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蒙学 > 三字经译注 >
三字经全文译注


  [一]

  [原文]人之初,性本善①。性相近,习相远②。

  [注释]①人:泛指众人。 初:初生,刚出生的时候。 性:性情,本性。 本:根本,原来。 ②相近:相去不远。 习:后天的习惯。远:相差太远。“性相近,习相远”是孔子的话。

  [译文]人生下来,本性都是善良的,彼此相差不多。大家性情都近于善,只是由于后来所受社会的习染不同才有了千差万别。

  [原文]苟不教,性乃迁①。教之道,贵以专②。

  [注释]①苟:如果、假如。 乃:于是。 迁:变化。 ②道:方法、道理。 贵:注重、重视。 以:在于。 专:专心致志。

  [译文]如果从小不进行教育,孩子善良的本性就会发生改变。教育孩子最好的方法,就是教导孩子要专心致志,持之以恒。

  [原文]昔孟母,择邻处①。子不学,断机杼②。

  [注释]①昔:从前。 孟母:孟子的母亲。孟子姓孟名轲,字子舆,战国时代邹国人。相传孟子早年丧父,其母为引导儿子学习,曾三次迁徙居处,最后在一所学校旁定居下来。 择:选择。 邻:邻居。处:相处、居处。 ②子:即孟子。 机:指织布机。 杼(音柱):牵纱的梭子。

  [译文]古时候,孟子的母亲,为了使儿子有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曾三次选择邻居而搬家。一次,儿子逃学回来,孟母气愤地把织布机上的梭子折断,以此告诫孟子学习不可半途而废。

  [原文]窦燕山,有义方①。教五子,名俱扬②。

  [注释]①窦燕山:五代后晋人,名禹钧。传说他教子有方,使五个儿子齐登科甲,有侍郎冯道赠诗云“燕山窦十郎,教子以义方”。

  义方:好方法。 ②名:名誉、名声。 俱:都。 扬:传扬。

  [译文]窦燕山教育孩子有好的方法。他所教育的五个孩子,都学有所成,名扬四海。

  [原文]养不教,父之过①。教不严,师之惰②。

  [注释]①不教:不加以教导。 过:过错。 ②师:老师。 惰:怠惰,这里指失职。

  [译文]生养子女却不给予良好的教育,这是做父亲的过错。教育学生没有严格的要求,这是做老师的失职。

  [原文]子不学,非所宜①。幼不学,老何为②。

  [注释]①子:是为人之子。 不学:是不肯读书。 宜:应该,适当。 ②幼:指黑发年少时。 老:指长大成年以后。 何为:指不能有作为。

  [译文]小孩子不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如果少年时不努力读书学习,长大以后还能有什么作为呢?

  [原文]玉不琢,不成器①。人不学,不知义②。

  [注释]①玉:美玉。 琢:雕琢。 器:指器物。 ②义:义理、道理。

  [译文]一块没有经过雕琢过的玉石,不能成为精美的玉器。一个人若不努力学习,就不会懂得知识和道理。

  以上为第一部分,讲述的是教育和学习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性,后天教育及时,   方法正确,可以使儿童成为有用之材。

  [二]

  [原文]为人子,方少时①。亲师友,习礼仪②。

  [注释]①子:做人的孩子或儿女。 方:正当,刚,正值。 少时:小时侯。 ②亲:亲近。 师:良师。 友:益友。 习:学习。 礼仪:礼节仪态。

  [译文]为人子弟,在年轻的时候,应当多多亲近良师益友,从他们那里学习为人处事的礼节和知识。

  [原文]香九龄,能温席①。孝于亲,所当执②。

  [注释]①香:黄香,东汉时代的江夏(今湖北)人。传说他九岁时就懂得孝顺父母。冬天用自己的身体暖和父母的被窝,夏天为父母扇凉枕席。他是“二十四孝”中的一个孝子。 龄:岁。 温:暖,暖和。 ②亲:指父母。 执:遵循,应该做的事。

  [译文]孝乃百善之首。“孝”不仅是一种行为,更是一种精神,一种坚持不懈的精神。东汉黄香九岁的时候,就知道冬天用自己的身体为父母温暖枕席。孝敬父母,这是每个做儿女的应该做的事。

  [原文]融四岁,能让梨①。弟于长,宜先知②。

  [注释]①融:孔融,东汉时鲁国(今山东)人,孔丘的后代,三国时代儒家学派的人物。他四岁时同兄弟一起吃梨,他先拿小的,把大的让给哥哥。后为北海太守,但他因反曹操被杀害。 ②弟:通悌,指尊重兄长的道德规范。 长:兄长。

  [译文]孔融四岁,就能让梨,把大梨让给哥哥吃。这种尊敬兄长和友爱谦让的道理,是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知道的,每个人从小就应该培养这种谦恭礼让的优良品质,培养自己的爱心,以友善的态度对待他人,同样也会获得别人友善的回报。

  [原文]首孝悌,次见闻①。

  [注释]①首:为首,首要。 孝:孝敬父母。 弟:通悌,指尊重兄长。 次:其次。 见闻:学习看到或听到的知识。

  [译文]儿童、少年的启蒙教育,第一是让他们知道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传统美德。其次才是要学习看到或听到的知识。

  以上第二部分,强调儿童要懂礼仪,要孝敬父母、尊敬兄长,并举了两个例子。

  [三]

  这部分介绍的是生活中的基本常识,有数字、四时、四方、五行、六谷、六畜、七情、八音、九族、十义,方方面面,而且简单明了。

  [原文]知某数,识某文①。一而十,十而百②。百而千,千而万。

  [注释]①知:知道、了解。 某:指代人或事物。 数:数目。 文:文理。 ②一:数之始。 十:数之终。 而:到。

  [译文]此句承接上文,孝悌打好基础,有坚实的品德做后盾,然后学知识,长进才华。并要懂得计算数目,认识文字,学习文理。“知某数”,讲的是中国的数字,中国的计数方式采用十进制,一到十看来简单,但却有无穷无尽的变化。数字从一开始,一到十就是基本数字,十个十就是一百,十个一百就是一千,十个一千就是一万,一直变化下去。儿童时期,要从知数、识文开始,知数简单,识文就比较复杂了。文字包括的内容很多,如文字、文学、历史等,是难以穷其究竟的。对于儿童要从他们可以接受的东西入手。某数是较简单的,所以教育孩子先从识数开始。即使今天的教育,孩子在入学的时候,都是从阿拉伯数字开始的。为父母的要先教他“知数”,父母是儿童最早的数学教师。

