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唐浩明 > 杨度·上 | 上页 下页
四五


  “哦!”袁世凯取下放在嘴里的雪茄。他抽得很凶,一支肥大的雪茄只剩下一半了。“你一提起我就记得了。你在北京住得不久,不知北京的天气,再没钱用,不过清明是不能当皮袍子的呀!”说罢哈哈大笑起来。

  徐世昌也跟着一起笑。他因早年家境贫困,一直保留着节俭的生活习惯,衣着朴素,不抽烟,甚至茶也很少喝。他插话:“京师俚语说,三月天,皮换棉,八月中秋节,兔子窝里歇。一年到头,冷的日子多,热的日子少。”

  杨度说:“当时送皮袍来的人说了一句话便走了,我也不知道大人住在哪里,问梁卓如他们,也不知道,故而一直无从致谢,心里想起来常觉惭愧。”

  “区区小事,不必言谢。”袁世凯诚恳地说,“何况先生当袍沽酒,歃血盟誓,愿为大清王朝的强盛勇赴国难,此乃真正的慷慨热血之士,最为袁某人所敬重,倾囊结交犹恐不及,何谢之有!京师爱国志士的集会,只要有空,鄙人就亲自前去聆听,每每得益甚多。那次松筠庵集会,恰因俗务缠身,一时不能前去,特派小儿克定去听。克定回来后与我说起此事,我马上就叫他安排人赎回送去。”

  袁世凯的一口豫东话干脆利落,没有当时官场那种含糊敷衍的习气。杨度从未见过这样的干才,又见他对关心国事的年轻书生深表赞许,更在心中增添一番敬意。杨度平日接触的多是不负实际责任的读书人,激昂有余,冷静不足。这是一个难得的好机会,他要认真听听这位正在脚踏实地做着富国强兵事业的有为官员,谈谈对国是的看法。

  “袁大人,你多年扬威海外,久为国人钦仰。我昨日抵达小站,亲见营风整肃,士气昂扬,今日又在操场上观看兵士的军事演习,技艺娴熟,士腾马跃,又见大人亲自监督发放饷银,力矫军营陋习,并世难找第二人,可见在海外的军功得之实非偶然。又知大人忧国忧民,以大清王朝自强为己任,对国是深有洞察。杨度虽一介书生,身无半职,手无寸权,却天生喜谈国事,爱做忧天之杞人,今欲竭诚向大人求教,想大人当会不吝赐与。”

  “晳子先生,你太客气了,要说对国事的思考,康南海先生、梁任公先生以及你们这班强学会、保国会的先生们都研究得很深透。鄙人长期在海外,对国内情况知之不多,这几年缩在小站这块地方,又很闭塞。不过,我很愿意与你共同商榷救国大计。你有什么想法,我们随便聊聊吧!”

  见袁世凯爽快地答应了,杨度很高兴。他说:“我想先请教下,甲午那年的海战,到底是那一仗的失败,还是我们整个大清国对小日本的失败?”

  袁世凯立即回答:“甲午年的海战,以海军全军失败为结束,其实是我们整个国家惨败于日本帝国。晳子先生,鄙人对你说件事。那年日本驻扎朝鲜的军队陆续由六千人增至一万二千人,在汉城周围挖掘战壕,修筑哨垒,同时鄙人又截获了他们秘密调遣海军的命令。情况很明显,日本会有大规模的军事行动。鄙人鉴于此,向朝廷发电,请求再增派军队来朝鲜,希望以压倒优势震慑日本,使他们放弃军事行动的想法,但朝廷没有回音。而后一连十个电报,均石沉大海。无法,鄙人只得回国。朝廷对形势估计错误,以为日本不敢开战。海战在我们无任何准备的情况下爆发了,我们终于坐失良机,最后全盘败给日本。”

  袁世凯说到这里,又换了一根雪茄,猛地抽了两口,像是对当年的失误感到极其痛心似的。

  杨度的胸口也有点沉闷。他喝了一口茶问:“袁大人,现在有识之士鉴于甲午年战事的失败,深以为中国非变法不能自强。听徐老先生说,皇上也亟欲起用一班有才识的人,并马上要诏告天下以定国是。但官场上除湖南湖北等个别省实行维新外,大部分都在等待观望。袁大人,您以为中国的维新变法有成功的可能吗?”

