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唐浩明 > 杨度·中 | 上页 下页
一三


  “行!”杨度坚定地回答,“老大人,我们可以学习洋人的办法,分股本与借本两种来解决。股本即入股者,他们为股东,今后铁路建好了,他们按股分红,万一没建成,他们的银子也就充公了。股东要担风险,但赢利大。另一种是借本,即发行债券。买债券者不分红,只得利息。他们所得者少,但不担风险。我匡算了一下,只要有三百万股本,就可以发一千二百万的债本,所以资金不成问题。”

  “三百万股本从何而来?”张之洞一下子就抓到了事情的要害。

  “以湘、鄂、粤三省之大,应该可以筹集得起来。”杨度有意缓一步亮出自己的绝招。

  “足下不理财,不知银钱之难。三百万两银子的股本,湘、鄂、粤眼下一时筹不起来呀!”张之洞从软躺椅上站起,在厚厚的毡毯上缓缓踱步。

  杨度看在眼里,暗暗钦佩湘绮师的先见之明。“老大人,三百万两平均摊开,湖南分一百万。从三省财力来说,湖南最贫穷,若湖南能拿出一百万,鄂、粤两省也应该拿得出。”

  “不错,湖南若拿得出,湖北、广东也理应拿得出,只是湖南绝对拿不出一百万两银子来的呀!”张之洞走了几步,觉得累,又坐到软躺椅上。

  “假若拿得出来呢?”

  “假若湖南拿得出一百万,我就敢出头把这件事揽过来。”对于将粤汉铁路收回自办一事,湖广总督早在心里有所考虑,也与幕僚们商量多时,只是因为银钱缺乏,一直不敢说硬话。

  “老大人,我到武昌来之前,已经为您筹到了一百万银子。”

  “是在湖南筹的?”张之洞大吃一惊。

  “全部从湖南筹的。”杨度得意地将一叠纸掏出来。“老大人请过目,这是湖南一批乡绅们为粤汉铁路废约自办自愿集的股。”

  张之洞接过,看那纸上写着一长串名字,最下面有个合计:一百零一万三千二百两整。

  “靠得住吗?”

  “完全靠得住!”杨度说,“他们或是发了财的公司董事长,或是湘军将领中的殷实后裔,说话都是算数的。只要老大人出头,代表粤汉铁路公司将与美国的合约一废除,他们就立即把银子拿出来,做新公司的股东。”

  “好!”张之洞赞扬杨度,“足下办了一件很好的实事,老夫一向以为国为民办实事自励,过去芦汉铁路由比利时人包办,老夫就很不服气,常想我们中国人自己的铁路,为什么要让洋人来修筑,我们就这样没用吗?这次粤汉铁路,朝野都有收回自办的议论。海外留学生不在位都有如此强烈的爱国之心,老夫身为国家大臣,岂能落在年轻人的后面!足下可以对他们说,粤汉铁路是一定要从洋人手里收回来的,只是此事牵涉面很大,尚须作许多周旋,总在这个把月内就可以见分晓了。”

  杨度起身,激动地说:“老大人一片忠心为国为民,普天下共仰,湘、鄂、粤三省人民更是将感恩不尽。老大人事多,我就此告辞了。”

  张之洞凝望着这位海外留学生的全权代表,一种历史责任感顿上心头。他颇带感情地说:“足下再坐一会,老夫尚有几句话要对你说。”

