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张扬 > 第二次握手 | 上页 下页
九九


  §第四十一章 “一千个太阳”

  骑兵在美国是个早就淘汰了的兵种,至今番号不变的“第一骑兵师”连一匹马都没有。但这个古老兵种在今天的阿拉摩斯重新派上了用场。试验场内外广袤的沙漠荒原上坑坑洼洼,没有道路,车辆不能行驶,于是士兵们英姿飒爽地骑着高头骏马巡逻。没有发现任何敌情,只看见在距“零区”两三英里外有一群羚羊。

  另一种最好的巡逻兵是飞机,地面上的一切尽收眼底,甚至能看见地平线上的闪电并向基地报告——这情报使指挥官和科学家们大为担忧。因为这说明潜藏着雷雨,试验不能进行……七月十六日清晨五点,守卫在钢塔脚下的四名士兵和爆炸化学家基斯蒂科夫分乘三辆吉普车最后撤离——此前进行过的一次一百吨当量“假原子弹”演习中,惟一的一辆吉普车却忽然坏了,弄得大家手忙脚乱。这次为了保险,派了三辆。据测算,即使三辆车中的两辆坏了,剩下一辆也足够五个人用;退一万步讲,即使三辆车全坏了,三十分钟时间足够他们跑出几英里,那里可以算作安全地带了。他们撤离前开亮了十几盏大灯,从四面八方照耀着钢塔,给观测机做标志,也使“一线”的指挥官和科学家们可以从望远镜中看到它。

  清晨五点之后,天空转晴。即使不转晴,试验也将不再由天气决定而是遵循总统决定,而总统的决定大家都已经明白。一颗巨大的“胖子”即钚爆炸装置缓缓升上那座一百英尺高的钢塔顶端。许多高音喇叭分布在“一线”和“二线”,多数时间里它们在播送舞曲或进行曲;但播音不时中断,报告最后阶段准备工作的进行情况。阿拉摩斯博士太多,连播音员都是一位年轻的博士。他那历来浑厚的男中音变得像汽笛般尖厉而嘶哑,在沙漠荒原上空回荡:“现在距试爆还有二十分钟!”然后每分钟报一次,“十九分钟”,“十五分钟”,“十分钟”……

  “二线”的几百位科学家开始往脸上涂抹油膏,以防炽烈的光线灼伤皮肤;还开始准备黑色防护镜,因为直视爆炸可能导致失明……

  “一线”人数少得多。奥姆霍斯博士等二十一位主要科学家和将军们聚集在主控室一张大平台旁。控制屏上排列着几百个仪表,无数指示针在不停地跳动,无数红色或蓝色的曲线在忽高忽低地延伸,无数或大或小的各色灯盏在闪烁明灭。奥姆扭动一个旋钮,开启了自动计时器。卡蒙博士紧盯住一排灯盏,一旦控制系统发生故障,这套报警器便会发出信号,以便及时采取措施。更多的人守候着潜望镜和其他观测设备上,企图在爆炸时先睹为快……

  “亲爱的邻居,”说话的是卡内基理工学院院长科林斯·布朗,他由于紧张而有点气喘,“听说两万吨当量是你的得数?”

  “是的。”丁洁琼答道。

  “万一你把小数点算错了两位……”

  “二百吨?”女科学家说,“有一位同行就是这么算的。”

  “不,我说的是往右两位——”布朗拖长声调。

  “二百万吨——那又会怎样呢?”

  “卡内基理工学院就得换一位院长!”

  大概是为了让绷紧的神经放松一点吧,奥姆转过脸来问:“琼,你知道这‘倒计时’的来历吗?”

  “这还有个来历?”琼好奇地望着博士,“真的,我从来不知道,连想都没想过。”

  奥姆侃侃而谈。

  二十世纪初美国莱特兄弟发明飞机。一九二六年世界上第一枚液体火箭在美国马萨诸塞州奥本市发射成功。一九二七年德国成立“太空旅行协会”,出版了《宇宙航行》杂志,创刊号封面上画着一艘宇宙飞船,印着“一个半小时绕地球一周”字样,耸人听闻而又新鲜刺激。德国乌发电影公司抓住时机,拍了一部科幻片《月球少女》。导演朗格在火箭发射场面中采用了“倒计时”程序:“……四,三,二,——一点火!”

  “是从电影片里学来的?”琼简直不相信。

  “是的,这是科学家向艺术家学习的范例。火箭专家们认为,电影中这个设计是正确的,‘倒计时’很科学,符合心理学原则。它简单明了,清楚准确,促使人们聚精会神,总是想着准备时间即将完毕,发射即将到来……”奥姆侃侃而谈,眼睛却一直没有离开自动计时器。说到这里,他提醒道,“轮到你了,琼!”计时器指着五点二十七分。最后三分钟由丁洁琼掌握。所谓“拿握”就是目不转睛地盯着控制屏,下达相关指令,在第一时间发现任何异常动静并采取相应措施……

  女科学家的第一道指令发给播音员:“从现在起每十秒钟报时一次!”

  年轻博士的嗓音仍然像汽笛般尖厉而撕哑,在沙漠荒原上传得很远很远。

  “两分五十秒”,“两分四十秒”,“两分三十秒”……

  二十双焦虑的目光聚焦在丁洁琼秀美而冷峻的面庞上,没有任何人吭一声。最后的两三分钟简直没有尽头。每个人陷入沉思。除了能听见丝丝呼吸外,简直还能听见人们的心跳。

  丁洁琼神态从容,胸脯高高的,仰靠在高背转椅中,用专注的目光扫描着控制板上无数的显示灯和刻度盘。随着“叮当”一声,自动计时器像闹钟那样响了一下,时针指向五点二十九分十五秒……

  丁洁琼向播音员下达第二道指令:“从现在起,按秒报时!”她随即扳动主控开关。由此刻起,自动引爆系统进入“倒计时”。精密的电子仪器开始按微秒时序运转,第二级和第三级链式传动器启动……

  “四十四,四十三,四十二,”年轻博士不紧不慢地大声报时,无数高音喇叭中传出的声音像滚过大地的雷鸣,“四十一,四十……”费米突然大声说:“也许不会爆炸了,那就证明我们全错了!”

  佩里狠狠瞪费米一眼,真想骂一句“胡说八道”,但总算忍住了。

  “会成功的,”基斯蒂科夫冲费米使劲摇头,“因为是我的发明!”

  基斯蒂科夫出身“白俄”。他是哈佛大学教授,著名化学家,“内爆式”原理和结构的发明人。从钢塔下撤离后,他风尘仆仆,刚赶回来。

  “十,九,八……”高音喇叭仍在吼叫。它确实符合“心理学原则”,简单明了,清楚准确,促使人们聚精会神,等等;但并不像奥姆刚才说的那么简单。

  “布朗想着试验‘太成功’了,卡内基学院将换一位院长,”佩里对琼说——当然是事后说的,“我则想着试验若是不成功我就得脱下军装,然后开始应付国会没完没了的纠缠——几十亿美元哪去了?他们不会放过我的。”

  “七,六,五……”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