  [原文]三才者,天地人①。三光者,日月星②。

  [注释]①三才:指天才、地才、人才。出自《易经》。②三光:指日光、月光、星光。

  [译文]宇宙有三才,就是天、地、人。天上有三光,就是日、月、星。天地人包含一切,囊括宇宙万物、芸芸众生。天、地、人之所以为三才,因为:天,指万物赖以生存的空间,浩渺苍穹,运转不息,四季交替,风霜雨雪应时而生;地,是万物借以生存的地理条件,人类的一切物质供给都取于“大地”。大地用它的胸怀和滋养孕育着人类和其它生灵;人,有浩大的能力,是万物之灵。人凭借卓越的创造力,把大地耕耘得繁荣兴盛。三光的日、月、星,是人类最初的光明来源,是宇宙大自然中三个伟大的力量。三者光辉灿烂,给大地上的一切生命送来光明与温暖,促使万物生息循环,永驻生机。

  [原文]三纲者,君臣义①。父子亲,夫妇顺②。

  [注释]①三纲:纲,指纲领,法则。“三纲”一词出自班固著《白

  虎通义》,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义:法度。 ②亲:

  父子之间慈孝相亲。 顺:和顺,和睦。

  [译文]三纲是指君臣之间有忠爱之义,父子之间要慈孝相亲,夫妻之间要和睦相处。

  古代封建社会有“三纲五常”的社会原则,其“三纲”要求臣服

  从君,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子服从父,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

  妻服从夫,丈夫对妻子拥有支配权。但是,今天的社会,再也不是封

  建专制社会了,三纲自然就不复存在了。

  [原文]曰春夏,曰秋冬①。此四时,运不穷②。

  [注释]①曰:称为,叫做的意思。 ②时:指季节。 运:运行、运转。 不穷:没有尽头。指春去夏来,秋去东来,无穷无尽。

  [译文]一年之中有四个季节,叫春、夏、秋、冬,这是四时(季)。四时循环交替,运行不止,永无尽头。

  [原文]曰南北,曰西东。此四方,应乎中①。

  [注释]①方:方向、方位。 中:指南北西东四个方向的聚合点。

  [译文]南、北、西、东是四面的方位,这四个方位对应存在,是与中央点相对应而确立的。

  [原文]曰水火,木金土①。此五行,本乎数②。

  [注释]①水火,木金土:古人所说的五行。五行学说的核心就是“相生”“相胜”。相生,指五行相互促进。相胜,指五行相互排斥。 ②本:根本,本源。 数:运数,天理。 本乎数,古人认为五行相生相胜,来源于运数。这一观点具有自发辩证法因素,对中国古代天文、历数、医学等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作用。

  [译文]水火木金土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元素,即人们常说的五行。这

  是中国古代用来指代宇宙各种事物的抽象概念,是根据一、二、三、四、五这五个数字和组合变化而产生的。

  [原文]十干者,甲至癸,。十二支,子至亥。曰黄道,日所躔(音缠),曰赤道,当中权。赤道下,温暖极。我中华,在东北。寒燠均,霜露改。右高原,左大海。曰江河,曰淮济,此四渎,水之纪。曰岱华,嵩恒衡,此五岳,山之名。 曰士农,曰工商,此四民,国之良。医卜相,皆方技,星堪舆,小道泥。地所生,有草木,此植物,遍水陆。有虫鱼,有鸟兽,此动物,能飞走。(注:《三字经》早期文本没有这一段,可能是章太炎增补的。)

  [原文]曰仁义,礼智信①。此五常,不容紊②。

  [注释]①仁:指爱心等善良品德。 义:做应当做的事。 礼:指

  人事礼节。 智:同知,指有才识而明道理。 信:指诚实,信用。

  ②常:天道之常。 五常:指仁、义、礼、智、信五种基本德性。 紊:

  纷乱。

  [译文]仁爱、公正、礼貌、明智、守信,叫做五常。是做人的准则。这五条准则要努力去实行,不容许出现紊乱。

  [原文]稻粱菽,麦黍稷①,此六谷,人所食②。

  [注释]①稻:稻子。 粱:谷子,小米。 菽:豆类的总称。 麦:麦子。 黍:黍子,

  玉米,玉蜀黍,去壳后叫黄米。 稷:高粱。 ②谷:谷物的统称,俗称粮食。 食:吃的粮食。

  [译文]稻子、谷子、豆类、麦子、黄米、高粱叫做六谷。这六种粮食是我们日常生活的主要食物。

  [原文]马牛羊,鸡犬豕①。此六畜,人所饲②。

  [注释]①马牛羊,属上珍三品。鸡犬豕属下珍三品。豕(因市)即猪。②畜:即牲畜,人类饲养的禽兽总称。 饲:饲养。

  [译文]马、牛、羊、鸡、狗、猪这六种动物叫六畜,是人类所饲养的用来吃肉和供使用的禽兽。

  [原文]曰喜怒,曰哀惧①。爱恶欲,七情具②。

  [注释]①喜:高兴。 怒:生气。 哀:忧伤。 惧:害怕。 ②爱:倾慕,喜欢。 恶(音悟):憎恶,讨厌。 欲:欲念、嗜好。 七情:人的七种感情。 具:具备。

  [译文]高兴、生气、忧伤、害怕、倾慕、憎恶、嗜好,是人生来就具备的七种感情。

  [原文]青赤黄,及白黑,此五色,目所识。酸苦甘,及辛咸,此五味,口所含。膻焦香,及腥朽,此五臭,鼻所嗅。宫商角,及徵(音直)羽,此五音,耳所取。曰平上,曰去入,此四声,宜调叶。(注:《三字经》早期文本没有这一段,可能是章太炎增补的。)

  [原文]匏土革,木石金,与丝竹,乃八音①。

  [注释]①匏(音袍):一种植物,类似葫芦,称为匏瓜,古代常用它做乐器。 土:陶土、瓦器。 革:皮革,指鼓。 木:指木制乐器。石:指玉石之类做的乐器。 金:指铜锣、铜鼓等金属做的乐器。 丝:指丝弦乐器。 竹:指萧笛之类管乐器。

