从内心说,他也是赞成出兵的。

  此时的天皇并未仔细研究中国形势,更没看到中国铺天盖地的抗日浪潮,因而轻易地同意了向中国派军的方针。他的野心和轻率,不但给中国带来了深重的战争灾难,也把日本拖进了日后长达8年的战争泥淖而难以自拔。

  数月后,当他面对日军的困境而大发雷霆时,除了把当初大吹特吹的杉山元贬到中国战场之外,他也只能唉声叹气,无计可施。

  5.蒋介石操起平倭之剑

  1937年7月17日蒋介石在庐山宣布准备应战,蒋介石梗起脖颈,操起了尚未铸就的平倭之剑。

  7月8日,蒋介石正在“凉岛”庐山上休养避暑,兼代着办公。

  每年夏天,随着蒋介石登上庐山,这块幽静之地便显得热闹起来。往来信函、电文穿梭不断,国民党党、政、军重要人物也从各地奔向这里。而1937年的夏天,这里更显得热闹。

  去年岁末,蒋介石西安被扣,曾答应中共和全国民众,政府将采取一切手段,抗击日本无休无止的侵略。

  7月初,来自全国各个方面的知名人士代表正聚在这里,将举行庐山谈话会第一期会谈,共商结成抗日统一战线、全面抗日大计。代表中,甚至还有来自陕北的中共代表。

  会议还未开始,日军便在华北挑起了战端,给了提议召开这次会议的中共及全国支持抗战的人民一个最及时、最充分的理由。

  蒋介石是于8日接到29军代军长、北平市长秦德纯的报告,得知卢沟桥事发的。

  接到报告后,他先是一阵惊慌,随即便陷入了深深的思索中。

  自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国内各党派、地方军的派系之争明显缓和下来,举国一致的抗日呼声却日趋高涨。

  这种局面令他亦喜亦忧,喜的是国内支离破碎的局面大有改观,南京中央政府的统治力明显加强,抗战准备也已开始起步。

  但这一切必定要刺激盼着中国陷于内乱的日本人,他们会看着中国一步步统一、强大起来?尤其国内抗日舆论的日趋高涨更令他焦虑、担忧,以他本意,在军事战备尚未准备充分之前,应该给外界一个宽松、缓和的气氛。

  但直至7月,华北形势虽然紧张,日本国内却没什么明显的变化。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