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张承志 > 敬重与惜别 | 上页 下页
三十八


  第八章 亚细亚的"主义"

  (一)

  去年(2007)夏天的一个晚上,我突然接到从青海打来的一个电话。是青海省政协的一个回族青年干部,他通知我,后天在西宁,要举行服部幸雄老人的骨灰安放仪式。届时受到过服部援助的许多蒙藏回汉的各族师生,还有服部夫人和子女都将抵达西宁。知道我是逝者的生前友人,他希望我能够参加。

  我沉吟了一会儿。老人白发飘飘、满口乌珠穆沁的音容浮上眼前。

  第二天夜里,我飞抵了西宁。

  早晨,在西宁凤凰山,罕见的仪式开始了。我目击着一个日本人的遗骨,在喇嘛的紫红袈裟和回族的雪白帽子环绕下缓缓放入墓穴。当穆斯林们捧起双手接着都瓦,藏族喇嘛一齐念起经文的时候,浑身被一股异样的感动席卷。主持人要我讲话,我居然哽咽,说不成句!

  记得我只是对着墓穴,像喊叫一样说:

  “——再也不能,一块谈论东乌珠穆沁的事了!”

  …… ……

  他在暮年,把东京的两个店里的收入,都送到青海贫瘠农村的学校——这边的语言称之“扶贫”,用他的话却是“教育可是重要哟”。从黄河南,到青海北 ,他像撒传单一样,把自己背来的日元,掷向荒凉的高原。不问对象,不管地区,只要是村“穷”且孩子要“学”,他就把钱送到手上。我坚信,受惠于他的蒙藏回汉,那些闭塞农民并不知他的底细,大约把他想成了亿万富翁。没人相信他在东京过着清贫的生活。他究竟每年带来了多少,一共投入了多少,没有一个人能说清楚。

  离开青海前,在向他夫人道别时,我有一丝遗憾。因为有一个问题尚未究明。关于他青年时代的理想。我深知,用友好、和平、赎罪等等观点,并不能解释他的心思。他是个固执的人,崇尚行动的人。赎罪之类说法实在离题太远了,因为他根本没有什么罪意识。毋宁说他满怀豪情,以青海的行为,接着实践自己年轻时未竟的、“亚细亚解放”的理想。

  这亚细亚的理想,究竟是什么?

  (二)

  归纳"亚细亚主义"的全貌,是一件很麻烦的事。

  它是国家的一项战略,也是民众的一股思潮。它是一块侵略和奴役弱小近邻的遮羞布,也是一份揭露和对抗白种殖民主义的宣言书。它叠印着日本国家扩张与侵略的历史,又染透了日本民族的视野和热情。

  它在退潮时无影无踪。

  但某一天我突然意识到:它活在很多日本人的行为中。

  我能梳拢一个梗概么?

  只能提出一些例子,让读者分析它们。

  1.

  1912年12月23日,在英国殖民当局举行的、庆祝把首都从莫卧儿王国旧都鄂尔多·德里迁至新德里的典礼上,突然发生了爆炸。总督哈丁受了重伤,典礼一片狼藉。

  安置炸弹的,是早期印度独立运动的一名领导人R·B·布斯(Rash Behari Bose,1886-1945),激进派的独立运动领袖。

  事件后,布斯陷入极大危险,在殖民当局的高压下,他终于决定逃亡海外。突破了严密追查,他于1915年经由加尔各答,逃到了刚在日俄战争中大胜的日本。

  当时的日本政府根据日英条约正与英国结盟,对印度的革命分子态度严厉。布斯的目标,是从日本购买手枪等军火。但在日本不能得手,艰难之中,他认识了孙文。

  大约是在孙中山支持下,他从上海购得武器向印度输送;无奈又被英国当局查觉,不仅军火被没收,机密信件也落入英警之手。英国立即向盟国日本提出逮捕布斯。日本政府采取了拖延暧昧的态度,一段时间里,未对布斯采取行动,只把他置于监视之下。

  一个朝日新闻的记者,从孙中山处听说了这位印度独立党的首领。此事引起了记者的热意和关心,于是孙中山等一些中国人安排了印度独立党与日本媒体的会见。席间,廖仲恺把R·B·布斯的英语先译成汉语、王统一再把中国话翻成记者听的日语——若干天后,一篇题为《欧战与印度》的文章,刊登在朝日新闻上,日本市民对印度独立的关心,顿时应声鹊起。——后来,这个记者(山中峯太郎)改行成了超人气的作家,所作冒险小说《亚细亚的曙光》里,就有一个人物是印度的革命家。这篇小说在《少年俱乐部》上连载,强烈地震撼了整整一代军国少年的心。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