  [译文]用匏瓜、陶土、皮革、木材、玉石、金属、丝弦、竹管等八种材料制成的八种乐器,称为八音。

  [原文]九族者,序宗亲。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孙。自子孙,至曾玄①。

  [注释]①九族:由自己往上推四代,为父亲、祖父、曾祖父、高祖父;再由自己往下推四代,是儿子、孙子、曾孙、玄孙,连同自己共为九代。 序:排列的先后顺序。 宗亲:同一宗族的亲属。 身:自身,自己。 曾:曾(音增,不读层)孙,孙子的儿子。 玄:玄孙,孙子的孙子。

  [译文]九族指的是同一宗族的人,依照辈分排列的长幼顺序。从高祖、曾祖、祖父、父亲到自己。再由自己到儿子,儿子到孙子,再到曾孙、玄孙。

  [原文]五伦者,始夫妇,父子先,君臣后,次兄弟,及朋友,当顺叙,勿违负。有叔伯,有舅甥,婿妇翁,三党名。斩齐衰,大小功,至缌麻,五服终。父子恩,夫妇从;兄则友,弟则恭;长幼序,友则朋;君则敬,臣则忠。此十义,人所同。(注:《三字经》早期文本没有这一段,可能是章太炎增补的。 此外,这里列举的“十义”,也略有不同。据《礼记?礼运》篇载,十义是:“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

  [四]

  这部分介绍的是中国古代的重要典籍和儿童读书的程序,列举

  的书籍有四书、六经、三易、四诗、三传、五子,基本包括了儒家

  的典籍和部分先秦诸子的著作。

  [原文]凡训蒙,须讲究①。详训诂,明句读②。

  [注释]①训蒙:即启蒙,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 讲:讲解。 究:考究。 ②训诂:用当代话解释古书中词句的意义。 句读:古代称文辞停顿的地方为句或读。

  [译文]教导刚入学的儿童,必须把每个字都讲清楚,每句话都解释明白,并且使学童读书时懂得断句。

  [原文]礼乐射,御书数。古六艺,今不具。唯书学,人共遵。既识字,讲说文。有古文,大小篆,棣草继,不可乱。若广学,俱其繁,但略说,能知原。(注:《三字经》早期文本没有这一段。)

  [原文]为学者,必有初①。《小学》终,至“四书”②。

  [注释]①学者:学习的人。 初:开始,开端。 ②《小学》:一本古代儿童教育课本,宋人朱熹、刘子澄所编,通过讲洒扫、应对、进退之类的仪节,向儿童灌输孔孟之道。 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合称四书。

  [译文]作为一个读书求学的人,必须有个良好的开端。先把《小学》读完,再学习《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

  [原文]论语者,二十篇①,群弟子,记善言②。

  [注释]①《论语》:论是议论,语是答语。此书是孔子在鲁国与弟子论学、论治、论礼、论乐的书,分为20篇,共15917个字。 群弟子:指孔子的学生们。 善言:有教育意义的言论。

  [译文]《论语》这部书共分为20篇,是孔子的弟子和他们的再传弟子们记录下来的孔子一生有教育意义的言论。

  [原文]孟子者,七篇止①。讲道德,说仁义②。

  [注释]①孟子:孟轲。作《孟子》七篇。 ②讲:讲述。 说:宣传,谈论。

  [译文]《孟子》这部书是孟轲写的,共七篇,内容是有关讲述道德、宣传仁义等优良品行的言论。

  [原文]作《中庸》,子思笔①。中不偏,庸不易②。

  [注释]①《中庸》:书名,子思著。 子思:孔子之孙,孔鲤之子。学于曾子,作《中庸》一书,授予孟子。该书共33篇,总计3568个字。 笔:书写、创作。 ②中:不偏不倚。 偏:偏差。 庸:平常,指中和常行之道。 易:改变。

  [译文]《中庸》这本书的作者是子思,“中”是不偏的意思,“庸”是不变的意思。

  [原文]作《大学》,乃曾子①。自修齐,至平治②。

  [注释]①曾子:姓曾,名参,字子舆。曾子曾受业于孔子,作《大学》一书,俱述孔子之言,共分10章,3纲领、8条目,共计1753个字。三纲领是:在明德,在亲民,在于至善。八条目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②修齐:修身、齐家。 治平:治国、平天下。

  [译文]《大学》这本书的作者是曾子。《大学》主要讲述从提高自身修养、管理家庭到治理国家、平定天下的方法。

  [原文]孝经通,四书熟①。如六经,始可读②。诗书易,礼春秋③,乐经亡,余可求④。

  [注释]①《孝经》:儒家十三经之一,为孔门后学的著作,是孔子给弟子讲孝道的言论。 ②六经,即:《诗经》、《尚书》、《周易》、《礼记》、《春秋》和《乐经》六部经书的总称。 ③诗、书、易、礼、春秋:指上句说的六经。其中《礼记》分为《周礼》和《戴礼》。④亡:亡佚、失传。 余:其它。 求:寻找。

  [译文]《孝经》的道理弄明白了,再读熟四书,才可以读像六经这样比较深奥的书。《诗经》、《尚书》、《周易》、《礼记》、《春秋》和《乐经》号称六经,其中《乐经》已失传,其余的都保存至今。

  [原文]有连山,有归藏①。有周易,三易祥②。

  [注释]①连山:书名,又叫《连山易》,相传是伏羲氏作。 归藏:书名,又叫《归藏易》,相传是黄帝作。 ②周易:书名,又称《易经》,相传是文王、周公、孔子作。 三易:以上三部书的合称。

  [译文]《连山》、《归臧》和《周易》,这三部书合称三易,是一部用“卦”的形式、以阴阳概念来说明宇宙万事万物循环变化的道理的书,它包含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故后人广为研

  究,影响深远。

  [原文]有典谟,有训诰①。有誓命,书之奥②。

  [注释]①典:记载帝王立国的原则,叫做典。 谟训诰:帝王告诫的言辞。 ②誓:出师告诫将士的言辞。 命:君主所发布的命令。书:指尚书。 奥:深奥。

  [译文]《尚书》上所记载的,都是虞、夏、商、周四代的政论。一篇名为典,是帝王立国的原则。一篇名为谟,是大臣治国的策略。一篇名为训,是大臣对君主的训诲,如伊训。一篇名为诰,是国君的通告。一篇名为誓,是出兵的文告。一篇名为命,是国君的命令。书中 言论道理很深奥。

