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军事·军旅 > 八路军120师征战实录 | 上页 下页


  3月10日下午3时,日军弃城向北逃窜。359旅主力立即变成“敌逃我追”的姿态,猛追不舍。惊慌的敌人,逃至岢岚与五寨之间的三井镇附近时,被358旅拦住去路,吓得缩进镇内,赶修工事,企图固守待援。当359旅追到三井镇时,天已经黑了,只见镇内到处是火光,敌人正在架锅做饭,烤火取暖。这正是“敌疲我打”的好时机,也是发挥八路军夜战近战特长的好时机。王震下令强攻。疲惫不堪而又立足不稳的敌人,一下就乱了营。717团和718团二营的战士一个个跃身冲入镇内,和敌人展开了逐街逐巷的肉搏战,杀得日军鬼哭狼嚎,死伤过半。最后剩下300余人,龟缩在镇北的几座坚固房子里,负隅顽抗。次日拂晓,359旅主力继续勇猛冲击。眼看歼灭战快要胜利了,不料赵承绥部的那两门炮,突然向三井镇盲目射击,妨碍了八路军的最后攻击,敌人趁机突出重围,朝五寨方向逃去。

  此次战斗,共毙伤敌人300余人,俘敌28人。11日,359旅踊跃追击由三井镇逃跑之敌直到五寨城下。三井残敌会同五寨的敌军据城困守,359旅仍然运用收复岢岚的经验,用少数部队围困和袭扰五寨城,把主力放在机动位置,待机打击来援之敌。果然,3月17日下午,在义井镇附近的虎北村,358旅和359旅主力拦住了由神池来增援五寨的敌人,激战6小时,歼敌400余人,其余狼狈溃逃。这一仗不仅扩展了反攻战役的战果,而且震撼了被分割围困的敌人,吓得孤守在保德、河曲、偏关、五寨4城的日军,于20、21日同时弃城逃窜,4座县城遂被八路军收复。当保德敌人会合三岔堡之敌向神池撤退时,在田家洼被359旅截击后,窜往义井镇。3月22日,敌乘夜向神池撤退,正碰上358旅在凤凰山下的设伏部队。他们向敌拦腰猛冲,歼敌300余人,其余敌人逃向神池。359旅又追至神池城边。敌人不敢再据守县城,仓皇逃往朔县,神池也被八路军收复。

  至此,日军侵占晋西北的7座县城,只剩下宁武了。宁武县城处于宁武关口,是同蒲路北段的一个重要车站,也是大同至太原公路的一个咽喉要地。日军在城内留驻精兵1500余人,企图长期固守,以控制同蒲路。这时120师主力连克6城,士气正旺,攻势正猛,根据贺龙的命令,359旅仍然采用围点打援的办法,以少数部队和游击队牢牢围住县城,以358旅、359旅主力分别在同蒲路东西两侧,形成“二虎拦路”的阵势,切断宁武至阳方口的交通要道,单等日军就范。3月31日,阳方口的敌步、骑兵共600多名,在飞机掩护下向南进犯,企图接应宁武之敌突围。当该敌进至石湖河与麻峪附近时,遭358旅和359旅一部夹击,敌抢占有利地形顽抗。战斗一打响,宁武城内之敌以为援兵已到,乘机出城反击,企图向359旅侧后进攻。此时358旅715团主动出击,协同359旅夹击该敌,歼敌300余名,敌千口联队长亦被击伤。黄昏时,宁武日军退守城内,石湖河之敌回窜阳方口。困守宁武之敌看着死守不成,求援又无望,遂于4月1日晚弃城向北逃窜。人路军展开猛烈攻击,沿途斩获颇多。残敌终于与阳方口敌人会合,一起逃往朔县,359旅当即收复宁武县城。

  至此,日军侵占我晋西北的7座县城全部收复,敌人企图扼杀我晋西北抗日根据地于摇篮中的阴谋被彻底粉碎。整个战役共灭敌1500余人,缴获山炮1门,汽车14辆,步机枪200多支(挺)。

