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高阳 > 大故事 | 上页 下页
明十三陵漫谈(2)


  定陵的发掘,始于一九五六(民国四十五年)。自明楼之西开掘,掘至地下约八公尺处,发现了石砌的隧道,呈斜坡状,自东而西,长十六丈,尽头处已在入口三丈五尺之下,有一座高约九公尺的“金刚墙”亦可称之为“金刚门”,用廿三层城砖封闭。卸除封砖,迎面是一座汉白玉石制成的大门,高约三公尺,宽约两公尺,形制与一般宫门无异,门钉、门环一应俱全,只不过是石雕而已。

  如何进入这座石门是个难题,当然,最简单的办法是用炸药轰,但中共的考古学家,当然不能效孙殿英的行径,几经勘察、查考文献,请教名匠,终于用铅丝套塞入门缝,钩起作为一块门闩之用的石块,放倒了称为“自来石”的顶门石条,推动双扉,在隆隆声中,揭开了定陵的秘密。

  这座地宫,在当时官文书中,称为“玄宫”,大小石门共七座。进第一重石门,即是前殿,地面用“金砖”铺砌;所谓“金砖”即是用桐油浸泡过的特制砖——这些砖由设在山东临清的砖厂承制,每块长四十四公分,宽二十二公分,厚十一点五公分,重二十四公斤,砖上刻有“寿工”二字,并有年分、制砖匠人、密户与“作头”的姓名,验砖的官员,先要敲击,有渊渊金石之声,才算初步合格;然后选样击断,其中如有气泡,仍不合格。规格之严如此!

  第二重石门的形制,与第一重完全相同,入门即为中殿,亦即享殿,中有汉白玉石雕成的三个宝座,象征神宗及两后魂魄之所凭依,宝座前各有一套香炉、香瓶、烛台的“五供”,用黄琉璃烧制,再前面是一口嘉靖年间烧制的青花云龙纹大瓷缸,内贮香油,油面有个铜瓢,瓢中灯草——这就是“长明灯”,任何皇陵中皆有;从前不知道氧气助燃的道理,总以为油干方始灯尽,所以满贮的香油,燃而不尽,辄成乳化状。

  中殿两侧,各有一条甬道,通向左右配殿,亦有石门,但规制较简。配殿中各有棺床,象征为两后的寝宫。

  进第三重石门为后殿,是三殿之中最大的一座,呈横长形,高约十公尺,宽度与高度相仿,长则为宽度的三倍余。中间略微偏西,砌出高约三尺的“棺床”,上置三具已呈暗红色的棺椁;椁中之棺,亦即所谓“梓宫”,则不可见。棺椁又高又大,据说是因为置放了三百余件衣服之故;此外又有二十六口朱漆木箱,放置的是帝后的金冠凤冠,以及金锭、银锞、玉器、瓷器等等。

  ***

  以上是就原来的规制,按部就班作一叙述,事实上我们首先见到的是后殿。

  中共于一九五九年开放定陵,作为一个观光目标时,特为造了一部宽约三公尺的扶梯;我去参观的那天,适逢周末,游客如云,下扶梯时,前涌后挤,无法留步,因此记不起一共经过几道转折,估计定陵自坟头的“宝顶”至地宫的地面,约为现代建筑的七层楼高,后来有人跟我说:“你错了!应该是十三层楼高才是。”

  想想真是不可思议,挖到这样深的程度,建筑一座面积数千平方公尺,完全以砖石砌造的地宫,无论设计施工,似乎都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最令人惊异的是,地宫内部毫无破损,而定陵自竣工至发掘完成,已历时三百七十年了。

  在这三百七十年中,京畿不知经过多少次地震,最严重的一次是在康熙十八年,地震引发海啸,海水倒灌,逆河而上,京师地震,人马活埋,崇文门外三里河因而湮塞;北海白塔竟亦震垮。时值盛夏、宫中自孝庄太后以下,皆在殿外设行幄露宿,然而这种骇人听闻的大地震对定陵毫无影响。

  同样地,我游故宫,细心观察,从未发现任何在那年大地震所留下的创痕。建筑最易于表现一个民族的背景、潜力与文化,我相信康熙在他接位十八年所遭遇的这场大灾难,已深刻体会到汉文化的深厚,而于五年以后,以亲察明孝陵及以祭天的礼节祭孔,作为认同汉文化的具体表示,不是没来由的。

  ***

  在长陵,只有棱恩殿可看。棱恩殿即是享殿,为供奉神牌,及岁时祭祀之处,嘉靖年间改定今名,“棱,神之福也。”

  十三陵中的棱恩殿,惟有长陵巍然独存,三层高的石基上,一座九开间的楠木大殿,总面积约两千平方公尺。殿中陈列由定陵出土的殉葬物品,但彩绣的绸缎,均为仿制品,原物已经风化,无法保存;不过,玻璃橱中陈列的银锭,一望而知是锡制镀银的假货,表面已呈斑驳,有两名游客在研究,甲说:“莫非当初殉葬是用假的银子?”乙说:“怎么会?”甲问:“那末,怎么会成了这样子呢?”乙笑一笑,幽默地说:“大概也是风化的缘故吧!”侧耳旁听,为之失笑。

  棱恩殿中,又有不可思议之事。殿中有金丝楠木柱三十二根,中间最大的四根,两人合抱不交。据清初笔记载:这四根巨柱,原来画满了金莲花。如今已无丝毫痕迹,自然是有人将泥金刮走了;但楠木柱上连条裂缝都没有,材料之坚实,可想而知。

  令人惊叹不止的,还不在木料的本身,而是如何能运到工地。十三陵的汉白玉石及艾叶青石,大多采自百里以外的房山,据记载,一块长三十尺、宽十尺、厚五尺的大石料,前后需民工两万多人,拖运二十八天,才能到达。拖运必须在滴水成冰的隆冬,因为拖运方法是在沿路打井、汲水泼成冰道,才能滑过,当时老百姓管这些井叫“万人愁”。房山不过百里,已如此费事,而这些几丈长的楠木,采自云贵深山,万里之遥,关河重重,我实在不能想象,是用甚么办法,才能运到长陵?

  一九八九年八月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