  [原文]有国风,有雅颂①。号四诗,当讽诵②。

  [注释]①国:诸侯所封之国。 风:民间歌谣。 雅:正乐之歌。其中“雅”又分为“大雅”和“小雅”。 颂:宗庙祭祖之乐歌。 ②四诗:《国风》、《大雅》、《小雅》、《颂》合称为四诗。 当:应当。 讽诵:背诵熟读。

  [译文]《诗经》分为《国风》、《大雅》、《小雅》、《颂》四个部分,合称为四诗。(诗经中的诗内容丰富,感情深切)是我们应当诵读吟咏的。

  [原文]周礼者,箸六官①。仪礼者,十七篇②。

  [注释]①周礼:书名,周公著。 箸:同著,制定的意思。 六官:《周礼》以《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六部分管理国家政务,相当于后来的吏、户、礼、兵、刑、工六部。这六部分即是周代的政治制度。 ②仪礼:书名,周公著。

  [译文]《周礼》中记载着当时六官的官制以及国家的组成情况。《仪礼》中礼仪大纲分为八种,共十七篇。

  [原文]大小戴,注礼记①。述圣言,礼乐备②。

  [注释]①大戴是指戴德,小戴是指戴圣,戴圣是戴德的侄子,他们都是汉代大儒。 注:注释。 礼记:书名,西汉时在孔丘故居的墙壁中发现古文《礼记》二百零四篇。戴德删为八十五篇,称《大礼戴》,他的侄子戴圣又删为四十九篇,称《小礼戴》,即《礼记》。 ②述:记述。 圣言:圣人的言论。 备:齐全,完备。

  [译文]戴德和戴圣都曾汇编《礼记》并作注释,记述了圣人的言论,完备地记录下了上古的礼乐制度。

  [原文]诗既亡,春秋作①。寓褒贬,别善恶②。

  [注释]①诗:《诗经》。 既:已经。 亡:衰败,冷落。 春秋:书名。相传是孔子根据鲁国史书编订而成。 ②寓;寓含。 褒:表扬。 贬:批评。 别:辨别,区分。

  [译文]由于周朝的衰落,《诗经》也跟着被冷落。孔子作了《春秋》, 书中隐含着对现实政治的褒贬,以及对善恶行为的认识辨别。

  [原文]三传者,有公羊①。有左氏,有谷梁②。

  [注释]①传:给经典书籍作注释的著作叫传。 公羊:即公羊高,鲁国(今山东)人,作《春秋传》一册,称为《公羊传》。 ②左氏:即左丘明,作《春秋传》一册,称为《左传》。 毂梁:即毂梁赤,作《春秋传》一册,称为《毂梁传》。

  [译文]公羊高著的《公羊传》,左丘明著的《左传》和毂梁赤著的《毂梁传》,合称为三传,它们都是解释《春秋》的书。

  [原文]经既明,方读子①。撮其要,记其事②。

  [注释]①经:圣人的著作称经,这里指儒家经典。 方:才。 子:指子书,我国古代图书按经、史、子、集分为四类。凡能自成一家的著作叫子书。 ②撮:选取挑选。 要:要点。 记:记住、牢记。

  [译文]经书全部读熟了,才可以读诸子百家的书。子书种类篇幅繁多,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能选取重要的部分来读,记住其中每件事的前因后果。

  [原文]五子者,有荀扬①。文中子,及老庄②。

  [注释]①荀:即荀子。荀子名卿,楚兰陵人,作《荀子》上下篇。杨:即杨雄,汉代成都人,作《大玄经》、《法言》二书。 ②文中子:姓王名通,隋朝龙门人,作《元经》、《中说》二书。 老子:姓李名耳,周初亳邑人,作《道德经》。 庄子:名周,楚蒙城人,作《南华经》。

  [译文]诸子百家中的五子指荀子、杨子、文中子、老子和庄子,他们所写的书,便称为“子书”。

  [五]

  这部分讲述的是从伏羲、神农至清代的朝代变革,一部中国史的基本面貌尽在其中。

  [原文]经子通,读诸史①。考世系,知终始②。

  [注释]①经:儒家经典。 子:诸子百家的著作。 诸史:各种史书。 ②世系:帝王、贵族世代相承的系统。 终始:王朝兴亡的始末。

  [译文]通晓经书和子书后,再读各种史书。从中考究各朝代相承的

  系统,了解历史兴衰的过程和原因(从而在读史中吸取教训)。

  [原文]自羲农,至皇帝①。号三皇,居上世②。

  [注释]①羲:伏羲,也作伏牺,风姓,号太昊。相传是他始画八卦,造琴瑟,教嫁娶,作书契代结绳,造网罟教佃渔。 农:神农,姜姓,号炎帝,其兴货利,制耒耜,尝百草,作医书,制五谷。 黄帝:姓姬名轩辕,其作甲子,造律吕、货币、舟车、宫室等。 ②居:居住,生活。 上世:上古时代。伏羲、神农时代,传说为公元前26世纪以前的时代,故称上古时代。

  [译文]从伏羲、神农,到轩辕,这三位上古时代的帝王,后人尊称

  他们为“三皇”,他们是远古时代的名君。(另一种传说:轩辕、颛

  顼[音专须]、帝喾[音哭]、尧、舜为五帝时代,他们在公元前26—前22世纪。)

  [原文]唐有虞,号二帝①。相揖逊,称盛世②。

  [注释]①唐:即唐尧,又称“帝尧”。 虞:即虞舜,又称“帝舜”。二帝:指尧舜二帝。 ②揖逊:即谦让。

  [译文]唐尧、虞舜二帝先后兴起,尧把帝位传给了德才兼备的舜,在两位君主的治理下,天下太平,人人称颂。

  [原文]夏有禹,商有汤①。周文武,称三王②。

  [注释]①夏:国号。 禹:姓姒(音四),受虞舜禅位当了君王,

  国号为夏,历史上称为夏禹王。 商:国号。 汤:姓子,推翻夏朝

  当了君王,历史上称商汤王。 ②周武王:文王姓姬名昌,武王是文

  王的儿子,名发,推翻了商朝当了君王,追尊其父为周文王。

  [译文]夏代(约公元前2070--前1600年)的开国君主是禹,商代(约公元前1600—前1046年)的开国君主是汤,周朝(约公元前1046—前256年)的开国君主是文王和武王,这几个有德有才的君主被后世称为“三王”。

