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军事·军旅 > 八路军129师征战实录 | 上页 下页


  “不敢,兄弟在蒋主任处当个参议。”乔茂才满脸堆笑地答道。乔茂才提到的蒋主任——蒋鼎文当时任国民党西安行营主任。乔茂才接着说:“我过去在四川时,认识刘师长,兄弟此次来到贵师,是想拜望一下刘师长。”李达心想,这可不是个普通朋友,我们没有请他,上级也没有通知说他要来,还是先去问一问刘师长。听了李达的介绍,刘伯承说:“乔茂才我认识,可是我们已经几十年没有来往了,他来干什么呢?在没有弄清他的意图之前,我暂时不好出面,你先去招待一下,跟他谈谈,就说我到前边部队去了,有什么事等我回来再说。”李达出来后,对乔茂才说:“实在不巧,刘师长到外面视察部队,现在还没回来。”

  “那么,刘师长几时才能回来呢?”乔茂才急切地问道。“现在还说不准。”李达说。听了李达的话,乔茂才半天没有说话。沉默中,乔茂才几次欲说又止,最后,他终于沉不住气了,不得不对李达和盘托出他此行的目的,说:“李处长,兄弟此来,一是拜望,二是有公事相商。不知你可否转告刘师长?”李达说:“这几天,刘师长正在前边忙于公务,行踪不定,一时难于找到他。乔参议如有公事,可以跟我说,刘师长回来,我一定转告他。”

  乔茂才从随身携带的公文包里拿出一封信,递给李达,说:“请李处长先过目。”

  李达打开一看,竟然是蒋介石亲笔签署的一个命令。蒋介石在命令中指示129师经陇海路转平汉路北上,加入石家庄方向作战。在李达看信时,乔茂才在一旁假惺惺地说:“你们爬雪山,过草地,吃了不少苦,这回你们转至陇海路上,可以先休整几天。”

  李达看完信,觉得这封信大有文章,随即向乔茂才问道:“这封信朱总司令看过没有?我们怎么没有接到八路军总部的指示呢?”“没,没有。”乔茂才尴尬地说。李达这时已经完全弄清了乔茂才的来意,就对他说:“这是个大事,还是把这个命令先放在这里,等到刘师长回来由你自己亲自交给他为好。你先到房间里休息一下,我马上就派人去找刘师长。”

  这是李达和乔茂才斗智的第一个回合。李达随即就到了刘伯承处,将情况向刘伯承作了汇报。刘伯承也略感吃惊地说:“好家伙,还是蒋委员长的亲笔签字!”他考虑了一下,接着说:“来者不善,善者不来。这是蒋介石的一个阴谋。”说完,他走到了地图前,用仅剩的一只左眼仔细地察看起来。

  当时,115师已经到了灵丘、广灵、涞源、阜平、曲阳和行唐之间;120师正在神池、宁武、朔具一带活动。日军于9月13日占了大同,正以20万兵力沿着平绥、同蒲、平汉、津浦线推进。刘伯承判断按照国民党的这种打法,用不了多久日本鬼子就会攻下石家庄和太原。如果129师按照蒋介石的命令,加入石家庄方向的作战,那么就形成了115师、120师在西线作战,而129师在东线作战的局面。在晋冀地区,东西向交通线很少,主要是南北向交通线,这样129师同115、120师的联系就很容易被日军切断,这样的行动完全违背中共中央的意图。他边看边说,“阴谋!这是一个很大的阴谋!”李达插了一句:“这么一来,我们师就得被迫孤军作战,不得不担任正面防御。而目前按总部的指示和我们的实际情况,应当尽量避开正面作战。”刘伯承接着说:“对。蒋介石要借日本人的刀杀我们。我们不上这个当。

  马上将情况报告毛主席和朱总司令。”李达转身刚要走,又问到:“这个乔茂才怎么打发呢?”刘伯承说:“他现在不是老朋友来叙旧,而是在给蒋介石卖命,我不能见他。我不能理睬他,让他等着,等得不耐烦了,他就回去了。”国共谈判时,经双方商定,对八路军的指挥一定要通过八路军总部,谁也无权越级下命令。蒋介石这种做法,既不符合国共谈判的协议,也不符合军队指挥的惯例,其用意已不言而喻。

