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穿越·宫闱 > 红尘尽处 | 上页 下页
四一


  第十二章 回航 康熙二十八年夏

  三月初一,皇室船队离开南京,溯河北上,与来时停留的地方大约相同,初四日来到扬州,康熙亲自下船与军民相见,扬州父老半是真心、半是官员暗地指示地恳求康熙暂留数日,被康熙以太后欠安须早日返京谢绝。由于御舟停靠扬州城外,士绅官民自发凑份子进戏供皇帝太后欣赏。康熙下令,扬州金吾不禁,平民皆可前往御舟停靠处瞻仰天颜。

  这消息一出,整个扬州城都轰动了,谁不想去瞧瞧皇帝老子、太后老佛爷还有那些个娘娘长什么样儿?做生意的急忙关了店门、私塾的学生放了大假、种地的也把锄头扛回家去,早早地吃饱了饭,带着老婆小孩、扶老携幼揣了板凳往河边赶,只见得道旁大人们大声谈笑,小孩子互相追逐,嚷着:“去瞧娘娘啦!去瞧娘娘啦!”

  更小些的孩子们含着个手指看着漆得油亮光滑的御舟,老人们用拐杖指指点点,明代的皇帝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康熙上回南巡压根没往这儿过,所以谁也说不清船上那些旗啦、牛毛穗子啦、还有那些个武器是什么,只瞪着眼睛傻愣愣地看,有的庄稼汉子连忙扯了几个乡里的先生来讲解讲解。

  在这一派热闹中,唯有一个瘦高老人默默地站在远处。他身边有一乘软丝竹轿,轿夫们早去看热闹了,他看着明黄龙旗高高地悬在御舟上张牙舞爪,人们像被拉进了皇权营造的旋涡里;他那只浮起青筋的手,紧紧地握住手边那枝竹杖,皓皓白发在三月春风中轻轻地颤动;因年老而变成浅色的眼眸里,流转着一甲子的回忆,就在这里、就在这御舟停泊处,满洲铁蹄曾经踏破多少汉人血肉,刀光四起,血流成河……

  老人咬紧了仅剩不多的牙,整整四十五年了,他没敢跟人提起过,可永远忘不了在豫王多铎破城的那一日,也是这样的春夏之际……那日大雨倾盆,雨声掩不住满洲军人的嘶吼,他不敢回头,战火波及的良田变成了灰土,大雨又把灰土化成泥水,脚下一步一滑,踩过的地面往外渗水,却仿佛不是雨,是扬州百姓的血,正在汩汩往外流淌。

  他逃离了扬州的兵祸,南明的军队像软皮鸡蛋,一捅就破,全然挡不住杀红了眼的满洲铁骑。扬州十日后,七月初四嘉定三屠、初六屠昆山、十二日屠常熟,江南七州六邑在数月间成为废墟,他听见了顾亭林家毁人亡,在大雨中勉强逃生,挚友侯方域也险些在扬州遇害,秦淮名妓李香君则在南京城破时逃入山中为尼,名士佳人,全都在战火中失了颜色。

  多年后,人们将他与侯方域等人并称明末四公子,可其他三人早已下世,爱妾董小宛芳魂已远,名将史可法尸骨无存,就连当初主导屠杀的多铎也死去多时,一代风流烟消云散,当年的名士气派无处可寻,如今只是一介布衣、一个老翁……

  他看见人们全都跪了下去高呼万岁,望着御舟,眸中闪过一丝贪婪,取而代之的却是更深的时不我予。他已经年近八十,纵有心也无力去复国,整日价晒太阳、坐着打瞌睡、躺着却睡不着,他看不见康熙皇帝,但是他知道康熙皇帝不过三十多岁,正是人生最好的年龄啊!

  “朴庵先生?”

  一个熟悉的嗓音传来,老人身子一仄,像是想躲开似的,但还是转过头来,用嘶哑的声音说:“聘之。”

  这聘之不是别人,正是孔子第六十四代孙、现任国子监博士的孔尚任,他年约四十,身穿鹌鹑补服、夏朝冠上素金顶子,踏着一双半旧不新的朝靴,他对那老人一躬身:“朴庵先生,您怎么也来扬州了?”

  这朴庵先生也是在名动公卿的人物,名列明末四公子之一的冒襄,字辟疆,他不自然地笑了笑:“春天,该走动走动,在水绘庵闷了一个冬天,都发霉了。”

  孔尚任与他是忘年之交,从他口中访问了许多南明遗事,心知老人来此必不是偶然,嘴上却不说破:“先生何时离扬?下榻何处,我好去拜访。”

  老人说了,他心思细密,见孔尚任朝服朝冠俱全,也知道必定是要去参驾,心中不免怅然。现在早已改朝换代,只有他自己这样的遗老才死拧着还在过弘治年号(南明年号),人各有志,在这太平盛世,年轻人很应该去追逐自己的功名,便说:“聘之,回头再聊吧!别误了公事。”

  孔尚任告了罪,赶忙往御舟赶去,却见苏州织造李煦、江宁织造曹寅都在旁边搭的棚子里歇脚,见他来,连忙推着他说:“怎么才来?皇上问你好几回了。”

  孔尚任上了御舟,打下马蹄袖,朗声通报:“臣,国子监博士孔尚任恭请圣安。”

  “聘之啊,进来吧!”康熙在船舱里说,孔尚任走进去,偌大的船舱里只有康熙跟几个太监,康熙背着手站在硬纱窗前,看着窗外的人潮,“怎么才来?”