  收复7城战役的胜利,是坚决执行“基本的是游击战,但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实行“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的方针,以及“集中主要力量,打破敌人一路”的原则所取得的成果。它标志着120师由第2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运动战向抗日游击战争的胜利转变。这次战役的胜利,扩大了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的政治影响,鼓舞了广大群众的抗日斗志,提高了敌后军民战胜日本侵略者的坚强信心,对巩固与发展晋西北抗日根据地,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4月10日,毛泽东来贺电:“9日电悉。努力奋战击破敌人整个进攻,取得伟大胜利,中央诸同志闻之极为兴奋。伤亡颇大,补充整训极为必要。抗大受训干部,虽因各方需要调出颇多,然月底毕业时,当可分配一个可观数目补充你们。望巩固内部团结,加紧整理训练,争取新的胜利,配合友军,造成巩固的根据地,坚持华北抗战,在全国抗日战争中完成自己的战略任务。”

  毛泽东所说的“伤亡颇大,补充极为必要”,是指120师在同蒲路破袭战和收复7城战役中,行军千里,大小战斗10余次的伤亡情况。贺龙、关向应、肖克在4月9日报告说:“这次战役伤亡数目:358旅为580名,359旅897名,宋支队47人,警六团39人,总计此战役全师伤亡1563人。”717团政治委员等6名营以上干部英勇捐躯。

  延安。

  一盏油灯下,毛泽东在聚精会神地写着《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一书:“……游击战争还有其战役的配合作用。例如:太原北部忻口战役时,雁门关南北游击战,破坏同蒲铁路、平型关汽车路、阳方口汽车路,所起的战役配合作用,是很大的。”

  毛泽东放下笔,缓缓地点燃了一支烟。

  在世界战争史上,游击战争只是生存于战役范围内。然而,在毛泽东眼里,游击战争已上升到战略地位,并且逐步变成中国共产党人的拿手好戏。德国的一位战略家在考察了中国的抗日游击战争之后,不无感慨地将毛泽东誉为“游击战之父”。

  眼下,这位“游击战之父”又把敏锐的目光投向内蒙古阴山山脉的中段——大青山。

  大青山地区横贯绥、察两省,是陕甘宁边区的北方门户,是华北通向大西北的咽喉。在古人眼里,大青山是一派“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空旷景象。然而此刻,毛泽东望着这一地区的版图,不禁脱口说道:“大青山战略地位不可小视”。在毛泽东眼里,开辟了大青山根据地,既可以粉碎日军西进宁夏、甘肃,分割大西北的企图,又可以使晋西北、晋察冀部队相互配合作战,扼制日军对陕甘宁边区的进攻,还可以沟通与苏联、蒙古的联系。

  5月14日,毛泽东电示朱德、彭德怀、贺龙、关向应、肖克,明确指出:“在平绥路以北沿大青山山脉建立游击根据地至关重要,请你们迅速考虑此事。”

  大青山地区的重要性,贺龙、关向应早已注意到了。他们对于八路军进入敌后战场,乘敌尚着意于正面战场之机,向北、向东发展的重大战略意义,也有深刻认识。早在1937年11月间,在绥远工作的共产党员杨植霖曾专程到五寨面见贺、关,向他们报告绥远被敌人侵占后的情形。贺龙曾经详细询问过那一带的具体情况,并且提出:能不能把当地武装调到晋西北整训,增加一些新成分后,再回去打游击。次年4月间还将对大青山地区调查所得情况向毛泽东作过报告。接到毛泽东的电报,贺龙和关向应、肖克、甘泗淇、周士第详细讨论了这个问题,他们认为,大青山东西绵延700余里,南北宽100余里,面积2万多平方公里。

  南麓连接土默特川平原,北麓接乌兰察布草原,与蒙古邻近。平绥铁路在大青山南麓通过,联接归绥(今呼和浩特)、包头、集宁3个重镇。大青山地区,从战略上看,是通往大西北和陕甘宁边区的北部门户,又靠近晋西北抗日根据地北翼,地位甚为重要,所以中央甚为重视。他们立即组织力量再次对大青山地区的现状进行调查。6月初,贺龙、关向应等将调查情况和他们的看法向中共中央军委和八路军总部作了报告。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