  [原文]夏传子,家天下①。四百载,迁夏社②。

  [注释]①家天下:尧舜二帝不传子而传贤,帝王禅让制,天下为公。

  夏禹王不传贤而传子,实行世袭制,以天下为自家。从夏禹王到夏朝

  灭亡,经历17主,共400余年。 ②载:年。 迁:迁移。 社:社稷,即国家政权。

  [译文]从夏禹王开始,将君位传给儿子,从此天下被一家统治。夏

  朝延续了四百多年后被汤灭亡。

  [原文]汤伐夏,国号商①。六百载,至纣亡②。

  [注释]①汤:成汤王,商朝的开国君主。 夏:夏桀王,夏朝末代

  君主。 ②纣:殷纣王,商朝的最后一位君主。商朝分前后两个时期,共经历了30主(公元前1600—前1300年为前期,历19主;公元前1300—前1046年为后期,历11主),共640余年。

  [译文]汤王讨伐夏桀,灭亡了夏朝,建立商朝。商朝经历了600多

  年,到商纣王就灭亡了。

  [原文]周武王,始诛纣①。八百载,最长久②。

  [注释]①周武王:姓姬名发,文王之子。 诛:诛杀。 ②八百载:

  周朝自公元前约1046年至公元前256年,共约八百年。

  [译文]周武王起兵公元前1046年灭掉商朝,诛杀纣王,建立周朝。[周朝从建立到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杀,建都镐京(今西安),史称西周。从公元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阳(今洛阳西),到公元前被秦所灭,史称东周。] 周朝前后延续约800年,统治最长久。

  [原文]周共和,始纪年。历宣幽,始东迁。

  [译文]西周晚期公元前841年,都城的人起义,周厉王逃出,即由共伯和执掌王事,达14年,历史上号称共和,将这一年称共和元年,中国古代的历史纪年也就从这一年开始。(按:这里说的“共和元年”中国历史纪年开始,指的是“夏商周断代工程”公布前的历史记载。但是,2000年11月9日,“夏商周断代工程”正式公布《夏商周年表》以后,中国的历史的纪年即从西周晚期的共和元年,向前延伸了1200多年.)西周共和以后,经历了厉王、宣王两代国王后,至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从镐京向东迁都到洛阳,历史进入东周。

  [原文]周辙东,王纲坠①。称干戈,尚游说②。始春秋,终战国③。五霸强,七雄出④。

  [注释]①辙:车轮輾后的痕迹。 周辙东:周平王向东迁都到洛阳。 王纲:朝廷的纲纪、法度。 坠:衰落。王纲坠,指奴隶制度的崩溃。 ②尚:崇尚。 游说:劝说各国诸侯推行自己的主张。 ③春秋:指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5年。 战国:指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为止。 ④五霸:指春秋时的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庄王。 七雄:指战国时的秦、楚、齐、燕、韩、赵、魏。

  [译文]西周灭亡,周平王东迁后,东周王室对诸侯的控制力越来越弱。各个诸侯国之间时常相互攻伐,政客们也纷纷向掌权者游说自己的政治主张。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阶段。春秋时期有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庄王五霸逞强。战国时代则有秦、楚、齐、燕、韩、赵、魏七国争雄。

  [原文]嬴秦氏,始兼并①。传二世,楚汉争②。

  [注释]①嬴秦氏:姓嬴,名政。嬴政兼并六国,自称秦始皇。②传:传承。 二世:名胡亥,秦始皇的儿子。 楚:楚霸王,姓项,字羽,自号西楚霸王。 汉:汉高祖,名邦。 争:争夺(天下)。

  [译文]秦王嬴政吞并六国统一天下,于公元前221年建立秦朝。秦朝传到二世胡亥(前209—前207年)的时候,天下又开始大乱,最后形成了楚汉相争的局面。

  [原文]高祖兴,汉业建①。至孝平,王莽篡②。

  [注释]①高祖:即汉高祖刘邦。因起兵响应陈胜、吴广农民起义,后与项羽领导的农民军同为反秦主力。公元前206年推翻秦朝统治。经过楚汉相争,战胜项羽,于公元前202年建立西汉王朝。 兴:兴起。 业:基业。 ②孝平:孝平帝刘衎。 王莽:汉元帝王姓皇后之侄,官至大司马, 于公元8年杀害了汉平帝,自立为皇帝,取代汉朝,改国号为“新”,建都长安(“新”政权于公元23年被绿林农民起义军所灭)。 篡;篡夺。

  [译文]汉高祖刘邦打败了项羽,建立汉朝基业。汉朝的皇位传延了两百多年,到了汉平帝时,皇位被王莽篡夺,西汉结束。王莽篡位后,天下又随之大乱。

  [原文]光武兴,为东汉①。四百年,终于献②。

  [注释]①光武;光武帝,姓刘,名秀,字文叔,刘邦的第九世孙。东汉:光武中兴之后史称东汉,亦称后汉。这以前(包括“新”)史称西汉,亦称前汉。 ②献;汉献帝,名协,汉朝最后一位皇帝。献帝时,曹操入朝,自擅汉权。杀死了皇后及皇子,公元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帝为山阳公,至此东汉灭亡。

  [译文]汉光武帝消灭王莽,中兴汉室,建立东汉。汉朝历经400余年,到汉献帝时灭亡。

  [原文]蜀魏吴,争汉鼎①。号三国,迄两晋②。

  [注释]①魏:魏主曹丕,曹操的儿子,其篡夺汉献帝帝位,国号为魏。 蜀:刘备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或蜀汉。 吴:孙权的国号。 鼎:古代大型三足铜器。相传夏禹收聚天下之金,铸成九鼎,后称之为传国重器,象征着皇位。 ②迄:完结,终止。 两晋:东晋和西晋。

  [译文]东汉末年,魏、蜀、吴三国争夺汉朝的天下,这个时代称为三国时代。司马炎灭三国而建晋朝。晋朝分为西晋(公元265—317年)和东晋(公元317—420年)两个时期。