  “请老大人赐教。”杨度坐下。

  “皙子先生。”张之洞换了一种称呼,显然比“足下”两字的分量来得重。“老夫今年六十八岁了,从二十六岁入翰苑以来,整整在宦海浮沉了四十二载。从涉入仕途那一天起,老夫就告诫自己,要做一个好官,为国家尽忠,为百姓办好事,从京官到晋抚到粤督再到湖督,自认为未负初衷。但是几十年来,外人侵凌,国事日非,就是老夫治下,亦有许多事不能如愿。事实教训了老夫,国家要强盛,百姓要富裕,朝廷非变法不可。为此,老夫联合江督刘岘庄给老佛爷上变法三疏,劝老佛爷因势利导,变祖宗之成法,效泰西之新政,所幸老佛爷都采纳了。只要从上到下都认真执行朝廷的变法诏令,国家还是有希望的。近日驻法使臣孙宝琦、驻英使臣汪大夔等都向朝廷提出了不少有关新政方面的具体建议,估计老佛爷亦会接受。老夫将这些朝政大事告诉你,其目的是希望你知道,国家马上会有一番大的举措,一番大的改变,要将它付之实现,需要大批的人才,尤其需要杰出的人才。足下身为留学生领袖,又专攻各国法律,研究日本宪政,正是适合当今时势发展的难得人才。足下这次办理粤汉铁路一事,不仅能从法律上探讨挫败洋人保卫国权的根据,更为可贵的是回国之后,能联络富商名绅,筹集了百万银两的股本。老夫一生历事甚多、阅人甚众,如足下这样脚踏实地的有为青年尚不多见。现在许多年轻人,尤其是海外的留学生,既不潜心学习西洋东洋的长处,又不扎实地研究中国的现状,开口排满,闭口革命,组织秘密团体,阴谋武装叛乱,他们口口声声自称是爱国者,其实祸国殃民。看到足下这一年多来的长进,老夫心中甚是欣慰。望足下善自珍重,返日本后继续自己的学业,多学点别人的长处,回来好好造福于自己的国家。老夫一生以荐人为己任,今老矣,无所作为,尤喜保荐真正有所作为的年轻人,遇有机会,辄向朝廷保奏,深望足下勿负老夫的厚望。”

  张之洞这番诚恳的期待,使杨度大为感动。他再次起身鞠躬:“晚生一定铭记老大人的教诲,努力做到学有所成,只是年幼才疏,还望老大人今后多多栽培。”

  张之洞对杨度本人的期望以及对粤汉铁路收回自办的明确态度,给初办国事的杨度以极其巨大的鼓励,他兴冲冲地回到湖南。

  受舆论的影响,长沙、岳州、湘潭、衡州等地的知识界和绅商界也都在议论粤汉铁路的事。一部分先期回国的留学生在旧式的书院和新式的学堂里串联,组织青年学子们举办各种活动,敦促官府收回粤汉铁路。一时间,形成了一股爱国筑路的热潮。

  杨度以他特殊的身份成为了这些热血沸腾的青年学子崇拜的偶像。他不辞辛劳地奔波在他们之中,以自己广博的法律、经济等方面的知识及滔滔雄辩的口才,将粤汉铁路一案条分缕析,解剖精当。听者莫不倾服他的观点,一致认为粤汉铁路非收回不可,不收回则无异于将国家主权出卖给外人。杨度也因此而受到湖南士人的广泛尊敬。

  不久,他得到准确的消息:张之洞联合两广总督岑春煊上奏朝廷,请求将驻美公使伍廷芳与美国美华合兴公司于光绪二十四年所签订的《粤汉铁路借款合同》十五款及于光绪二十六年签订的《粤汉铁路借款续约》二十六款一并废除,将粤汉铁路交由湘、鄂、粤三省自办,并请严惩接受巨款贿赂出卖国家利益的伍廷芳、盛宣怀。

  杨度十分圆满地完成了全体留日留美学生的委托,告别老母妻儿和湘绮师,回东京复命。他牢记张之洞的嘱咐,拟再用三年的时间将泰西各国和日本的宪政彻底研究透彻,以备今后朝廷大用。

  杨度在上海候船的时候,正是黄兴、刘揆一、张继等人也逃到上海来的时候。他们并不因长沙起义的夭折而气馁,在得知马福益也已安全逃出的消息后,便积极筹划第二次暴动。他们以章士钊在上海办的启明译书局为掩护,广为联络各省在沪革命志士,并成立了一个取名为爱国协会的华兴会外围组织。杨度也到过启明译书局几次,参加过他们的会议,但谢绝黄兴等人的邀请,不做爱国协会的成员。就在这时,一个毛头小伙子给爱国协会惹出一桩大祸事来。

  此人名叫万福华,原籍安徽。两年前随叔父到湖南,就读于长沙明德学堂。激于大义,并出于对黄兴的崇敬加入了华兴会。长沙起义夭折后,他也尾随黄兴等人来到上海,积极参加爱国协会的活动。

  一天,他看到张继的德国手枪,很好奇,便要张继借给他玩玩。张继借给了他,并告诉他如何使用。万福华把手枪摆弄几下后,心想,何不借此去为国家除掉一个奸佞?他想起了寓居上海的王之春。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