  昨天深夜,袁世凯、徐世昌一回到小站,营务处的官员便把杨度持徐致靖信前来拜访的事禀报了。袁世凯和徐世昌心中有数,知道这表明徐致靖有推荐之意,二人仔细地商量了一番。这时,袁世凯略微思考一下说:“自古以来无不易之法,时至今日,国家内而不能抗灾,外而不能御侮,若还循先前旧法,不思改弦易辙,岂能摆脱困境,岂能转弱为强?所以鄙人从心里拥护皇上维新自强的决定,只要皇上圣心坚定,事情就好办了。现在有许多人之所以还在观望,就是未见皇上下定决心,故明定国是之诏必须早下,以此安定全国臣民之心。鄙人一向认为维新变法一定会获得上下支持,一定会成功的。”

  袁世凯的语气十分肯定。杨度心想,这是一个见事明晰、自信心极强的人。徐世昌一直全神贯注地听着,这时也插了一句:“这是慰庭的一贯看法,他常常以此来坚定小站全体将官的心。”

  杨度点点头,又问:“袁大人,你的信心将会使皇上增添一份力量,也会使康长素、梁卓如、谭复生等先生得到鼓舞。我还想问一句,您认为哪些陈法是当务之急非变不可的?”

  袁世凯又深深地吸了一口雪茄,然后以坚定有力的口气说:“当务之急,一在改官制,二在废科举,三在练新军。改官制以利朝廷政令畅通,废科举以利选拔真正有用的治国人才,练新军以荡涤绿营的暮气,使军队能真正起到保国御侮的作用。”

  袁世凯的想法与梁启超、谭嗣同的想法竟然完全一致,使得杨度大为感动,他决定要将在小站所亲见的一切,一点一滴地向徐致靖禀报,请老先生相信,新建陆军统帅是当今官场上的凤毛麟角,他手下的七千新军是一支强大的力量,要维新,要变法,非得重用他不可。他激动地对袁世凯说:“袁大人,我今日听了您的指教,所获比松筠庵多次集会的还多。明日回到京师,一定将大人的所教所为和新建陆军的训练成绩向强学会和保国会的诸君大力宣传。”

  “晳子先生,鄙人谢谢你了。”袁世凯又一次握紧杨度的手。

  吃晚饭时,袁世凯和徐世昌亲自陪着杨度。袁世凯一再劝酒劝菜,殷勤备至。杨度喝得醉醺醺的。第二天上午,袁世凯亲来驿站送行,徐世昌则一直陪送到天津火车站,临下车时,又送上一千两银票,说是慰庭赠的车马费。杨度大为意外,惧不敢收,但徐世昌反复陈说袁世凯的爱才惜才的心意,请他务必收下。杨度想,对方既然出于至诚之心,而自己也的确缺这个东西,推辞几次,也便收下了。

  火车风驰电掣般地向京师奔去,杨度坐在车上兴奋不已。虽然只是短短一天多的接触,他已认定袁世凯是个英雄,并预感到袁世凯的新建陆军,将在中国大地上迅速崛起。

  回到京师,杨度在徐致靖的面前将袁世凯大大地吹嘘了一番。这时离会试只有六天了,他不敢再分心,遂和夏寿田一起闭门用功。

  会试下来,杨度自我感觉很好,谁知金榜公布后,却并不见他的名字。他素来自视甚高,不料再次告罢,心中十分懊恼。夏寿田虽中贡士前列,他生性沉静,并不欣喜若狂,安慰杨度后,自己继续用功。到了殿试张榜时,竟赫然高中一甲第二名,成为戊戌科的榜眼。

  按规定,一甲三名免去朝考直接进翰林院,于是夏寿田随即被授予翰林院编修。二十年寒窗苦读,皇天没有辜负有心人,二十八岁的夏府大公子终于一举成名天下知。喜讯传出,京师的湘籍官员们无不觉得脸上很光彩。原来,有清一代的鼎甲,大半部分被江南举子所占据,从顺治丙戌科起到本科,共计举行了一百一十科,湖南籍鼎甲中只有嘉庆乙丑科的状元彭浚、探花何凌汉,戊辰科的探花石承藻,己卯科的探花胡达源,道光乙巳科的状元萧锦忠,同治癸亥科的榜眼龚承钧,戊辰科的榜眼黄自元,光绪庚辰科的榜眼曹诒孙、探花谭鑫振,甲午科的榜眼尹铭绶、探花郑沅、乙未科的探花王龙文,加上夏寿田仅十三人,故显得极为珍贵。

  半个月来,新科榜眼夏寿田忙于领恩荣宴,诣孔庙行拜谒礼,公请座师房师,出席各种宴会,真个是日日酒席,夜夜笙歌,享尽了人间的光彩荣耀。相形之下,杨度则显得冷落凄凉。梁启超等人安慰他,并请他留在京师一道参与变法。他虽答应了,但心里总感到压抑。夏寿田对杨度说:“晳子,你不应该难受,你应该高兴才是。”

  杨度不解:“名落孙山还有什么可高兴的?”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