  [原文]宋齐继,梁陈承①。为南朝,都金陵②。

  [注释]①南朝:公元420年东晋灭亡到公元589年隋朝统一,我国历史上形成南北对峙局面,史称南北朝。南朝即指这一时期相继在建康(今南京)建都的宋(420-479)、齐(479-502)、梁(502-557)、陈(557-589)四个朝代。 ②金陵:即建康,今南京。

  [译文]晋朝迁往南方不久衰亡了,取而代之的是南北朝时期。南朝包括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国都定在金陵。

  [原文]北元魏,分东西①。宇文周,与高齐②。

  [注释]①北:北朝。 元魏:北魏道武帝,姓拓跋,名珪。至孝文帝时,因为仰慕中国文化,改姓元,因此称元魏。 分东西:公元534年,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两个政权。东魏建都洛阳,西魏建都长安。 ②宇文周:北周闵帝宇文觉。 高齐:北齐文宣帝高洋。

  [译文]与南朝同时并存的统治北方的王朝称北朝。自北魏始,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后来,西魏为北周宇文泰所代,东魏被北齐高洋所代。

  [原文]迨至隋,一土宇①。不再传,失统绪②。

  [注释]①怠:及,到了。 隋:隋文帝,姓杨名坚。 一:统一。土宇:天下。 ②再传:指第三代。 统绪:世系,皇位的传承。

  [译文]隋文帝杨坚再次统一天下,于公元581年建立隋朝,中国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但他的儿子隋炀帝杨广,荒淫无道,隋朝只传了一代,至公元618年便很快灭亡了。

  [原文]唐高祖,起义师①。除隋乱,创国基②。二十传,三百载③。梁灭之,国乃改④。

  [注释]①唐高祖:李渊,字叔德。西凉公李昞之子。李渊曾在隋朝作官,立大功,进爵唐王。 起:起兵。 义师:伸张正义的军队。②创:开创。 国基:建立国家的基础。 ③二十传:唐朝共传了20代。 三百载:唐朝自公元618年到公元907年,历时近三百年。④梁:后梁太祖,姓朱,名温,曾在唐昭宗时做官,封梁王。他废除昭宗而篡夺天下,改国号为梁。

  [译文]唐高祖李渊,发起“仁义”之师,清除了各路的反隋大军,消除了隋末的动乱,开创唐王朝的基业。唐王朝共传了二十代,历时近三百年,后被梁所灭,才又改换了朝代。

  [原文]梁唐晋,及汉周。称五代,皆有由①。

  [注释]①五代:唐朝以后,在中国北方大部地区先后建立政权的有梁(907-923)、唐(923-936)、晋(936-946)、汉(947-950)、周(951-960)五个朝代,称为后五代。(在这同一时期,在南方和山西地区先后建立了吴、南唐、吴越、楚、闽、南汉、前蜀、后蜀、南平、北汉等政权,史称十国。)

  [译文]后梁、后唐、后晋,及后汉、后周五个朝代更替,历史上称为五代。这五个朝代的兴衰更替,都有着一定的原因。然而,五代都是短命王朝,因都是军阀建立,以武力建国,成的快,败的也迅,得之容易,失之也易。

  [原文]炎宋兴,受周禅①。十八传,南北混②。

  [注释]①炎宋:宋朝。据儒家五行学说,宋太祖赵匡胤是以火德而称王的,故称宋朝为火宋,又称炎宋。 禅:禅让。 ②十八传:南宋从太祖赵匡胤到赵昺,共传了十八代帝王。 南北:北宋(960-1127)和南宋(1127-1279)。混:合计,指南宋和北宋合计十八世。

  [译文]宋太祖赵匡胤兴起,接受后周皇帝的禅让而建立宋朝。宋朝传了十八代,是北宋、南宋合在一起算的。宋朝时期,虽然在宋太祖与宋太宗的努力下,消除了两百多年的封建割据,但边境少数民族政权兴起,南北混战,中国依然不是一个统一的国度。

  [原文]辽与金,皆称帝①。元灭金,绝宋世②。莅中国,兼戎狄③。九十年,国祚废④。

  [注释]①辽:公元916年北方契丹族耶律阿保机称帝,国号契丹。公元 927年,耶律德光改国号为辽。 金:公元1115年,辽东女贞族首领完颜阿骨打称帝,国号金。 ②元:元朝,蒙古族政权。辽被金灭,金被蒙古灭亡,公元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定都大都(今北京)。 绝:断绝。 ③莅:临,到。 中国:中原地区。 戎狄:古时称西方民族为戎,称北方民族为狄。 ④九十年:元朝自1279年到1368年共九十年。祚:皇位,帝位。 废:废掉。

  [译文]北方的少数民族辽人、金人和蒙古人都建立了国家,自称皇帝,最后蒙古人灭亡了金朝和宋朝,建立了元朝,重新统一了中国。元朝统一了中原,并且兼并了边疆的少数民族。然而它只维持了短短九十年,就被农民起义推翻了。

  [原文]太祖兴,国大明。号洪武,都金陵①。迨成祖,迁燕京,十七世,至崇祯②。

  [注释]①太祖:明太祖朱元璋。公元1368年朱元璋灭元朝建立大明帝国,他自己当了皇帝,年号洪武,国都在金陵(今南京)。 ②怠:待到。 成祖:明成祖朱棣(音地),朱元璋第四子。 燕京:今北京。明成祖朱棣于永乐十九年(1421年),由南京迁都北京。 十七世:明朝自太祖朱元璋到思宗朱由检,共历十七帝。 崇祯:明朝末代皇帝朱由检的年号。

  [译文]元朝末年,明太祖朱元璋起兵推翻了元朝的统治,统一全国,建立大明王朝。他自己当上了皇帝,史称太祖,年号洪武,定都南京。明成祖即位后迁都北京。明朝共经历了十七个皇帝,到崇祯皇帝为止时明朝灭亡。

  [原文]权阉肆,寇如林①。至闯王,神器焚②。清太祖,膺景命③。靖四方,克大定④。

  [注释]①阉:太监。权阉:指掌了大权的宦官。 肆:为所欲为。 寇:污称农民起义军。 ②闯王:即明末农民起义的杰出领袖李自成,号称李闯王,他领导的规模最大的一支起义军,于1644年攻克北京,逼死崇祯,明朝灭亡。但李自成的政权只不过是昙花一现。 神器:这里比喻明朝政权。 焚:焚烧,毁坏。 ③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清王朝第一个皇帝。1616年建立后金。 膺:承受,接受。 景命:即天命。④靖:平定。

