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陈燕妮 > 纽约意识 | 上页 下页
法国风骨


  1993年,有关影视方面的波动颇主宰了一阵世界时事。

  先是有关中国的影片在美国出了实实在在的一些风头。从夏末到冬初,短短几个月内全美竟同时有五部有关中国的片子在上映。在这五部影片除有陈凯歌的《霸王别姬》外,还有《喜福会》、《喜宴》、《蝴蝶君》和《拼盘》。芸芸五片中尤以陈凯歌的《霸》片在宣传造势上最为轰动,而造成这种轰动的原因之一是该片获得了在成名后愈发性向不明的美国女歌手麦当娜的激赏,激赏之余麦氏还当众报怨自己与在影片中性别倒错的张国荣缘铿一面。

  再接下来是法国人在世界关税贸易总协定举世瞩目的乌拉圭回合谈判中,在有关影视产品的争端上流露出坚强的固执,让国际各方多有领教。

  一向在文化上自恃甚高的法国多年来将影视听产品称为“文化工业”,在谈判中,法国自始至终反对把影视听产品尤其是电影产品列为普通谈判项目。法国人流露出的此一番固执不外是不愿意放纵好莱坞影片更全面地占领国内有关市场。

  法国的这项“法国风骨”随即感染了欧洲其他一些同好国。在谈判进行到关键时段内的12月,欧共体会员国领袖干脆发表联合声明,要求乌拉圭回合谈判在“目前及未来”给予欧共体各国的电影与电视工业以“特别待遇”。

  事实上,无孔不入的美国电影早就占有59%的法国市场,而在整个欧共体中的占有率更是高达72%。为保障民族文化的发展,法国曾为此制定了详细规则,严格要求电视播出的节目中必须保持60%的“欧洲成份”。但多年以来,此规则立则立矣,但在刻意维护的这60%之外,其他的40%几乎全是美国产品。美国人对任何商业利益一向寸土不让,能弱肉强食则一概弱肉强食,仅拿1992年美国与欧洲国家在影视听产品方面的相互输出价值总额即可看出美国在此领域里的“沙文”嘴脸:美国输入欧洲的总值是30亿美元;而欧洲输往美国的数字则仅为2.8亿美元。

  而美国的贸易代表仍不依不饶地以美国在欧洲仍没有“赚够应得的钱”为由,要求欧洲方面在对本国影视听产品的补贴及维护上,后撤一些。

  自始至终,欧洲说不。

  中国在对国内娱乐的内外界线上据说自1994年起也开始具有“法国风骨”了。文化部不但在去年年底自张学友的上海演唱会开始,冻结了港台及海外歌星如履平地般进入内地娱乐歌迷而后中饱私囊的机会,而且据说在新的一年中还要砍掉中外合拍影片计划的一半。于民族文化而言,这无疑再好不过。

  但在为这种界线的建立高兴之余,又不免十分地为中国民族文化在水准上是否也能达到“法国水准”而捏出一把汗。几年来身在海外,周末时常借一些中国片子来看,对大部分片子的感觉仍和几年前在国内的感觉一样,其“外”虽场面恢宏,其“中”却平俗无奇。演员表演也一如以往,造作不堪。1994年初又传来一些相关的坏消息,说是中国1993年中一些耗资无数的片子上映之后每场观众往往在十人以下,比如一部由一级导演孙道临掌舵的片子《继母》在哈尔滨放映的31场中,每场平均观众仅为八人。

  如此看来,中国的情形有点不尴不尬。

  几年来在海外也看了几乎全部张艺谋、陈凯歌及田壮壮的片子,觉得该几位在中国舆论界中即便是盛名之下导演的不少作品在性质上往往也“殊途而归”,质量虽够却总给人形同领教中国民俗课的感觉,但田壮壮的《蓝风筝》在我看来是个例外。

  这样就显出“风骨”身后的空旷来。

  感觉之中,有谁能把中国影片的这种耗资和质量拉平,谁就功同“救了中国”。

  听说近几年在国内尤其是上海出现了一些由两人甚至一人演出的“小话剧”,而且卖座极不俗,我其实在想,这类艺术的原始动机及社会效果所履所及其实才真是为艺术的“博大精深”。

  法国凤骨的难弄,可以放下,也可以放不下,关键是吃饭的人出点真活。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