  李达对刘伯承的话心领神会,又与乔茂才展开了第二轮的斗智。第一天,李达陪乔茂才吃饭、散步。第二天又是吃饭、散步。第三天还是如此。每当乔茂才问起刘伯承,李达都以辽未回来作答。

  过了几天,乔茂才心中也明白了是怎么回事,再等下去,还要吃团门羹,自讨没趣,只好对李达说,“我回去还有事情要办,等刘师长回来后,我再来拜访。”

  乔茂才一定为没有完成蒋委员长亲自交给的任务而沮丧不已。

  乔茂才送信事件只是抗日战争中的一个小插曲。但这个小插曲基本上勾勒出了蒋介石在抗战中的所作所为。

  §走在钢丝上的蒋介石

  “七·七”事变后,蒋介石对自己要做什么是很清楚的,其一,他得抗日,不抗日不行,这是大势所趋;其二,要在抗日斗争中消灭共产党,除去心头之患。在蒋介石的眼里,后一件事的重要性并不在第一件事之下。在抗日的问题上,蒋介石一直在“走钢丝”。是战,还是和,蒋介石像一个杂技演员一样在两者间艰难地平衡着。蒋介石一直认为,不战不行,战过了头也不行,不要因为抗日而过分刺激了日本人。根据这个思路,理解蒋介石的抗战方针就比较容易了。

  “七·七”事变后,蒋介石采取的总的方针是“不屈服,不扩大”。在“不屈服”方面,蒋介石采取了这样一些动作:派遣中央军北上。命令李默庵、冯安邦、刘戡等军师长,率队北上,抵抗日军的进攻。

  国民党外交部次长陈介奉命在南京约见日本大使馆参事日高信六郎,提出口头抗议,要求日本政府约束军人,不使事态扩大,国民党外交部长王宠惠也从庐山回到南京,向日本大使馆提出书面抗议:“日本此种行为显系实行预定挑衅之计划,尤极不法。”

  “七·七”事变后不久,蒋介石致电桂系的李宗仁、白崇禧,声明国民党中央已决心抗战,约李、白速赴庐山,共商大计。蒋介石在“七·七”事变后半个月左右的时间内,连发11封急电给身处事变前线的宋哲元,命令他就地抵抗,表明“卢案必不能和平解决。无论我方允其任何条件,而其目的则在以冀察为不驻兵区域与区域内组织用人皆得其同意,造成第二冀东。若不做到此步,则彼得寸进尺,决无已时。”同时,蒋介石还特别强调,“中央已决心运用全力抗战,宁为玉碎,毋为瓦全,以保持我国家之人格。”蒋介石希望宋哲元明白,“若我能积极准备,示人以无机可乘,随时可起而抵抗,或可消弭战端,戢其野心也。”

  蒋介石清楚卢沟桥事件不是“偶然突发”的,而是日本处心积虑准备多年的结果,若不还日本人以颜色,则其势必得寸进尺。

  1937年7月17日,蒋介石在庐山发表长篇演讲时就曾讲道:东北四省失陷,已有6年之久,然后被迫签定了塘沽协定。现在冲突地点已到了北平的卢沟桥,如果卢沟桥可以受人压迫强治,那么中国500年故都,北方政治文化中心与军事重镇的北平,就要变成沈阳第二。今日的北平若变成昔日的沈阳,南京又何尝不可变成北平。所以,卢沟桥事变的发展,是关系到中国国家命运的问题。

  庐山讲话是“七·七”事变后蒋介石第一次公开发表长篇演讲,也是他第一次公开发表他的抗日主张。这时,中日两国虽然没有公开宣战(公开宣战是在1941年12月),但这次讲话将中日的对抗推向了最高潮。在庐山讲话的最后,蒋介石讲了后来在抗战中被广为传颂的一段话:“如果战端一开,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地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