  [译文]宦官肆意专权,为所欲为,农民反抗运动,风起云涌,遍及各地。义军首领李自成攻入北京,明朝灭亡。清太祖努尔哈赤自称接受天命,入主中原,平定了各地“流寇”,统一了中国。

  [原文]廿一史,全在兹①。载治乱,知兴衰②。

  [注释]①廿:二十。 廿一史:指《史记》、《汉书》、 《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唐书》、《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为廿一史。后加上《新唐书》、《新五代史》、《明史》为二十四史。这些都是所谓正史。 ②载:记载。 治:安定,太平。 乱:战乱,混乱。

  [译文]二十一史全在这里了,它记载了各朝各代治乱之迹,从中可以了解各代王朝兴衰的原因。

  [原文]读史者,考实录①。通古今,若亲目②。

  [注释]①实录:编年体的一种体裁,古代继位之君命史官为死去的国君所编写的编年体大事记。 通;通晓,了解。 若:好像。 亲目:亲眼看见。

  [译文]读史书的人,还应查考历代实录,通晓古今发生的事件,就好像亲眼所见一样。

  [六]

  这部分内容强调学习要勤奋刻苦、孜孜不倦,只有从小打下良好的学习基础,长大才能有基础,长大才能有所作为。

  [原文]口而诵,心而惟①。朝于斯,夕于斯②。

  [注释]①诵:背诵,熟读成诵。 惟:思考。 ②斯:此,如此。朝、夕:早晨、晚上。

  [译文]这里接着前段“若亲目”之后,指读书的人在读书时,要作到口里吟诵,心里思考,早晚心思都用到学习上面,才能真正学好。

  [原文]昔仲尼,师项橐①。古圣贤,尚勤学。

  [注释]①仲尼: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他68岁时,删《诗》、《书》,赞《周易》,定《礼》、《乐》,修《春秋》,被尊为“至圣先师孔子”。 项橐(音托):传说是春秋时的神童,七岁时回答过孔子的问话,十一岁就死了,被称小儿神。

  [译文]从前孔子,以七岁的项橐为老师。古代的圣贤,尚且如此

  勤学好问,普通人更应发奋努力。

  [原文]赵中令,读鲁论①。彼既仕,学且勤②。

  [注释]①赵中令:姓赵名普,字则平,宋初的大官,官衔为中书令,相当于丞相。 鲁论:《论语》中的一部分。相传,赵普曾说他以半部《论语》辅佐宋太祖赵匡胤定天下,半部《论语》辅佐宋太宗赵光义达到太平。 ②彼:他。 仕:做官。

  [译文]宋朝的赵普,官已经做到了中书令了,还天天手不释卷地阅读《论语》,不因为自己已经做了高官,而忘记勤奋学习。

  [原文]披蒲编,削竹简①。彼无书,且知勉②。

  [注释]①蒲:草,又叫菖蒲,蒲编是用草蒲编织的席子。 竹简:竹子削成的薄片,用来写字。 ②彼:他们,此处指汉时的路温舒和公孙弘,因家贫无钱买纸,就将蒲草编成席片,来抄读《尚书》和抄读《春秋》的故事。

  [译文]汉代的路温舒把书抄在蒲席上学习,公孙弘把书抄在竹简上学习。他们没钱买书,但还能如此勤奋努力学习。

  [原文]头悬梁,锥刺股①。彼不教,自勤苦。

  [注释]①头悬梁:传说汉朝人孙敬,读书至深夜,用绳子把头发系在屋梁上,以防止打瞌睡。 锥刺股:战国时苏秦,勤读兵法之书,每当夜深昏昏欲睡时,就用锥子刺大腿,使自己清醒后再读。此二人后来都官到卿相。

  [译文] 汉代孙敬读书至深夜,为防瞌睡将头发悬于梁上;战国苏秦读书困倦时用锥子刺大腿,痛醒时再继续读书。这两人都不用别人督促,自己就能勤奋刻苦学习。

  [原文]如囊萤,如映雪①。家虽贫,学不辍②。

  [注释]①囊萤:《晋书?车胤传》记,车胤喜欢读书,家贫没钱买油点灯,他就用纱囊(袋)装着萤火虫,来取光读书。 ②映雪:指晋代孙康家贫,晚上在屋外借雪光读书的故事。

  [译文] 晋代车胤把萤火虫放在纱布袋里照明读书;晋代孙康冬天夜里借雪的反光来读书。他们家里虽然贫困,却能坚持学习,最后成就不凡。

  [原文]如负薪,如挂角①。身虽劳,犹苦卓②。

  [注释]①负薪:背柴。西汉朱买臣家贫,好读书,在挑柴回家途中,一边走,一边读书。此处连同以上举的几个人,后来都做了大官。

  挂角:指隋朝李密,替人牧牛,把书挂在牛角上,一边放牛,一边读书。 ②卓:卓绝,超然。

  [译文]汉朝的朱买臣,以砍柴为生,他把书挂在柴担的一头,边走边看;隋朝的李密放牛时把书挂在牛角上,边放牛边读书。他们在艰苦的环境里仍然坚持读书,成就不凡。

  [原文]苏老泉,二十七①。始发奋,读书籍。彼既老,犹悔迟②。尔小生,宜早思③。

  [注释]①苏老泉:即苏洵(苏轼之父)四川眉州人。年幼不曾苦读,到了二十七岁才发愤读书,后来成了著名的文学家。他有两个儿子,次子苏辙,字子由;长子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后来为翰林学士,世称“三苏”。 ②彼:他,代指苏洵。 既:已经。 犹:还。悔:后悔。 ③尔:你,你们。 小生:小孩子,年轻人。 宜:应该。早思:早一些考虑。

  [译文]宋代苏洵小时候不喜欢读书,到了二十七岁,才开始发愤读书,后来成了大学问家。当他年纪已大时,才后悔当初没好好读书。像你们小孩子,更应把握大好时光,发奋读书,才不至于将来后悔。

