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军事·军旅 > 八路军120师征战实录 | 上页 下页
四六


  §第7章 决胜沙场外

  晋绥根据地,东与晋察冀边区相连,西与中共中央所在地陕甘宁边区隔黄河相依,东南面紧靠晋冀鲁豫。它是延安的屏障,也是中共中央、中央军委与敌后各抗日根据地联系的唯一交通要道。日军与蒋介石集团都对此地区虎视眈眈,以政治、军事、经济等综合手段妄图毁灭中共的战略枢纽。

  1940年1月中旬,北风呼啸,天寒地冻,皑皑白雪覆盖着晋西北大地。贺龙、关向应率120师主力回师晋西北以后,开始处理“十二月事变”后遗留下的种种难题。这时,中共中央发来指示:要求“贺、关将整个晋西北及绥远,南起汾离公路,北至大青山脉化为巩固的根据地,建立西北与华北的战略枢纽。”贺龙、关向应等人明白,这是中共中央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晋绥地区地位重要,把它建设成巩固的根据地,意义重大。于是,贺龙、关向应等人认真分析了晋西北地区的基本形势。然而,他们面临的却是一个极其困难的局面。

  作为晋绥抗日根据地主要部分的晋西北,是八路军最早开辟的敌后根据地之一,然而,在结束“十二月事变”之前的近两年半时间里,是一种统一战线的局面。阎锡山采取种种阴谋手段,使各级政权、财权大多为国民党所掌握,群众的动员和组织,人民武装和抗日政权建设,都受到严重的限制和破坏,中国共产党和进步的抗战组织的活动,经常遭到干扰和破坏,因而根据地的许多建设工作,此时几乎还要从头做起。

  同时,日军在晋西北周围驻以重兵,配置有第二十六师团和3个独立混成旅团的部队以及一批伪军。他们正在准备发动大“扫荡”,扩大占领区,而120师主力转战晋察冀,长期作战,两期整军计划都未完成,亟待休整;留晋西北部队在阎锡山“饿死、困死、赶走八路军”的阴谋活动中,减员严重,新358旅主力714团仅有1000余人,警六团、独二团等则不足1000人,战斗力有所削弱;新军长期以来以统一战线性质的抗日武装的面目出现,人多枪少,成员比较复杂,阎锡山发动“晋西事变”以来,思想上问题不少,极需整训。

  财政经济问题更是困扰根据地建设的严重障碍。晋西北处在西起黄河,东至同蒲路,北到长城,南抵汾离公路之间的黄土高原上,东邻晋察冀抗日根据地,西邻陕甘宁边区和国民党军控制的神木、府谷地区,南面为阎锡山统治的晋西南,北接绥南游击根据地,南北长约270公里,东西宽约160公里,幅员比较狭窄,而且没有扩大发展余地。这个地区内有30多个县,但抗日政权管辖下的人口仅一百几十万,地瘠民贫,其北部更是山西有名的贫困区域。以本地资源供应众多军队和地方脱产人员,支持长期战争,人力、物力、财力都十分不足。抗战以来,由于日寇的摧残,战争的破坏,连年的天灾,加上阎锡山数十年的残酷盘剥,晋西北人民生活已极其困难。

  “十二月事变”期间,阎军对晋西北又作了一次洗劫,把本已不多的财富掳掠一空。晋西北劳动力锐减,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据调查,到1940年初,农业劳动力比战前减少了三分之一,骡驴减少十分之八九,羊减少十分之六;许多土地荒芜,耕地面积仅达战前百分之八十四,粮食产量降低三分之一以上,棉花总产量只及战前的百分之三;工矿、手工业大部分被毁,本来不发达的手工纺织业更是百分之百地停顿了。吃饭、穿衣成为最严重的问题。粮食极度匮乏。部队很难筹措到足够的食用谷物,只能以黑豆充饥。这种黑豆,本是用来喂牲畜的,现在却成了人们的主粮,而且就是这种黑豆也供应不足,有时部队只能喝黑豆煮的稀饭。

  贺龙、关向应他们也和大家一样。他们把黑豆皮去掉,将其碾成小颗粒,煮成干饭,其味苦涩。当地把这种做法叫做吃“黑豆糁糁饭”。师副官处怕贺、关天天吃黑豆影响身体健康,想设法给他们弄点白面、小米来调剂一下,但是,贺龙不允许,他说:“大家能吃,我们为什么不能吃?”关向应也笑着说:“比起我在国民党监狱,这种伙食太好了。”有时候,续范亭等领人来,120师招待他们的也是黑豆糁糁。在穿着上,许多部队的衣被鞋袜皆无着落,新军几乎完全没有被子。

  阎锡山统治山西,有着自己的一套方式和办法。他并没有把蒋介石政府真正放在眼里,蒋介石为了控制全国经济和财政,曾明令各省不得自行发行纸币,然而,阎锡山对蒋介石却玩起了阳奉阴违的把戏。他一面向蒋介石政府要钱装满自己的腰包,一面私自发行钞票,坑害百姓。阎锡山怕蒋介石干涉,以晋兴出版社作掩护,在山沟里秘密印刷他的纸币。由于印刷质量不佳,人们把这种纸币叫做“大花脸”、“二花脸”。初发行时,每1元可买小麦1.5公斤,两年后,由于发行过滥,屡屡贬值,以致1元钱买不到0.5公斤小麦。

  阎锡山在晋西北留下了几千万元“大花脸”。“十二月事变”之后,这种钞票一夜之间成了废纸,使晋西北人民受到了严重的损失,也给120师的财政带来严重危机,为此,贺龙、关向应向中共中央和北方分局报告说:“我军保存的大多是‘大花脸’,故‘大花脸’打倒给了我们以严重打击。”抗日政府真可谓一贫如洗。部队那一点点生活津贴一连六七个月发不出来,连买冬衣的钱也没有。进行经济建设,面临着资金严重短缺的重重困难。

  贺龙、关向应迎着这样的困难,开始了领导建设晋西北抗日根据地的艰苦工作。

  贺龙、关向应首先决定,成立晋西北根据地的领导机构。1月26日,在贺龙、关向应回到晋西北以后召开的第一次军政民高级干部会议上,着重讨论了成立晋西北政权机构及制定施政纲领问题。2月1日至3日召开的第一次行政会议上,宣布成立山西省第二游击区行署(这是为了便于进行统一战线工作,沿用的阎锡山政权机关的旧称,1941年8月1日改称晋西北行署)。由续范亭任主任,牛荫冠任副主任。行署成立以后,很快任命了各专员公署的专员。续范亭、牛荫冠等在建设晋西北抗日民主政权,支持革命战争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2月7日,根据中共中央决定,由贺龙、关向应、滕代远负责,将晋西南、晋西北两个党委合并,成立晋西区党委,由原晋西南区党委书记林枫任书记,原晋西北区党委书记赵林任副书记,领导晋西南、晋西北两区党的工作。2月24日,遵照中共中央1月23日指示,成立了晋西北军政委员会,统一领导晋西北党政军各项工作,贺龙为书记,关向应为副书记。为了统一协调动用各种力量,还由各界代表组成了晋西北军政民联合委员会,由贺龙任主任委员。在军政委员会统一领导下,逐步展开了建设晋西北抗日根据地的各项工作。

  抗日民主政权成立后,一场“扩兵、做军鞋、献金、献粮”的“四大动员”运动在晋西北大地蓬勃开展起来。

  淳朴而正直的农民们,从共产党、八路军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希望,于是,把最优秀的青年送进了部队。阳光下,院落里,姑娘、媳妇们热情地为部队做着军鞋……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