  “回皇上的话,道上百姓太多,官轿走不得,臣只能步行前来,因而慢了。”

  “哦?走渴了吧?桌上绿豆汤朕还没用,你喝了吧!”康熙看着窗外微笑,听孔尚任谢恩把汤喝完,不经心地说,“听说那个冒辟疆也到扬州来了?”

  孔尚任愕然,没想到康熙耳报神这么快,连他都才刚知道呢!恍惚也不知自己说了什么,却听康熙轻笑起来:“是吗?他也来看御舟了?朕还期待着他给朕说说南明的事儿。”

  “朴庵先生年迈,只怕说不清楚了。”孔尚任斟酌着说,他怕康熙会要他去把冒襄架来。他熟知老人的性子,名士脸面比什么都重要,要是把老人架来御舟,只怕跳河都是有的。

  康熙似笑不笑地从鼻子里哼了一声,手上那把折扇轻轻敲着自己的腰:“有气力挤来看热闹,看来身子不错,有时间跟你说一个月的故事,还怕不能跟朕聊半个时辰?”

  轻描淡写的几句话,把孔尚任吓得脸色苍白,跪了下去。这已经是两年前的事,那时他做四十寿诞,冒襄特别从如皋来到扬州贺寿,在他家住了一个月,将南明遗事详详细细地全部讲了个透彻。这事没多少人知道,孔尚任知道自己毕竟还做着清的官儿,也不愿意太张扬,只没想到康熙连自己这个八品小官的交游行踪都清楚,怎不叫人害怕?

  “怕什么,朕知道这起子遗老遗少,又臭又硬,私下里骂朕是夷狄的事儿多了,朕懒得理睬,连顾亭林那块老骨头朕没啃了,照原样好吃好喝供着,不会搬个冒襄来丢人。当着扬州军民,他要来个抵死不从跳了河,又要说朕逼死前朝遗臣、是桀纣之君,那朕真不知道找谁诉冤去。”康熙亦庄亦谐地说,听得孔尚任背上一阵发凉,诺诺称是,康熙却显得很随和,又赐了宴才放他出去。

  天色刚暗,御舟上就已经搭好了棚子,放上两张紫檀御座,御座前一张铺着明黄桌巾的长桌,放着各色果品茶食,两边摆着七八张八仙桌,都是官员的座位;御舟船舷前方是高高的戏台,中间是军民百姓,御舟下围了一排八旗兵充做戍卫,入夜后点起灯来,四周亮晃晃的如同白昼。

  扬州知府捧了把写满戏名的大折扇走进船舱,片刻后出来,把那柄折扇交给戏班,由班主大声宣布钦点的剧目:“《牡丹亭》:闹学。《白兔记》:出猎。《表忠记》:刺虎。全本《赵氏孤儿》。全本《千金记》。”

  坐在八仙桌边的官员们都凝神听,他们在江南做官,常常看戏,都看成了精,生怕康熙点出什么不好应付的戏来,扬州是江南数一数二的大城,昆腔班子、弋阳腔班子都拿扬州当试金石,扬州人谁不能唱几段?现放着这么多戏迷,要演得不好,可多丢脸?又怕康熙点得普通、太寻常,让扬州百姓觉得这皇帝老子土里土气、不会点戏,要是百姓们当场走人,谁丢得起这个脸?因此人人手中都攥着一把冷汗。

  不过一听完,人人都松了口气,还都算是名段,曹寅扯过扬州知府说:“府台大人,赶紧的,先给陈明智塞个碰头银封,让他好生唱、卖力唱。”

  扬州知府应了一声,这碰头银封是预祝演出成功的红包,知府从怀中拿个银封交给家人,拿到后台去给扬州名角、专唱花脸的陈明智。这人是扬州寒香班的台柱,虽然个头矮小,但是一扮起霸王,马上变了个人,铁嗓钢喉、气派雄壮,他最拿手的就是讲楚汉相争的《千金记》,康熙点了全本,而且排在最后,就表示是压轴,最是吃重的。

  当然也不能忘记一开头的《闹学》,这是炒气氛的,说的是小婢女春香戏弄老夫子。曹寅等人早准备了一盒头面,差人赏给演春香的旦角。毕竟,这第一场唱红了,讨得康熙高兴、太后高兴,大伙都开心,要是第一场就唱砸了,后面都甭看了。

  孔尚任坐在桌边,默默无语,他与其他人不同,当他听见《表忠记》时,其实心里“咯噔”一跳,这《表忠记》说的是明末故事,与他正在写作的《桃花扇》是同个时间,康熙在扬州点这《表忠记》,有什么含义呢?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