  [原文]若梁灏,八十二①。对大廷,魁多士②。彼既成,众称异③。尔小生,宜立志④。

  [注释]①若:如,像。 梁灏:北宋人,屡次参加科举考试都不能录取,苦读至八十二岁(这里有误。据《辞海》称,梁灏实际上四十一岁就死了),才考中状元。 ②廷:朝廷。 魁:为首的,第一。 士:士子,指参加科举考试的人。 ③彼:他,代指梁灏。 既:已经: 成:学业上有成就。 称:称赞。 异:奇异,与众不同。 ④尔:你们。 宜:应该。

  [译文]北宋有个叫梁灏的人,年纪八十二岁,在朝廷对答策问,成为考生中的魁首。他成功以后,大家都惊异。你们后生小子,应当早日立志,努力用功。

  [原文]莹八岁,能咏诗①。泌七岁,能赋棋②。彼颖悟,人称奇③。尔幼学,当效之④。

  [注释]①莹:北齐祖莹,字元珍。年幼好读书,日夜勤读,时人称为小圣童,八岁就能咏诗成章,后任秘书监著作郎 。 ②泌:唐朝李泌,七岁能作棋赋,后历任四朝宰相,为社稷重臣。 赋棋:以下棋为题作诗。 ③彼:他们,代指祖莹和李泌。 颖:聪颖。 悟:领会,领悟。 ④效:效仿。 之:代指他们。

  [译文]北齐人祖莹八岁时就能有节奏地诵读诗文。唐朝人李泌七岁时就能以下棋为题作诗。他们二人聪慧绝顶,在当时很令人们感到惊奇。现在你们正是求学的时候,应该效仿他们,努力用功读书。

  [原文]蔡文姬,能辨琴①。谢道韫,能咏吟②。彼女子,且聪敏③。尔男子,当自警④。

  [注释]①蔡文姬:名琰,是后汉著名学者蔡邕的女儿,通音律。传说蔡邕因犯罪被判处死刑,死前在家弹琴,蔡文姬就从他的琴声中知道他将有死难临头。她还以琴音作《胡笳十八拍》。 ②谢道韫:晋朝宰相谢安的侄女。心灵聪慧,极好读书,小时就能吟诗作对,曾吟出描绘大雪犹如“柳絮因风起”的诗句。 ③彼:她们,代指蔡、谢。 敏:有智慧,反应迅速。 ④警:警觉,警醒。

  [译文]东汉蔡文姬博学通音律,东晋谢道韫聪慧能咏诗。二人都是女子,尚且如此聪明,你们这些男子,更应当自我警醒,充实自己。

  [原文]唐刘宴,方七岁①。举神童,作正字②。彼虽幼,身已仕③。尔幼学,勉而致④。

  [注释]①刘晏:唐朝人,传说自幼熟读经书,七岁时唐明皇举他为神童,授翰林院正字。 ②正字:官职名,负责刊正文字。 ③彼:他,代指刘晏。 任:做官。 ④勉:勉力。 致:到达,得到。

  [译文]唐朝刘晏,年方七岁,被皇帝举为神童,作了正字官。他年龄虽小,已经当官。他年少读书,努力就可做到。你们作为年幼的学生,应当努力勤学达到这样的目标。

  [原文]犬守夜,鸡司晨①,苟不学,曷为人②?

  [注释]①守夜:在晚上守卫门户。 司晨:早上鸣叫报晓。 ②苟:假如。 曷(因河):何,怎么。

  [译文]狗知道夜间替人守卫门户,公鸡知道每天早晨鸣叫报晓。人如果不能用心学习,还有什么资格称为人呢?

  [原文]蚕吐丝,蜂酿蜜①。人不学,不如物②。

  [注释]①酿:酿造。 ②物:代指蚕、蜜蜂等动物。

  [译文]蚕吐丝可以供人们做衣服,蜜蜂酿蜜可以供人们食用,人要是不懂得学习,不能凭借自己的知识和技能来实现自己的价值,那就连动物都不如了。

  [原文]幼儿学,壮而行①。上致君,下泽民②。扬名声,显父母③。光于前,裕于后④。

  [注释]①壮:指壮年,习惯上指三四十岁的时期。 ②致:报效。 泽:恩泽,泽被。 民:百姓。 泽民:对老百姓施恩泽。 ③扬:显扬,传播。 显:显耀。 ④光:光彩。 前:前辈祖先。 裕:富裕。

  [译文]在幼年时努力学习,不断充实自己,长大后能够学以致用,替国家效力,为人民谋福利。有所作为后,就能使自己名声远扬,显耀父母,光宗耀祖,使后代富裕。

  [原文]人遗子,金满籯①。我教子,惟一经②。

  [注释]①遗:遗留,留给。 籯(音营):竹笼,竹子编的箱子。

  ②经:经书的总称。汉代儒家韦贤,官做到丞相。他竭力教子读经,结果四个儿子中,有三个做了大官。当时就流传有“遗子黄金满籯,不如教子一经”的说法。

  [译文]人们往往留给子孙后代的是满箱金银,我教育子孙的,只有一部经书而已。

  [原文]勤有功,戏无益①。戒之哉,宜勉力②。

  [注释] ①勤:勤奋,刻苦。 功;成就。 戏:游戏玩乐。 益:好处。 “勤有功,戏无益”,意思是做人、做事应当勤劳。所谓“天道酬勤”,就是说只要勤勤恳恳地工作,就能产生功效,收到好的效果。“业精于勤,荒于嬉”,嬉戏游玩没有任何益处。少年贪玩是天性,但正是因为贪玩的欲望不能控制,才致使一生碌碌无为,但凡有作为的人,都是一生勤勉之人。 ②戒:防备,警惕。 哉:语气助词,表示感叹。 宜:应当。 “戒之哉,宜勉力”,意思是对嬉戏之事要懂得节制。“勉力”的意思是努力尽力。这里是劝告幼儿、少年要戒除贪玩弃学、游戏过度的错误做法,并且要勤勉努力地去学习和工作,不懈怠才会学有所成。

  [译文]反复讲了许多道理,只是想告诉孩子们:凡是勤奋上进的人都会有好的收获,只顾玩乐,浪费了大好时光是一定要后悔的。我们要时刻勉励提醒自己啊!

  《三字经》到此为止,它看似一部简单的启蒙教材,但是,其中所涵盖的知识却是十分地丰富和广博。其中所涵盖的精辟思想对人生具有不可估量的指导价值,值得人们去细细品读和体味。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