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李敖 > 为中国思想趋向求答案 | 上页 下页
二十一


  二、在明世宗以后的医书中,可以看到杨梅疮:

  一│方广 │丹溪心法附录│一五三六(明世宗嘉靖十正年) │卷十六有杨梅疮

  二│俞弁 │  续医说 │一五四五(明世宗嘉靖三十五年) │卷十有杨梅疮

  三│薛立斋│外科心法良方│一五五六(明世宗嘉靖二十四年) │  有杨梅疮

  四│徐春甫│古今医统  │一五五七(明世宗嘉靖三十六年) │  有杨梅疮

  五│楼英 │ 医学纲目 │一五六五(明世宗嘉靖四十四年) │卷十九有杨梅疮

  六 │窦梦麟│窦氏图经疮 │一五六九(明穆宗隆庆三年) │卷五有杨梅疮

  七 │李挺 │  医学入门│一五七六(明神宗万历四年) │卷七有杨梅疮

  八 │龚廷贤│万病回春  │一五八七(明神宗万历干五年) │卷八有杨梅疮

  九 │李时珍│本草纲目  │一五八八(明神宗万历十六年) │卷十八有杨梅疮

  十 │王肯堂│疡科证治准绳│一六〇八(明神宗万历三十六年) │卷五有杨梅疮 

  十一│陈实功│外科正宗  │一六一七(明神宗万历四十五年) │卷十一有杨梅疮

  十二│陈司成│霉疮秘录  │一六三二(明思宗崇祯五年) │为有关杨梅疮的专著
  
  这些著作年表〔注六〕可以使我们很容易的看出来,梅毒的传入中国,在医学史上几乎是一个突变。它在十六世纪的序幕时代进入这个古老的国家,它是西洋近代文化影响中的一个先头部队,它比钟表、眼镜、几何、历法等都抢先走进来,在极短的时间里征服了这个国度,使这个国土上的人民忽然张皇失措〔注七〕,它又转渡日本,使这个岛国因它而死的比例占全世界第一!在东西文化交流的漫长历史中,它独占了一个所向披靡的地位,任何固有文化挡不住它,任何文化导演摆布不了它,它来自近世文化的源头,走向全盘交易的尾间,它好像骄做的告诉那些为西方轮船设立码头的国家:“你们不是要接受西方近代文化吗?你们也得同时接受我,和我所代表的一切‘坏’文化。我知道你们想超越前进、想择善而从,但是天下有这种便宜事吗?西方近代文化的这点光芒,是经过多少千辛万苦换来的,即使有流弊,他们自己都甩不掉,而你们却想取长舍短、后来居上,天下有这种便宜事吗?”

  在上面的文字里,我用了一点简略的考证,考证梅毒溜进中国的历史,我所以愿意公布这段考证,乃是因为我相信在目前文化问题的论争上,这段考证可以轻易的使许多谬说变为可笑。

  原来在中国传统上,千百年来,有一个妙传统,可以叫做“唱高调的传统”。这个传统的特征是:一件事不管事实上是否行得通,只要高调唱得好,大家就纷纷拍手,说他是“圣人”、是“教主”、是“大儒”。

  在“唱高调的传统”里,我们从历史上可以找出许多大题目,比如“天人合一”啊、“内圣外王”啊、“郅治大同”啊……多得是。

  这些大题目,唯一的用处是可以做一些文人的敲门砖,使其中一部分脱颖为“圣人”、“教主”或“大儒”。至于对题目本身来说,虽然在每个题目下都堆了一堆臭八股,可是“天”、“人”还是没“合一”起来!

  妙处就在这儿,正因为“天”“人”根本就无“一”可“合”,所以历代的文人们才可以摇头摆尾的大作文章;正因为“大同”

  达不到,所以大家才愈谈愈起劲!

  “唱高调”的结果是,中国人的精神开始分裂了、人格开始多边了,大家都学会了纸上写和口上说的是一套,实际做的又是另一套!

  所以,流风所及,一个屠户,可以挂着羊头,卖他的狗肉;一个皇帝,可以打儒家的招牌,演法家的戏法;一个国粹家,可以领美国人的津贴,大骂别人崇洋媚外。可是,大家谁也不警觉,大家还是唱高调。

  大家把调儿唱得高高的,然后钻进里面去陶醉。

  所以,只要有人出了题目,大家就会打如意算盘。

  在这次文化问题的论争中,中国文人老毛病又来了,许多人又唱高调了。

  这个高调儿非常动听,它符合中国人的中庸气质,也接近中国人的大团圆思想,这个高调就是文化的选择论。

  一些浮夸的妄人们相信文化可以自由自在的任意选择,可以一方面“发展自己之长”,一方面又“兼有人家之长”,这样“撷取中西文化之精英”的结果,可以“超胜古人、西人”而“创造中国的新文化”!

  谁能说这个高调儿唱得不好呢?谁能说这不是如意算盘呢?谁不想占“取长舍短、择善而从”的便宜呢?

  但在事实上能行得通吗?事实的发展能照我们的文化导演们来指挥吗?事实上如果行得通,我想我们前一辈的文化导演们,绝不会把“梅毒”选进来!由此可见,“取长舍短”的好梦也只是好梦而已,曲终梦回之日,却是梅毒满身之时,“择善而从”云云,岂不是空话吗?

  在一个优势文化的猛扑下,落后地区是没有办法妄谈选择的,好的固该笑脸迎,“坏”的也要和血吞。它们的“缺点”与“流弊”不是落后地区可以“预防”的,这种难题在理论上似杀风景,但在事实上却的确莫奈何!尤其对有过“汉唐雄风”的落后地区,更是如此。在这种优势文化的猛扑下,多少汉家的好儿女,莫不摩拳擦掌,想在西化的大河下做一块中流砥柱。

  用讨价还价的手法,买椟还珠的努力,挽一挽既倒的狂澜。他们用力之勤、用心之苦,是可以佩服的;但那种不管事实上能否行得通,却硬在理论上炒陈饭的劲儿,却是可怜的!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