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军事·军旅 > 八路军129师征战实录 | 上页 下页
一四


  3连5班8名战士在坚守阵地的过程中伤亡了7名,仍然坚守阵地,不能动的给能动的准备手榴弹、压子弹,没有让一个日军进入阵地。

  第二天,当师部转移到北界都后,771团被打散的人陆续归了队。虽然他们脸上带着愧疚的表情,但他们身上的装束却着实令人羡慕:有的戴着缴获的日本军的黄五星帽,有的穿着日军的黄呢大衣,有的把自己的枪换成了三八式步枪,每个人手中都有一两件从日军手中缴来的战利品。

  一个目睹了整个过程的新闻记者由衷地写道:他们打的胜仗倒并不叫我们怎么惊奇,他们打的败仗才真叫人佩服。

  后来,刘伯承见到徐向前时对他说了以后还说了很多次的一句话:“你培养的队伍是打不垮的!”

  事后,刘伯承就七亘村被袭一事给中央写了一份检讨报告。毛泽东看了报告之后,于10月25日电示八路军总部和各师:“屡胜之后,必生骄气轻视敌人,以为自己了不得。771团七亘村受袭击,是这种胜利冲昏头脑的结果。你们宜发通令于全军,一直传达到连队战士,说明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战争,是一个艰苦奋战的长过程。凡那种自称天下第一、骄气洋溢、目无余子的干部,须予以深切的话告诉他们:必须把勇敢精神与谨慎精神联系起来,反对军队中的片面观点与机械主义。”

  这是抗战中第一封要打掉“骄气”的电报。

  ※7.伏击!伏击!

  §说孙子,话谋略

  386旅进入正太路后,正大路沿线就成了129师的主要战场。在这一舞台上,以刘伯承为首的129师将士们演出了一幕幕令人拍案叫绝的“活剧”。中国历史上有个著名的军事思想家,叫孙武,也就是被人们尊称为孙子的人。他的一部《孙子兵法》,使他获得了兵学鼻祖的美称,更使后人们在进行军事活动时多了一个理论的支撑点。《孙子兵法》中的很多闪着理性光芒的语言,如“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兵贵速,不贵久”、“攻其无备,出其不意”、“不战而屈人之兵”等,能够和人们对毛泽东语言的熟悉程度相提并论,即使是毛泽东,也经常在自己的著作中引用孙子富有哲理的语言。

  在中国军事界能够走出国门,把自己的思想传播到世界其他民族和地区的也只有毛泽东和孙子。海湾战争中,多国部队除了携带着大量的先进的武器装备外,还有一本被他们同样奉苦经典的《孙子兵法》,据说多国部队总司令施瓦茨科夫的案头上就一直摆放着《孙子兵法》,当然那是已经被译成英文的《孙子兵法》。中国军事界中但凡识文断句受过正规训练的将领,大都读过《孙子兵法》。但学了不等于学懂,学懂了也不见得就能够“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抗日战争,应该是孙子的后人们驱侮救国,展中华兵学之风采的大好时机,可有的人却在这个时候交了张不应算作及格的卷子,愧对祖先;但也有的人被称作“论兵新孙吴”,使日军闻风丧胆。

  孙子在《孙子兵法》的势篇中写道:“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意思即是几乎所有战争都是以正兵对敌,以奇兵取胜。堂堂之阵,故不可少,但堂堂之阵终不如奇兵易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

  身为黄埔军校校长的蒋介石对《孙子兵法》是非常熟悉的,在他的讲话和文章中常常可以看到他引用孙子的话来表达他的思想。自负的蒋介石在讲话中大概只肯引用“二孙”的话,一个孙是被国民党尊称为国父的孙中山,另一个就是《孙子兵法》的作者孙子。

  还有一个例外。抗战中蒋介石不得不下发了一本由被他追剿了近10年的中国共产党的领袖毛泽东所写的文章——《论持久战》。这与蒋介石自负的性格不太相符。但他别无选择。文章写得太精彩了!毛泽东1938年6月发表的《论持久战》一文,对时局作了精辟论述,对前途作了科学分析,特别是文中对抗战胜利所表露的信心,给人以一种巨大的力量和直捣心灵的震慑。人称小诸葛的白崇禧看到这篇文章后,马上将其送给了蒋介石。蒋介石看后频频点头,立即下令印发全军。这篇文章对国民党政策的制定应该说产生过一定的影响。

  熟悉《孙子兵法》的蒋介石,最熟悉的恐怕就是《孙子兵法》开篇第一句:“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七·七”事变爆发前,对于即将爆发的“国之大事”,蒋介石也不敢掉以轻心,他作了一定的准备。

  虽然蒋介石1937年8月12日才被国民党最高国防会议及党政联席会议推举为全国陆海空军大元帅,但在此之前,在抗日的大旗下全国形成了表面上的统一。所谓表面上的统一,即各路军阀在抗日这面大旗下又各有各的心思,各打各的算盘。

  执掌着全国帅印的蒋介石首先将全国分为5个战区。将原来各自为政的各个区统一规划到全国的抗战序列之中。紧接着蒋介石又拟定了一个“以首都(注:南京)为中心,逐次向国境线推进”的国防阵地构筑计划。阵地内要求设有机关枪掩体、小炮俺体、观测所、掩蔽部等,所用材料必须是钢筋水泥。当时这些要求已经是最高标准了,是按照德国和俄国的最新教范拟定的。全面抗战爆发后,虽然构筑的工事离预案的目标还差得很远,但也总算完成了一定数量的工事构筑。

  1938年11月2日至28日,为总结抗战以来经验,确定新的军事方针,国民政府军令部在衡山召开了军事会议,这次会议历史上称为“南岳军事会议”。蒋介石亲自主持,并作了几次讲话。

  为了在正面战场节节失利后稳定举国惶动的人心,破除将须中部分存在的恐日心理,蒋介石对抗日战争相持阶段正面战场的军事战略作了进一步的阐释,他首先引用了兵圣孙武的两句名言,“能使敌人自至者,利之也,能使敌人不得至者,害之也”,“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逸,后处战地而趋敌者劳,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他将国民政府的战略和老祖宗的这两句名言作了逐一对比。“我们现在就是诱敌深入,使他自至,以陷入进退维谷的境地。我们能诱敌深入,处处地方我军是先处战地以待敌,敌人处处地方是后处战地而趋战,在我们完全是以逸侍劳,步步致敌,而不为敌人所致,我们第一期的战略也就是实行孙子这两句话以遂行我们消耗敌人,疲困敌人,诱敌深入于有利我军决战的阵地,而完成我们最后胜利的布置。现在我们这种布置已经成功,今后我们就可乘此势力来达成第二期杭战的任务。”

  当然,抗日战争战局的发展,除了日军强大、中国军队武器装备落后的基本原因外,正面战场参战各部队中旧有的军阀军队的顽疾也影响了作战。如各部队互不协同,敷衍推倭,甚至谎报军情,等等。蒋介石对此痛加训斥,要求严加整肃。他认为这些现象“是我们军队失败的致命伤”,“这种军队,永远没有希望,永远是失败的”。从这点上看,蒋介石的确看到了国民党军队的致命弱点。此外,在战术上,各战区部队虽然是以黄埔军校毕业生为骨干的嫡系部队,但打起仗来,缺乏机动灵活。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